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酸腐儒 发表于 2011-10-28 17:15:52

陆良历史

信是深山六月凉
向上翻阅历史的卷宗,1381年(明洪武14年),朱元璋令沐英等率大军征讨云南,明王朝的30万铁骑挥戈南下,奇袭曲靖,直捣昆明,1382年又破关而入攻占大理,取得平定云南的胜利。沐英率数万军队留守云南,设司置卫,移民开荒,屯田戍边,招商入滇,辟筑驿道,疏浚河道,劝课农桑,礼贤兴学,择优入仕,一时间边陲云南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陆良是沐英入滇后所见的第一大平坝,大军在白石江之战大败10万元军后,沿南盘江顺流而下,一过响水,忽见山重水复豁然开朗,方圆百里,一马平川,山川锦绣,烟波浩瀚。这里早在东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就是爨氏统治南中地区的首府,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就为云南最早的24县之一。大军先在小堡子古城擒“云南王”帖木儿王子兄弟,又平定鲁昌城土酋刘氏五兄弟,后在陆良驻军、设陆凉卫,迁来诸多外省移民拓荒开疆。所以,我们现在都说明王朝带给陆良新一轮的繁荣和发达,也常说陆良人是从南京迁过来的,地名中也多以“所堡营旗”等军事驻地命名,如左里堡、车马堡、马军堡等“十八堡”后方,太平哨、望城哨、新哨等前沿阵地。今天,踏着沐英大军的足迹,走一走板桥镇的洪武村、马军营,看一看三岔河镇的洗马湾,华侨农场的镇星台牧马场,仿佛又看到这位镇国将军弘扬王朝威仪,兵戈铁骑,狼烟四起,饮马南盘江的威严。
陆良县城初建于1407年,兴于明初。暮然回首,小城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而永乐皇帝下令营建北京城始于1406年,尽管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在那个郑和七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的辉煌盛世,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潮流。明初疆域初定、内乱平息,百业兴旺、国富民强,正是大兴土木、广建城池的年代,于是,陆良城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崛起在南盘江畔。当年1.5平方公里的城池里,十字成街,方方正正,四门鼎立,商贾林立,青石板的街心,青瓦房的商铺,往来的客商小贩熙熙攘攘,挑柴卖炭者络绎不绝,载货的马车牛车进进出出,街边的染房铺里布匹堆满了窗台,街头补锅修碗的工匠埋头忙活,剃头担子与耍杂摆摊的艺人前排起了长队,摇摇晃晃的货郎还不时与远归的马帮相撞——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互通有无,雄伟的钟鼓楼跨十字街居中而建,居高临下俯视着四条大街一直延伸至城门。高大的城墙外,引串桥河、青山之水作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绕着城墙潺潺而流,在南门外与城内众水汇集一起,再流向母亲河南盘江。城中串桥河、学河、余府河等蜿蜒小溪曲折流转,与东西南北众多池塘、湖泊连为一体,平时取做生活用水和涮洗之用,遇有多雨年景可防洪排涝,城池失火可救灾急用,房前屋后的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上窜下跳,孩童们拿着鱼篓嬉戏玩耍,一直要闹到斜阳夕照,城中炊烟袅袅升起之时。父辈们童年时对古城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却最遗憾没能看到传说中巍峨的古城墙,庄严的城门和飞檐翘壁的钟鼓楼,这些尚存于上上个世纪的痕迹,或在上个世纪因兵火和岁月的侵蚀,落得废墟一片;或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无情地毁于人们的所谓激情中。在我们的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四条大街的弹石路、老房子,以及万顺号、“大会处”等诸多建筑精湛、环境优美的老商号、老铺子,这些铭刻历史年轮的印迹,都似曾那样相识和熟悉,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却都淹没在现代化的城宇楼厦间。岁月沧桑,时光如梭,过去的印痕早已消失贻尽,而记忆却永留在人们的思维中。
