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1-7-21 14:33:08

昭通清官亭和对联

在朋友陪同下,我参观了昭通城市公园之一的清官亭,说起清官亭,昭通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清官亭,座落于昭通城西北隅,原名“三多塘”,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清官亭原名叫“三多塘”。说起它的取名还得从源头说起。嘉庆十三年,陕西三原举人王禹甸任恩安县令。当时的恩安县人口数万,而城里仅有两个容积不大的水塘从城郊大龙洞引水储存供居民炊饮濯洗之用。由于所存有限,特别是遇到天旱少雨之时,城内用水告謦,居民为水苦为水愁。王禹甸的若干前任对此也束手无策,他上任后,通过调查走访,带头捐资并倡导绅商集资,于城北选址兴建。“令甫下,民争之,阅五月而池成。既乃建庙以祀龙神,前列船房,左立仙阁,池中砌石架为歌台。”主休工程告竣王禹甸为它取民“三多塘”。“三多”出自于《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取名“三多”是王禹甸自励、自勉,也有劝喻世人之意。当然,在老百姓的眼里,“三多塘”解决了大家的愁苦,自然释为“多福、多禄、多寿”之类了。
  “三多塘”易名为“清官亭”是王禹甸离任后的清嘉庆十六年夏,时年天大旱,城内另外的两个池塘已经干涸,幸有“三多塘”之水解居民之需,“万家火食惟籍,是以免涸鲋之伤。”老百姓为感念王禹甸修“三多塘”,不约而同地将“三多塘”改成了“清官亭”(因亭中盖有供奉神灵的楼亭而故名)。
  清朝咸丰乙卯举人饶起孝为清官题咏楹联“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此楹联写出了清官亭水虽不多,但清波碧潭,只可惜始作俑者——王禹甸已经不在世了,接下来一句反问“何人更踏软红来?”透露出作者有所寄托而又无力把握的惆怅与困惑的矛盾心理。是啊,“何人更踏软红来?”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百姓。王禹甸命名“三多塘”虽是自励、自勉。但他在百姓心目中是清官,难怪老百姓,要叫此为清官亭。读完楹联,感慨万千;联想起有的为官之人,大会、小会,口口声声,表白自己如何清白,其实清白以否,岂由你自己说了算;更有有甚者,不惜民力,做政绩工程、换形式替自己立碑树传。其实你是一个什么人,老百姓心里有杆称。不管你立的是金碑银碑,怎抵老百姓的口碑。也难怪“清官亭”在两百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葺、扩建辟为公园。也曾经多次更名,或叫“清光亭”、“卫泉公园”、“红旗公园”,无奈老百姓只能记住予民实惠的清官,“清官亭”就是清官亭。心里实在,叫顺了,改不了口;心里舒服,叫熟了,口碑千古。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1-7-21 14:37:26

salevan 发表于 2011-7-21 16:12:40

好官咱老百姓绝对支持,一切贪官污吏必将受到人们的公审!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1-7-22 08:13:02

论坛卡的传照片也要休息一下

大卫.沧浪 发表于 2011-7-22 08:28:21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昭通清官亭和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