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6-3-26 15:50:31

漫话陆良人挂纸

本帖最后由 龙海孤魂 于 2016-3-26 15:56 编辑

漫话陆良人挂纸
龙海孤魂
      今早在陆良县城,遇到一位长者教训儿孙,因为他儿子们生意忙,想不去扫墓。还说,我们出钱好不好?我把长者的话原录给大家看:“把你妈杀死,这几个苦儿,祖宗八代保佑你们好吃好在的,住的宽房大屋,开着屁股冒烟的小车,喊你们这几个忤逆种上个坟也懒去。竟然口口声声你们出钱呢?以为祖宗八代稀罕你家那几张黄烧纸不成?你们这几个苦儿,不会做官看看旁人,哪些大官小员,哪些离陆良几百里地大老板都忙回去上坟,就你们几个歪歪货养的,为了钱,连祖宗八代也丢下不管了。”      在我们陆良,每年逢春分时节就是祭奠先人活动的开始,也会有家庭制的扫墓行动,那么为什么要扫墓,扫墓是谁传下来的?是否知道扫墓的由来?下面我来给大家说说吧。      扫墓,我们陆良人也叫“挂纸”和上坟。如果是给前一年死去的人上坟,也叫“踩新坟”。清扫是扫墓一开始最麻烦且费事的工作,由于经过了一整年,坟墓上会长出许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专人定期清扫管理的花园公墓,不然祖先坟墓会杂草丛生,甚至林荫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扫、整理。      挂纸:挂纸,又称跪纸,即为扫墓拜祭之意;是离开祖坟前,参加扫墓的人必须在坟上压白烧纸,现在有些地方改为挂彩色纸幡或者放鲜花花圈,是帮祖坟修缮的象征,亦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我们陆良有句俗语:“有儿有女坟上飘白纸,无儿无女坟头长刺蓬”。      扫墓之后祭祀:祭祀时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扫墓最大用意。中国传统世族家庭观念重,为了维系长久家族的优良传统,来承先启后,祖先去世后仍于九泉监看子孙的表现,透过清明扫墓,后代子孙藉祷词向祖先报告自己成就,确实不辱祖先教诲,祖先也才能保佑后代子孙。      扫墓完毕,要先拜土地神:请求土地神保护祖坟的安全完好,俗信土地神保护墓主的安全,故拜土地神是扫墓中相当重要的事。然后按照墓地坟中死者辈分依次跪拜,压白纸。最后祭祖:跟祖先沟通。汇报自己的成就,以求祖先保佑。离开墓地前要把自己亲属墓地附近的坟墓上也压上白纸,表示对邻近的死者尊重。      相传古代君主返乡之后,欲祭拜父母坟地,却因为连年战乱,众人翻遍墓碑,至黄昏仍无法辨识。于是君主取出一纸,撕碎抛向空中,祈愿请父母指引所在。部分纸片落于一坟,风吹不动,果为父母坟。于是后人每年清明扫墓,皆行挂坟墓纸之仪。      陆良的扫墓习俗,即使在那“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该习俗也没有被忘记、被破除。所谓“扫墓”,是“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的简称,不是真的要人们去打扫墓穴。这样的习俗,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比如,《汉书·严延年传》就有“扫除墓地”的记载,不过并没有确定时间就是清明。      “为何要扫墓?”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秦汉以前,因为有墓无坟,葬死者的棺木,离地表面很近。“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时,除了打扫卫生让墓地保持干净外,还要用土填补地面的洞穴,防止狐鼠野兔等进入。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后来,墓之上堆土形成了坟,但是,堵洞添新土的做法仍然没有改变,包括给坟墓添新土、挂青(实为挂白幡),烧钱化纸和上祭品等等。古人选择的墓地,一般说来地势都比较高,于是到墓地去就是往上走,即产生了“上坟”的说法。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我们陆良大部分人家是春分扫墓祭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春分节令开始,当地也叫开社,扫墓活动就开始了。原来一些大家族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扫墓最迟清明扫完。老人们有一种说法,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一般观点认为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      宋人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      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已经流行,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再往后,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可见,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更有人认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永徽二年(651),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即唐太宗)在世时,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现在先帝的丧期已结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从之"。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再往前溯,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应劭所谓"二十四气",自当包括清明在内。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著录中,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完全一致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么传统?"二十四气"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变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与已经流行于民间的寒食上坟是并行不悖各有所本,还是同源殊流而最终合一呢?看来,不把这些问题一一辨析清楚,是无法彻底揭示清明扫墓之由来的谜底。       陆良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陆良本地爨文化精华。年轻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老一辈经常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这种文化传承和客家人一模一样,连春分开始就扫墓,到清明进入高潮也是如此。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陆良人;哪里有一片土,陆良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由于陆良人行走天下,移民各地,且在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大卫.沧浪 发表于 2016-3-26 16:45:33

学习了。

喵喵の铃铛 发表于 2016-3-26 17:28:1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墨斗 发表于 2016-3-26 18:06:14

把尼玛杀似,养着对几个绔儿

gshxdgsh199528 发表于 2016-3-26 18:52:10

都是陆良人,哪个不晓得,讲了起个球用,要讲就讲点新鲜的,亮眼的,别丢丑败害。

式邪 发表于 2016-3-26 21:31:23

今天黄道吉日   又遇星期六   上坟的人多

384682242 发表于 2016-3-27 10:29:40

人不能忘祖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6-3-27 11:56:50

大卫.沧浪 发表于 2016-3-26 16:45
学习了。

相互提高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6-3-27 11:57:15

喵喵の铃铛 发表于 2016-3-26 17:28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谢谢{:23:}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6-3-27 11:57:36

墨斗 发表于 2016-3-26 18:06
把尼玛杀似,养着对几个绔儿

哈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话陆良人挂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