我们在努力寻觅古城昔日的踪影,并十分仰慕山西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的美仑美奂时,总又想起仅存的陆良四方街,一片位于老城南边的老城。换句话说,就是明代以前的陆良城,是西出昆明、南下东南亚、北上京城的滇桂川马帮驿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内四条街成井字形围成骨架,周围全是一些长满青苔的老字号、老商铺以及深宅大院、亭台楼榭等古建筑景观,那里的居民也才是最早的城里人,但至今还延续着明清的生活习俗、民风民貌。四方街的建筑最著名的要数大觉寺和千佛塔了,大觉寺又称“大觉禅寺”,是一座大隐于市的佛家禅院,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寺内布局严谨,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线,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清鼎盛时被誉为滇东第一流大刹,其名望可与昆明西山华亭寺、太华寺相提并论,民国年间,系云南16座名寺之一。大觉寺的名望多来自于寺内的千佛塔,塔高18米,共7层,灰白色的六面塔身内有1691个佛龛,龛内各有一尊形态各异的陶制佛像,塔顶立有两只铜铸金鸡,千百年来一直为陆良人民起早贪黑地守候和祈祷着,并“监视”着塔身下兴风作浪的黑鳌鱼,不再使陆良坝子江水肆虐、破圩决堤。金鸡高鸣,大觉晓钟,绵绵余音30余里,也就成了昔日陆良“三山四水八大景”之一。另外,四方街内还有近500年历史的名庵石佛寺,供奉真武大帝的真武观等,与西华寺、望海寺、普济寺、孔庙、关圣庙、城隍庙、雨司庙、文昌宫、真庆宫、魁星阁、水阁、玉振坊等遍布城内外的众多寺观庙宇、宫阁祠坊一起,为陆良老城增添了许多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色彩与味道,也可足以让后人想象那种香火袅绕、人来人往的街头旧景。爨乡岁月亦沧桑
陆良县城作为滇东重镇,在清末民初就曾盛极一时。清朝末年,陆良至沾益开通南盘江水运,在县城设邮政代办,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发展,有来自湖广、四川、重庆等地的商人开设众多商行和票行,1905年仅马街一镇就有四十四大商号;民国初年,陆良就成立了劝业所和实业团,在县城设堂授业,在城亘外栽桑养蚕、种植晾烟;1914年,法国人在马街开设了亚细亚三达水油公司;1920年,省府在陆良开设“盐隆公司”,官营官销食盐;三十年代后,手工业、商业日益兴盛,商人集股办起了染织、缝纫、皮革、铁器、榨油、酿造、碾米等二十多种行业的工厂,众多私营坐商经营土杂、百货、布匹、棉纱以及从昆明、个旧等地贩运来的洋货、洋件,并把陆良产的铜制火锅、铁制农具、铝制瓢盆以及羊毛毡等物品远销到东南亚、印度等地,以县城为中心,包括马街成了滇东南手工业和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陆良历史上人才辈出、钟灵毓秀。早在明嘉靖21年(1542年),就在县城西门建学宫,殿、庑、堂、斋、池、亭、坊、壁一应俱全,主体为大成殿,尊孔子为天下集大成者,所以学宫实为陆良的文庙;清嘉庆13年(1808年)建文昌宫,设陆良第一座书院凤山书院;清同治13年(1875年)建钟灵书院。漫步陆良街头,书声朗朗、琴音回绕;行走在县一中、文化小学和盘江小学,从那些仅存的学宫、文昌宫残瓦断壁间,努力回想当年端肃的建筑群落中,一种古朴而清新的雅致,许多门生结庐静读、弦歌不绝,并得意地想象自己像那些秀才进士们披红跨马、鸣锣开道经过文昌阁、捷报阁、文明坊和开科第一人坊的壮观场景。如今,书声依旧,斯人已逝,也许只有一株株虬枝苍劲,生机勃勃罗汉松可以佐证了。循着历史的足迹,从这些文曲星升起的地方,走出了一大批留学欧美的文人学士,以及毕业于黄埔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戎马将军,他们当中以被孙中山授予“文虎上将”的护国将军殷承瓛、滇军儒将孙渡为代表,成为陆良近现代历史上的骄傲。
1938年,昆明至西桥公路通车,使陆良成为抗战期间外省入滇的主要通道,曾过往许多官政显要、商贾名流、文人学士,其中不少商人、学者选择留在陆良生活,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文化交流,也使陆良人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三、四十年代,开明人士、地下党员熊从周两度出任县长,大力兴办教育文化,团结和保护进步人士,扶助农工促进工商业兴旺。