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x540612 发表于 2017-8-12 14:13:03

人不得自在的缘因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家庭贫困或是有欠缺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时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这孩子却非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朋友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非常的刻薄。年迈的长者把家业付托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更加不孝,目无尊长。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餍地想:我今天有这么多财产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财产。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得到更多的钱财。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祀多少次,他总是言听计从,几乎每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珍宝。如此经过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富有不放弃的他,仍继续求财,如此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他心中很疑惑:为什么我一直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恳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时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平时不知敬重尊长,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祀,还是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得到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多少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得到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平时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重尊长、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风飞飞 发表于 2017-8-12 17:27:40

每个人尽自己的义务即可,不一定要有所求

zgx540612 发表于 2017-8-12 20:35:54

风飞飞 发表于 2017-8-12 17:27
每个人尽自己的义务即可,不一定要有所求

这就是“顺同自然,不欲求它”的佛觉理念也!{:1_1:}{:17:}

天涯孤鸿 发表于 2017-8-12 23:44:06

皆因贪嗔痴

zgx540612 发表于 2017-8-13 08:10:28

天涯孤鸿 发表于 2017-8-12 23:44
皆因贪嗔痴

{:17:}{:17:}{:17:}

不高兴! 发表于 2017-8-13 17:22:14

本帖最后由 不高兴! 于 2017-8-14 11:06 编辑

发这些也没意思,吐槽了舒服了,日子还得过。

不高兴! 发表于 2017-8-13 17:28:15

本帖最后由 不高兴! 于 2017-8-14 11:07 编辑

发这些也没意思,吐槽了舒服了,日子还得过。

不高兴! 发表于 2017-8-13 17:31:03

本帖最后由 不高兴! 于 2017-8-14 11:07 编辑

发这些也没意思,吐槽了舒服了,日子还得过。

zgx540612 发表于 2017-8-13 20:40:07

不高兴! 发表于 2017-8-13 17:22
男人照顾家庭付出一切,换来妻子的诋毁,任劳任怨忍气吞声只为和睦,换来妻子的轻视,这样要怎样解决?

哪是“图报”所引起的“不自在”结果之一。如果你把它看空,可能就不存在了!{:1_1:}

zgx540612 发表于 2017-8-13 20:42:54

不高兴! 发表于 2017-8-13 17:28
每天在外努力挣钱,起早贪黑,为了给他们个好环境,想什么有什么满足她,结果晚上回到家都是冷脸相对。
任 ...

很正常,你把这一切看做是对你的一种“色诱”而看空,自得其乐也就是了。{:1_1:}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人不得自在的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