hutuchong 发表于 2010-7-7 19:10:22

文武双全的杨队长简历


       杨守笃,1923年7月25日出生于陆良县马街镇。马街钟灵书院小学毕业。   1936年随守沫大哥到罗平县读初中,1939年夏,考取昆华中学。1941年夏考取云南大学文史系。自食其力,半工半读。
   1946年秋,陆良县县长、地下党员熊从周被害,隐蔽在陆良中学的地下党员撤走。奉组织之命,利用担任县教育局长四姑父俞崇哲的关系,从云大带高天鹏等一批地下工作者到陆良中学任教,担任陆中训导主任,以恢复被破坏的进步活动。   1947年初,杨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秋返回返回陆良马街做统战工作。接着组织上派许南波同志到马街,组成特别支委会(后改为陆良中心县委),许任书记,杨守笃和谢敏、朱杰等同志为委员。在特支领导下,和杨体元签订了反蒋协议,即“谷雨协定”。利用杨体元的特殊身份作掩护,深入陆良龙海山区发动群众,做基层统战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建立根据地。
       1948年初,经特支决定,选拔以龙海山区贫苦农民为基础的联防队员成立100多人的一支小游击队,作为陆良一支脱产的游击武装。担任队长和分支书记。带队伍参加以朱家璧同志为首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主力部队。经过多次战斗,部队扩大整编为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下辖3个支队,陆良武装编为第三支队,杨体元任支队长,下辖7、8、9三个大队,任8大队大队长。8月,三支队北上接应滇东北武装起义。宣威宝山地区起义的700余人的武装组成第4大队,9月沾益播乐中学起义的武装编为第6大队。滇东临时工委成立,担任3支队副支队长,代理支队长。
       1949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把讨蒋自救军改编为滇桂黔边区纵队,1700余人的三支队编为“边纵”三支队。下辖23、25团。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职权。       1949年3月,“边纵”三支队的作战地区,以陆良为中心,扩展到马龙、曲靖、平彝(今富源)边境、罗平、师宗、石林、宜良以东一带。
       1949年9月下旬,中央军委命令“边纵”配合野战军阻敌外逃缅甸,纵队司令部作出派一支部队“西进南击”的决定,由“边纵”副司令员朱家璧和杨率领“边纵”17团和6团组成“西进部队”,编为3、6团,朱兼任司令员,杨任副司令员。
       卢汉起义后,12月30日,西进部队进入昆明。1950年1月,解放大军四兵团陈赓司令员命西进部队参加滇南战役,配合野战军围歼蒋军。
云南全省解放以后,1950年2月,担任楚雄军分区司令员。5月,调大理军分区担任副司令员。   1952年1月,调离云南赴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到校不久留校工作。任军事科学研究部和编辑出版部的编辑室副主任。   1959年调北京总参军训部,先后在经验研究处、步兵学校处、合同战术训练处担任副处
   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调往河南明港总参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在菜园班种菜。   1970年调四川渡口国家建工三局“支左”。
   1974年回到云南,参加了昆明军区组织的实战演习后,分配到昆明八公里军政干校担任军事大队副大队长。
   1983年以副军职研究员的待遇办了离休手续。
   全国一解放,就离开云南的杨守笃将军,22年后重返故乡,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幸存下来的战友相见,倍感亲切,但略有伤感。为战友们呼吁、奔走。先后参与筹建大龙潭龙凤公园烈士纪念碑和召垮战斗烈士纪念碑。


xiaoxue 发表于 2010-7-13 17:01:47

哈哈,我认识上面写的老爷爷,但是不知道他这么厉害。

xiaoxue 发表于 2010-7-13 17:04:29

你们怎么不敢回复呀,告诉你们,他很和气的,提到什么马街起义和三支队的战友会常常露出悲伤的面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记得老爸对他说,多回陆良看看,他就说什么落叶归根的话。

hutuchong 发表于 2010-7-13 18:50:50

老爷子最大痛苦就是云南解放以后被调离云南,对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友照顾不到,如果你们仔细看他的简历就知道,在那个疯狂年代,他也深受其害。老爷子最大的安慰就是找到一个华侨,为他的母校云南大学捐款380万美元。算是一个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报答之恩吧。

hotpuma 发表于 2010-7-17 21:04:32

我家老爷子就是其一,深受“文革”之害,每每想起不免伤感!小时候杨老还到家里看望我爷。

一艮 发表于 2010-7-18 11:46:19

许多年前,杨将军来陆良的时候,我参与接待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武双全的杨队长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