而这时的熊县长还兼任陆良中学(一中)校长,使得一大批地下党员、民青成员和进步青年来到陆良中学工作,宣传抗日民主,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小组,编演进步话剧,为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使陆良的抗日民主事业蓬勃发展。后来国民政府在陆良修建机场,大批美国士兵、飞行员来到陆良,他们穿行于陆良的大街小巷,开着草绿色的吉普车耀武扬威,在咖啡馆、酒馆里肆意妄为,老城的百姓尽管心存怨气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县中的师生们不惧怕这些美国大兵,既要求坚决抗日,又勇敢地和那些欺侮老百姓的美国大兵斗争下去。直到1945年后,陆良稍稍又有了一些平静,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革命火焰却在悄然爆发。在革命老区龙海山,1947年成立了云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陆良县解放委员会”,使龙海山根据地成为滇东枢纽革命根据地;在滇桂黔边纵队伍里,有一支以陆良优秀子弟组成的英雄队伍里,它就是诞生于龙海山区的边纵三支队,从1947年到1950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三支队千里转战三迤大地,纵横云南七十余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敌后武装斗争,为全省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实早在1929年,陆良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1930年,发生了震惊全省的陆良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38军,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白色恐怖下,显现了陆良人民不畏反动统治,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和平起义,同月,陆良人民配合起义部队在陆良与石林交界的天生关全歼向西逃窜的国民党陆军总部,陆良率先响应云南和平起义解放。

遇女心惊 发表于 2011-10-28 17:36:10

太内涵了 {:titter:}

喵喵の铃铛 发表于 2011-10-28 18:37:12

信是深山六月凉
向上翻阅历史的卷宗,1381年(明洪武14年),朱元璋令沐英等率大军征讨云南,明王朝的30万铁骑挥戈南下,奇袭曲靖,直捣昆明,1382年又破关而入攻占大理,取得平定云南的胜利。沐英率数万军队留守云南,设司置卫,移民开荒,屯田戍边,招商入滇,辟筑驿道,疏浚河道,劝课农桑,礼贤兴学,择优入仕,一时间边陲云南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陆良是沐英入滇后所见的第一大平坝,大军在白石江之战大败10万元军后,沿南盘江顺流而下,一过响水,忽见山重水复豁然开朗,方圆百里,一马平川,山川锦绣,烟波浩瀚。这里早在东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就是爨氏统治南中地区的首府,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就为云南最早的24县之一。大军先在小堡子古城擒“云南王”帖木儿王子兄弟,又平定鲁昌城土酋刘氏五兄弟,后在陆良驻军、设陆凉卫,迁来诸多外省移民拓荒开疆。所以,我们现在都说明王朝带给陆良新一轮的繁荣和发达,也常说陆良人是从南京迁过来的,地名中也多以“所堡营旗”等军事驻地命名,如左里堡、车马堡、马军堡等“十八堡”后方,太平哨、望城哨、新哨等前沿阵地。今天,踏着沐英大军的足迹,走一走板桥镇的洪武村、马军营,看一看三岔河镇的洗马湾,华侨农场的镇星台牧马场,仿佛又看到这位镇国将军弘扬王朝威仪,兵戈铁骑,狼烟四起,饮马南盘江的威严。
陆良县城初建于1407年,兴于明初。暮然回首,小城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而永乐皇帝下令营建北京城始于1406年,尽管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在那个郑和七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的辉煌盛世,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潮流。