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吟 发表于 2015-10-13 22:41:33

穿越时空的爱恋

     世人几千年来,信过天,信过地,信过鬼神,信过皇帝,信过命。唯有,没信过自己。

  世人总觉得需要信仰需要引领,却放弃了自己的思想。

  能解救世人的,不是神仙皇帝,不是伟大领袖,不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而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自我思想。

   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思想,并从一点一滴开始,去坚持做那些你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那么你终将成为一个有精神的人。

 那时,你将会知道,你是谁,来自哪,将往何处

    以下内容看者自己思考吧



  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漫长的历史,也很少有国家敢以”礼仪之邦”自我标榜,然而当有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种种尴尬迎面而来,这时,人们种种不堪行为归根于社会的物质化和道德的沦丧?却从不会质疑中国2000余年以来的”礼仪文化”是否有问题,南山空同将为你讲述你所不知道的”礼仪之邦”。

  一、最早的”礼”,与社交文明鲜有关系

  很多人会起,中国人受几千年的”礼”的教育,应当是在社会交往中,最懂礼、知礼的,事实并非如此。

  “礼”的最早本义,是事神致福,意为认为只有履行尊重神仙的制度和行为,才能得到鬼神的致福。到了西周,有人将”礼”范围扩大,扩大到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与鬼神、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准则,相当于现在的哲学伦理;

    第二个层次:对统治者行为的要求和规范,相当于现在的规章制度。

    第三层次,相当于现在的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邦国的建制、兵刑制度。

  这个人的名字叫周公,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他对西周的政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确认,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关邦国建制,政法文教,兵刑
,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礼”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和统治而出现的,与社交文明基本没有关系。


  二、“礼”的异化, 成为反文明的主凶

  上述三个层次,在秦汉之后,发生了不同程度异化,”礼仪”成为反文明的主凶:

  1.礼制人为制造不平等,并将不平等合理化、自然化

   在周以前,礼用来作为敬神之用,但神有远近、宗族和辈份,因此,为了体现这种层级,便有个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便是”仪”,你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待遇规格”。

  孔子、荀况、董仲舒等人,对这种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这种改良的方向,便是统治的需要,形成了最初的封建礼制,最终在汉朝建立起了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为人为地制造社会的不平等提供了现实途径和理论依据。

  孔子把世人分类两类,君子和小人,孔子口中的君子,与品行无关,是指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知识的人,而小人,是无官职无地位无知识的,对这两类人,要有不同的”礼”来对待。
  到了荀子时,他认为礼的作用,是在于”明分使群”,意为使贫富贵贱各有其等级,并且强化这种等级性,使大家在认同自己所处等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使人甘心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三纲五常”,他先是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人身上精神枷锁,将不平等合理化,让人们当成了宇宙真理和自然状态。

  而历经二千余年后,这些礼制思想,成为中国人走向文明社会的一大障碍,成为反文明的一大主凶。

凤凰吟 发表于 2015-10-13 22:43:23

2、礼教,伪善者的道德狂欢,人性沉沦的始端

  西周初年,民本思想开始兴起,鬼神之道开始弱化,周公明确礼教,这时的礼教,核心就四个字,”敬德保民”,”敬德””的意思是要认识和推崇自然和人性的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学精神,而”保民”核心是八个字,即”民心所向,天必从之”,也是最早的民主思想。他以此为基础,提出的礼教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也就是所有的制约,都是针对当权者的,而非普通老百姓,就像我们会跟人强调不要随意伤害蚂蚁,但不会跟蚂蚁强调,不要咬人。

  但这种情况到了汉代时,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当时汉武帝过生日,有个新任大臣没有来,便问他缘由,那人说给自己父亲过生日去了。汉武帝便生气地问,你爸重要还是我重要,那大臣答道,当然我爸重要。

  在汉朝以前,父亲是比皇上重要的,如果皇上要杀你父亲,你直接杀了皇上,没有人会认为你做错什么,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的眼中,皇上只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而父亲却是至亲,如果董事长问你父亲重要,还是他重要,你会认为思维逻辑有问题。

  但这个大臣的的回答,却让汉武帝很扫兴,如果天下人都不以皇上为权威,如何维护统治,于是便告诉董仲舒: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

  于是中国历史上为期数千年,从没间断的礼仪教化开始了,汉武帝和他一起,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为三纲五常,故也有“纲常名教”的说法。

  他先以孝为切入点,告诉世人,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凡事听从父母,这点世人是接受的,但父母该听谁的?该听官府和上天的,这是常识。但他没有太多告诉大家,官府听谁的?听皇上的,上天的代表是谁,是皇上。

  《孝经》共十八章,其第一章便讲,我们的身体皮毛,都源自于父母,应当倍加珍惜,这便是孝。你也会认同的,紧跟着,他再告诉你,这只是孝的开始,真正的孝,是要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事奉于朝庭。后面有近十六章,表面上在讲孝,其实都在讲”忠”,讲忠教不能两全之时,要尽忠。

  统治者会对符合统治思想的人,给予一定的名份,让他成为全社会的榜样进行学习,以维护其统治。

  因为很多统治思想本身是与人性和自然规律相违背的,因此,在一个文明社会中,这些榜样的行为,往往是反人性、反亲情、反社会常理的,如为了保全名节自杀,如为了贞洁不再嫁,如舍身成仁,如为皇上杀家人等等,因此,中国的这些榜样,都为愚民而存。

  中国的名教(礼教),是为普通名众量身定制的方案,它在全社会有计划持续地培养人们对好名的欲望,为了”名” ,可以舍情、舍利、舍命。

  宋明理学是对名教的再一次升化,其中心是”灭人欲,存天理”,而这里的天理,便是名教思想,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而这种对立要达到的效果,是统治者对”人”的全方位把控,

