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爨氏消失考释
本帖最后由 zgx540612 于 2019-10-9 13:09 编辑三国相争:蜀汉诸葛丞相靖滇平孟获在泸水抛面膜馒头祭慰亡魂归渝后,一个以“学字头,林字腰,承天顺地大火烧”流薄南入的爨氏大姓于同乐旧地兴起,并建立以承继中原火德为尊的“汉”地方政权,“卓尔不群”兴起于宁州至延唐·宋前伍佰年左右以称正朔。后因爨氏部族争权内乱,为唐时异牟逊南召国兴起败战西迁从主姓为奴,原爨姓贵族由于文化高于南召僰人而变成了后白族文字的开创者,使爨氏文字的简笔夹汉文字成了白族文字在中华文化中的继续传承;而更多的爨姓平民,则被彻底地变成了只有名头而没有姓氏的豢养奴隶娃子,失去了原姓或被命之下等称谓——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姓被号为“寸”姓,现广为大理白族区繁衍生息,成为了传说中同乐爨氏的后人而实现“爨姓成白人”的变服。变服后又为宋时段氏大理国对原南召国姓氏的“子承父氏”取名传承,改革到以中原“从祖为姓”而彻底失去这支“南薄流入,卓尔不群”爨姓的踪迹,仅存爨地碑墓落荒于野被掘呈文为据!
一杯咖啡 发表于 2019-10-12 16:31
这个么。360百科上有的:
爨cuàn
你注意到没?360百科之说它忽视了唐宋时滇分别为南召国和大理国,以及其间政权衰弱时夹杂其中小国族群的兴起 、没落……等等啊!并且,它说的只是民族分划演化过程,而没提到爨姓的兴亡呢!{:mocs_36:} 有道理,我相信一个还有一部分散落在本地,不可考了。 风飞飞 发表于 2019-10-9 21:06
有道理,我相信一个还有一部分散落在本地,不可考了。
{:17:}{:17:}{:17:}{:mocs_48:} 白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爨氏自蜀汉至唐初,被誉为“南中四大姓”势力庞大,但至唐逐渐衰落,一是被南诏皮逻阁征讨,二是东、西爨内斗。现在爨氏后裔应该在保山境内(被皮逻阁强迁),部分改为“寸”姓。 白矖 发表于 2019-10-11 14:45
白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爨氏自蜀汉至唐初,被誉为“南中四大姓”势力庞大,但至唐逐渐衰落,一是被南诏皮 ...
正是如此,我才发现白文记录里有好几个简笔字与大爨碑的爨字一至,所以陆良第一次爨碑讨论时我就下了这个定义,当时几个外地教授也同意我的看法呢!{:hx:} 这个么。360百科上有的:
爨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汉族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一杯咖啡 发表于 2019-10-12 16:31
这个么。360百科上有的:
爨cuàn
关于爨氏,这儿更详细: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A8%E5%A7%93/9239641 一杯咖啡 发表于 2019-10-12 16:43
关于爨氏,这儿更详细: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A8%E5%A7%93/9239641
这些爨氏的分支,“大爨碑”上“南薄流入”已经做了很正规的交待,而其它几支爨氏子弟在各朝做官参政,也只是哪些“考古专家”从各地方志上搜罗来的资料汇编,仅可大体看出他们碑史之后的内乱情况……而没有具体考释或交待爨姓怎么在历史上彻底消失的社会条件和原因啊!不知道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欢迎继续探讨为盼,谢谢!{:mocs_36:} 白矖 发表于 2019-10-11 14:45
白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爨氏自蜀汉至唐初,被誉为“南中四大姓”势力庞大,但至唐逐渐衰落,一是被南诏皮 ...
爨氏后裔应该在保山境内(被皮逻阁强迁),部分改为“寸”姓。
是的,陆良蔬菜公司早年就有从保山腾冲人名叫“寸爱竹”呢!{:mocs_4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