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tuchong 发表于 2010-7-8 23:52:43

杨体元和共产党签定的《雨谷协定》和《马街协定》

杨体元(1888~1974)出生在马街,毕业于钟灵书院,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学生班)深造。1914年毕业后,杨公分配到滇军部队任见习排长。次年参加云南护国起义,胜利后,又于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1922年和1924年先后两次参加东征,因功逐级升为副团长。
1926年,第三次北伐前夕,杨公认为这是军阀混战,而愤然离开部队,回到马街老家办学育人。
1927年,被政府招安匪首管绍英的旧部到马街一带抢劫烧杀,奸淫妇女,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杨体元挺身而出,组织乡民武装反抗,打败土匪。深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1928年底,中共秘密党员熊从周第一次出任陆良县长时,聘为南区自治筹备处主任。
1930年7月,陆良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暴动。杨公在组织马街暴动队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失败后,又全力资助离陆避难的共产党员和其他暴动人员,并筹集了路费护送他们出境。
1935年春,县长张培金包赌收捐,中饱私囊。杨体元出于义愤,收缴张的10余包赌条,制止赌徒在马街摆赌抽头。张怀恨在心,派人到马街逮捕杨体元,并准备在解往县城途中加害于杨。杨体元洞察其奸,早已潜往昆明控告张培金的罪恶。省里依据事实将张的县长职务撤了。
1937年,抗战爆发了,杨体元放弃了在晋宁创办小煤矿的产业,移居昆明,利用大后方的民主空气,宣传抗日救国等爱国思想。
1942年,杨体元由昆明回到马街,发现陆良地方政府的武装大队长孙玉山先后派员到南区传案,被杨体元收缴10余起传票,并警告孙玉山不准再到南区传案,不准私设公堂。
1943年,杨体元在马街创办陆良第二所中学——萃山中学。萃山中学的创办,标志着陆良教育事业又登上了一个台阶。同年,全县遭受旱灾,粮食歉收,出现饥荒,杨体元亲自上省痛呈灾情,请予豁免全年田赋军粮,而得到省政府主席龙云的批准,免征一年。
   1947年7月24日,反动县长杨玉生悍然调动地方武装和驻陆国军1000余人,进攻马街,围剿杨体元。杨体元在中共陆良地下党员的支持下,奋起反抗。经过一日的激战,毙伤来犯之敌数十人,其中死数人。至当晚深夜结束,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的事前计划安排,转移到龙海山区,在全省开辟了第一个游击根据地。 杨体元抛下妻室儿女和家庭田产,在中共陆良地下党员朱杰、杨晓、皇甫立本等的鼓励和支持下,继1930年之后,第二次率部走上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为了避免国民党中央驻滇部队26军的镇压,及时委派督察专员赵正岳带着卢汉亲笔信前往陆良南山区撒卜龙村劝杨体元解散武装,信中表示“杨公此举,符合正义,可以公平合理解决”。杨体元则说:“既已上山,不再回头。造反就造反,赤化就赤化。”
   中共云南省工委1947年8月下旬从昆明抽调共产党员杨守笃回陆良工作,11月中旬正式同中共陆良代表许南波、谢敏等在龙海根据地签订《雨谷协定》,其主要内容是:杨体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上级组织派来的干部,杨体元负责保护其安全。陆良解放后,杨体元为陆良主要领导人之一;地区扩大后,杨体元仍为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8年4月,朱家璧、祁山、何现龙、赵国徽等负责人,率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泸西东山的三县革命武装部队进入龙海山区,并下山亲往马街与杨体元签订《马街协定》,其内容与《雨谷协定》相似,除重申杨体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外,要求杨体元在计划时间之内,在龙海山区和马街附近动员青年民兵,组成一个游击大队,参加朱家璧领导的主力部队。5月,国民党中央驻滇部队26军向革命游击区域进行“围剿”。杨体元为粉碎26军的围剿,在中共陆良县委的领导下,由谢敏、朱杰、杨晓、皇甫立本、李钟猷等共产党员参与,动员了龙海山区、马街附近和南区部分民兵联防队及萃山中学、马街小学的师生600余人,组成3个游击大队,经圭山,进入弥勒西山,与朱家璧、祁山率领的主力会师。随即经弥勒西山、泸西东山、丘北舍德驻扎整编。中共云南省工委决定,将这支革命游击武装部队定名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下设三个支队,杨体元为第三支队支队长。9月,三支队奉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北上接应沾益播乐中学于9月5日起义的全体革命师生以及前往宣威接应宝山中学的起义和前往会泽接应矿工的起义。这时,杨体元已年满花甲,且有病,遂将三支队交给杨守笃指挥。
      1949年3月,朱家璧率部从越南河阳回国,来到陆良,应杨体元的邀请,第二次到马街。听取杨体元的汇报。 就在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在云南的革命游击区域建立县以上政权,杨体元为临时专员公署专员。
   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进入昆明。同年3月,全面接管卢汉政权,杨体元这位为人民的利益奔波一生,为革命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功臣,胜利后反而遭受冷落,蒙受灾难。第一次,即1950年先是没有职务,蹲在家里,无人过问;第二次,即1957年帮助党整风,被划成右派;第三次,即1966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被端了饭碗。而于1974年3月27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含冤去世,终年86岁。1981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照耀下,才得到昭雪,他的骨灰也才从昆明筇竹寺迁回陆良五峰山,安葬在祖坟上,遂了他的家人、子孙、亲朋和陆良人民的心愿:落叶归根,忠魂还乡。

堂吉蝌蚪 发表于 2010-7-9 00:16:52

楼主是否是《菌子山剿匪记》的作者?

hutuchong 发表于 2010-7-9 00:24:57

回复 2# 堂吉蝌蚪


    不是,哈哈

堂吉蝌蚪 发表于 2010-7-9 00:40:53

回复 3# hutuchong
哦 是这样啊 谢谢

一艮 发表于 2010-7-9 09:35:11

陆良革命史

塞娅 发表于 2010-7-9 15:19:12

英雄人物呀…

salevan 发表于 2010-7-9 15:44:48

陆良人民要永远记得人民功臣

秦秦迷迷 发表于 2011-9-5 21:36:04

我爷爷和我外公都是这支队伍的追随者。

~浩~瀚~晋~玮 发表于 2011-9-6 12:15:45

革命英雄!

处长___(夜狼) 发表于 2012-2-1 20:32:40

陆良的英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杨体元和共产党签定的《雨谷协定》和《马街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