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榔桥镇黄田村"洋船屋"的传说
泾县榔桥镇黄田村"洋船屋"的传说义夫义诸位看官,且先听我说一句流传在泾县境内已久的民谣:
溪头的干子,榔桥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擀。(擀:读gan第三声)
这个民谣的来历是这样:古时候,泾县榔桥镇黄田村因有不少人在外地讨生活,他们或做官,或经商,均颇有成就。所以他们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并世代相传,他们的子女从小上私熟学堂,因而均有文化,是世间的"美玉良才"。
当时,人们都以能娶回一位黄田人家的姑娘为媳妇而为荣。在这里我要啰嗦上面几句话,是因为闻名于世界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洋船屋",就地处于泾县榔桥镇黄田村那个大山凹里呢。
好,言归正传。有关"洋船屋"的传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真实,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其时间,人物,地点均有据可考。如有人不信,自己可前去核实调查一下。不过,费用可要自己买单哦。
其实,"洋船屋",是当地老百姓对它的俗称,其原名叫"笃诚堂"。
话说大清朝道光末年间,当时黄田有一个名叫朱一乔的盐商,他从小就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长大成人后,他胆大心细,精明能干。从黄田那个大山深处走了出来,去了上海大都市做盐业生意。他凭着"徽骆驼"的进取精神,经过多年的"拼搏",生意逐渐做大,成了一方巨富。因生意上的需要,朱一乔经常来往南洋一带,因而接触、了解到很多新事物。而"洋轮船"他经常乘坐,所以很是熟悉。所以他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外面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逸事。家中老母亲在听到洋人轮船的情况后,便产生了想见见洋人轮船的愿望。然而当时的黄田山村交通闭塞,老母亲年事已高,且她又是"三寸金莲"的小脚,行动不便,难以出门远行。老母亲每当听到儿子朱一乔谈起有关“洋轮船”的话题,不由叹了一囗气,说:“儿呀,为娘的怕是见不到这洋人的轮船了。”说完,脸上就流露出一片悲戚的神色。而禀性十分孝顺的儿子朱一乔,每每看到此种情形,心中便是十分难受。为此,朱一乔思考了数日,遂决定为夙母愿,在家乡建造一座外形与内部俱酷似“洋轮船”的建筑,即外观像一艘“洋轮船”样式的大屋子。
说干就干,朱一乔即刻自己动手绘画有关"洋船屋"的图纸。随后招来专业人员,开工建造。由于朱一乔不惜巨资,用了大批工匠,一年后"洋船屋"顺利完工。同时引来附近的凤子河河水,从"洋船屋"的两侧潺潺流过。站在"洋船屋"对面的山坡的"观船石"上,俯瞰山凹中的"洋船屋","洋船屋"极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轮船。此"船"不仅外观神似,而"船"内部结构也均是船的式样。至今还保存有16个单元,72间房,150多道门楣。房房相连,舍舍相通。关门为家,开门同船。在雨天串门,你家到我家,我家到他家,不用打伞或穿雨具。行进中,头上不落一滴雨水,脚下不沾一点污泥。总之,这座设计精巧、结构别致的建筑风貌,是举世罕见,也是世界唯一的一座"洋船屋"式样的中国徽派古民居。
"洋船屋"落成那天,黄田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闻讯赶来,都想看看这座"洋轮船"到底是个啥模样,以饱眼福。在看的同时,大伙儿心里,也为朱一乔这个做儿子的孝心所感动,赞声不绝。
朱一乔挽住老母亲来到"洋船屋"对面的山坡上,登上"观船石"俯瞰下面山谷“洋船屋”的全貌。 朱一乔伸手指点着,口里述说着,将"洋船屋"各部分建筑名称,分别向老母亲细细说了几遍。老母亲眼里含着泪,却笑颜逐开,说:“儿呀,真是难为你了。”
“母亲,哪儿的话。”儿子朱一乔急忙应道:“这是孩儿应该做的本份亊,只要母亲高兴,孩儿我也就高兴了。”
如今,这座"洋船屋"在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岁月的洗刷后,仍然屹立在凤子河畔旁的大山凹里,继续保持着当年乘风破浪的雄姿伟岸。让所有慕名而前来观看的游人惊叹不已,敬佩有加,吁嘘再三,都被深深感动着。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就是这个"孝",使我们中华民族始终自强不息,繁衍绵长;就是这个"孝",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尽管屡遭外敌侵略,仍是不屈不饶,前仆后继,拼死抗爭;就是这个"孝",使我们中华民族像巨人般,永远屹立在世界之东方。可以说,这个"孝"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各位朋友们,快去孝敬尚健在的父母长辈吧。否则,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任您拥有天文数的钱财,也买不到"后悔药"来吃哦!
各位朋友亲们:欢迎你们来泾县榔桥镇黄田村旅游!
欢迎你们来泾县榔桥镇黄田村“洋船屋”参观!欣赏这座世界上唯一以洋轮船为造型的古建筑。
欢迎你们春季来攀登“黄子山”,观赏那漫山遍坡的高山杜鹃,野生自然原生态的“映山红”哦!