  而在欧州,这时却正是倡导人文主义。主张“人乃万物之本”,反对桎梏人性的封建特权和神权。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但因为礼教及理学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为统治者欣赏、提倡,朱熹因而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与孔子、董仲舒同为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思想家。

  当一个社会否定民主、自由、科学和个性,却要控制人们思想的时候,不管以什么样的名义在做事,都将无法阻止人性和道德的沉伦,在一个反人性的社会中,礼仪教化永远是朝文明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同时,任何违背基本人性的道德教育,都将是伪善。

 3、礼仪中的相互尊尊与相对尊重

  在一个长期等级森严的威权社会中,人们对于威权和强权的认知,近乎达到了普遍性真理的程度,而2000年以来的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礼仪制度,将这种对威权的后天认可达到了先天共识的程度。

  人们认为威权者是有必要存在的,并且利大于弊,人们以”为尊者讳”的礼教思想,将威权者崇高化,李世民为权谋杀兄逼父,成吉思汉和子孙杀人千万级,仍然被认当成英名君主和一代天骄,中国人更信奉暴力和强权的力量,并且不断用谎言美化暴力和强权,为什么在中国人心目中邪不胜正,因为邪恶总是在掌握强权后,用谎言将自己化身为正义,并随时准备用暴力解决那些想要揭开谎言的人。

  在暴力强权之下,所有的人,都只能得到对的尊重,老百信尊重县官,县官尊重知府,知府尊重六部尚书、尚书尊重丞相。然后,这种关系是不能倒推的,上一层人获得的尊严和尊重,大多是以牺牲下一层人的尊严和尊重为基础的。

  然而在礼教的长期宣传教化下,这被当成了美德,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并且人们还能从中品味出美感来,如何给皇上跪,标准姿势是什么,怎么退出去,都有讲究,人们乐在其中,并且当成了文明礼仪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礼仪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奴才文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基础上的相对尊重,而与现代文明中的相互尊重相差太远。

  对中国人来说,只要得到三样东西,就容易得到不同人的尊重,分别是权、名、钱,同样,他们有这三样东西后,就可以不用”尊重”那么多的人了。

  如果一种礼仪或”文明”,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权利和尊严为基础的,不管如何悠久,不管如何被美化,都与文明世界无关。

凤凰吟 发表于 2015-10-13 22:43:55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特征


  1.最高待遇——破例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对一人最好的待遇,不是按例,而是破例,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得到”破例”待遇为荣。中国人在潜意识里,没权钱名时,会像奴隶一样尊守规则,而有了之后,却轻视一切规则,这个是我们的礼仪文化所结出来的异果。

  2.礼教中的人格分裂

  如果他没当官,会痛恨当官所为,如果当了官,却乐在其中,长期的名利化的礼教思想,让中国人只对利感兴趣,就算口中提到公平正义,也往往是获得名利的道具。只要你最终能获得大的名利,人们甚至能接受你所有罪行,并且赞许你的强大。

  因此,你就可以看到,底层的民众,往往有着替统治者思考的思维,他们有一套人经世纬国之道,其核心是如何运用权谋,来对付像他一样的人。

  这种礼教之下,中国人外表上都在追求仁、义、礼、智、信,而事实在,在中国,说一个人会做人,往往是教一个人变得如何的圆滑、世故、玩弄权术、绝情。

  几千年来,中国人深谙礼教学说,精通世故之学,唯一遗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

  3.论资排辈与扼杀创新

  在封建礼教中,学生若违背老师意愿,儿女违背家长意愿,下官违背上官意愿,都是极为不道德的事,于是你能看到学生极力维护老师学说,却很少看到学生指出老师不足的,若与老师意见相左,便会招来”你翅膀硬了,敢跟我做对了”或”不忠不义不孝”的名来。

  同时,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便于维护他的权威,一个在威权意识下长大的人,任何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行为,他都会视为对自己或已有秩序的挑战,这些都是不被充许的,因此,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个性,从儿时,便被过多的剔除掉了。


  4.礼不下于庶人

  在餐厅宾馆,你经常能见到有人对服务员的各种苛责,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庶人”是不必拘泥于礼的,而礼,是留给”上人”的。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我们面前站的每个人,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性别、贫富的人。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往往分类两类,一类是有权势的,另一类是没权势的。
 三、“礼仪之邦”与文明之邦相差甚远

  如果一个人长期喝牛奶,到最后身体却出了问题,只能证明一件事,牛奶是有营养,但有人在牛奶里放三聚氰胺。按常理,人们会拒绝再喝这种牛奶。但在对封建文化反思的过程中,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在找,到底是在哪个环节放的,却不会去拒绝,人们都在说,牛奶本来是好的,只是有人放了毒药,然后边说边喝。

  更有甚者,惊喜地大喊一声,我在三聚氰胺中发现了大量的牛奶,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怎么能扔。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华大地上有生活着一群”礼仪之邦”,他们崇尚名利与权势,他们对强权敬畏又捧场,他们身上有着2000多年形成的奴性,他们能够的潜意识里缺少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他们认为不平等是常理,公平是谎言,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他们满心的名利权谋,他们不关心社会的公平,他们只关心自己能否获得更多利益。他们是威权社会的受害者,他们又是威权社会的帮凶。


  他们自豪自己是”礼仪之邦”,却不知道那四个字,是奴隶身上的烙印,已存在了2000余年,他们将它当成了美丽的纹身,四处炫耀,他们给打造这烙印的人冠以圣人的美名,他们的记忆中,以汉唐为豪,以宋元为傲,他们生活在虚幻的文明社会中,崇尚着丛林法则,他们称自己生活在文明古国

风飞飞 发表于 2015-10-15 12:15:05

好贴,振聋发聩{:tongu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越时空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