“洋船屋”座落于距泾县城约40公里的群山环抱中的榔桥镇黄田村是古代“孝”的象征 洋船屋现有20余幢房屋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园内房屋错落有致,巷道纵横幽静,住宅区和前后花园布局精巧,曲折多变,其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亭台楼阁,古色古香。
作者简介实名:张星广网名:义夫义原籍: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现居: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学历:泾县中学高中毕业曾经的下放知青(泾县蔡村乡泉峰村)职业:林业职工(现已退休)退休后在国内各大网站、平台及报刋发表数百篇文章。2020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微信艺术创作大赛中,获得散文小说组二等奖。一介草民,喜欢读书,喜欢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性情豁达,热爱生活。性格耿直,不忘初心。人生充满正能量!
1998年5月,洋船屋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洋船屋”座落于距泾县城约40公里的群山环抱中的榔桥镇黄田村,是古代“孝”的象征
洋船屋现有20余幢房屋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园内房屋错落有致,巷道纵横幽静,住宅区和前后花园布局精巧,曲折多变,其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亭台楼阁,古色古香。
阳春三月,清明温嗳,春风拂面,天高云淡,百花绽放,莺歌燕舞,草木葳蕤,青山翠绿,春江冰秀,正是外出旅游的好季节。
欢迎您来泾县“洋船屋”欣赏游玩!{:victory:} 黄田村村域似船形,位于黄(子)山南(泾县最高山),凤子河北,村内现存有58处,103栋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清乾嘉年间,建筑百积26446M2。村边原有四、五道围墙将村子严密包围,凤子河环村而流,是天然的“护村河”。村中的道路和河岸都用石块砌护,就连凤子河床也都于道光10年全部用石块砌成,河上架设十余座石桥沟通两岸来往。凤子河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出口处,有狮子山和象山对峙,谓之“狮象把门”。当中建一圆洞形石拱桥,称之为“狮子滚绣球”,形成黄田村的门户。村中以家庙、敝厅和堂屋为主体,原有“旗峰公家庙”等21处厅屋,现存10余处。屋宇高墙巍峨,规模宏大,或前后数座相联,或大屋左右并列,巷道平直,明沟暗渠相连,活水穿村,排水通畅。屋前一般均有用河卵石铺面的大院,卵石以褐、黄二色拼砌出蝠(福)、鹿(禄)、寿、喜和铜钱等图案。院内有两边相对的边屋。院门有3间门面房同院墙连接,与正屋构成“四合院”式的庭院,正屋和边屋的门墙上贴花砖(一种泾县特有的由多色泥土分层揉合烧制的砖块)由于其色彩、纹理的不同,加之工匠恰到好处地运用,构成了一幅幅巨幅壁画匡案。花岗石雕琢而成的门坊上有矩形大理石嵌方,门坊两边嵌砌青石墙裙,墙基用一米高的花岗岩石条砌成,给人以凝重稳定之感。屋内有门厅、天并、堂厅和厢房,梁柱粗大,柱础多用花岗岩雕成。木构件如梁柱、屏风以及正、厢房和0上的门窗栏栅均饰以朱漆。墙上的嵌方、门罩、漏窗、檐柱上的斜撑和斗拱以及柱础、墙裙和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以深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出入物、花卉、鸟兽图案,栩栩如生如生,堂厅前和两厢的天井中,还设有石条搭砌或的花墩,上置盆栽花卉和假山石盆景,意趣盎然。 黄田村是以朱姓为主聚居的村落。其历史悠久,大约在宋朝便有了“黄田里”之名,而朱姓则于明朝万历间,由张香都再迁此处,逐渐发展为一座知名的文化古村,据《泾县乡土记》记载:“山(黄知<音>山)之西南为朱氏村,山之正西为胡氏村,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而黄田村尤为显著,其间阡陌交错、房屋栉比、炊烟袅袅、莺啼鸟啭,更有老树古藤、新篁修竹、溪水潺潺、柳绿桃红,俨然一首由自然和人文贴合而成的优美诗章。 洋船屋,又名笃诚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微微上翘,院内的花园和塾馆,其高度不出院墙,亦无明显高差,唯"梅家村塾"两层,上层露于墙头之上,似"驾驶室"楼舱,舱腰为高层住宅和厅堂建筑,体积庞大,似为"客舱",其中马房与厨房两处的院墙,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马头墙,借以遮蔽里面的建筑。源于黄山脉的凤子河水,沿着洋船两侧开凿的深渠奔泻而去。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正在逆水而上,在经历了150余年的风雨剥蚀、波浪洋船屋因孝而建。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成巨富,并接触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朱一乔的母亲和妻子在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缠足致行动不便,难以出行,终未如愿,禀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与儿子商议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 我在上小学(泾县城关一小)时,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我的班主任老师名叫:朱文华,她是泾县黄田村人,安徽南陵师范学校毕业生。
洋船屋我曾去看过多次,这座外形象大轮船的古民居建筑,还有她所表现的中国孝道文化的传统美德,从小就在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象。 泾县黄田村以朱姓居多,都是朱熹的后代。 泾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洋船屋,又名笃诚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1998年5月,洋船屋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的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就曾在黄田村取景拍摄,引来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群山环抱,是个好地方,可惜太远啦!!{:17:}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