明初疆域初定、内乱平息,百业兴旺、国富民强,正是大兴土木、广建城池的年代,于是,陆良城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崛起在南盘江畔。当年1.5平方公里的城池里,十字成街,方方正正,四门鼎立,商贾林立,青石板的街心,青瓦房的商铺,往来的客商小贩熙熙攘攘,挑柴卖炭者络绎不绝,载货的马车牛车进进出出,街边的染房铺里布匹堆满了窗台,街头补锅修碗的工匠埋头忙活,剃头担子与耍杂摆摊的艺人前排起了长队,摇摇晃晃的货郎还不时与远归的马帮相撞——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互通有无,雄伟的钟鼓楼跨十字街居中而建,居高临下俯视着四条大街一直延伸至城门。高大的城墙外,引串桥河、青山之水作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绕着城墙潺潺而流,在南门外与城内众水汇集一起,再流向母亲河南盘江。城中串桥河、学河、余府河等蜿蜒小溪曲折流转,与东西南北众多池塘、湖泊连为一体,平时取做生活用水和涮洗之用,遇有多雨年景可防洪排涝,城池失火可救灾急用,房前屋后的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上窜下跳,孩童们拿着鱼篓嬉戏玩耍,一直要闹到斜阳夕照,城中炊烟袅袅升起之时。父辈们童年时对古城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却最遗憾没能看到传说中巍峨的古城墙,庄严的城门和飞檐翘壁的钟鼓楼,这些尚存于上上个世纪的痕迹,或在上个世纪因兵火和岁月的侵蚀,落得废墟一片;或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无情地毁于人们的所谓激情中。在我们的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四条大街的弹石路、老房子,以及万顺号、“大会处”等诸多建筑精湛、环境优美的老商号、老铺子,这些铭刻历史年轮的印迹,都似曾那样相识和熟悉,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却都淹没在现代化的城宇楼厦间。岁月沧桑,时光如梭,过去的印痕早已消失贻尽,而记忆却永留在人们的思维中。
我们在努力寻觅古城昔日的踪影,并十分仰慕山西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的美仑美奂时,总又想起仅存的陆良四方街,一片位于老城南边的老城。换句话说,就是明代以前的陆良城,是西出昆明、南下东南亚、北上京城的滇桂川马帮驿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内四条街成井字形围成骨架,周围全是一些长满青苔的老字号、老商铺以及深宅大院、亭台楼榭等古建筑景观,那里的居民也才是最早的城里人,但至今还延续着明清的生活习俗、民风民貌。四方街的建筑最著名的要数大觉寺和千佛塔了,大觉寺又称“大觉禅寺”,是一座大隐于市的佛家禅院,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寺内布局严谨,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线,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清鼎盛时被誉为滇东第一流大刹,其名望可与昆明西山华亭寺、太华寺相提并论,民国年间,系云南16座名寺之一。大觉寺的名望多来自于寺内的千佛塔,塔高18米,共7层,灰白色的六面塔身内有1691个佛龛,龛内各有一尊形态各异的陶制佛像,塔顶立有两只铜铸金鸡,千百年来一直为陆良人民起早贪黑地守候和祈祷着,并“监视”着塔身下兴风作浪的黑鳌鱼,不再使陆良坝子江水肆虐、破圩决堤。金鸡高鸣,大觉晓钟,绵绵余音30余里,也就成了昔日陆良“三山四水八大景”之一。另外,四方街内还有近500年历史的名庵石佛寺,供奉真武大帝的真武观等,与西华寺、望海寺、普济寺、孔庙、关圣庙、城隍庙、雨司庙、文昌宫、真庆宫、魁星阁、水阁、玉振坊等遍布城内外的众多寺观庙宇、宫阁祠坊一起,为陆良老城增添了许多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色彩与味道,也可足以让后人想象那种香火袅绕、人来人往的街头旧景。爨乡岁月亦沧桑
陆良县城作为滇东重镇,在清末民初就曾盛极一时。清朝末年,陆良至沾益开通南盘江水运,在县城设邮政代办,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发展,有来自湖广、四川、重庆等地的商人开设众多商行和票行,1905年仅马街一镇就有四十四大商号;民国初年,陆良就成立了劝业所和实业团,在县城设堂授业,在城亘外栽桑养蚕、种植晾烟;1914年,法国人在马街开设了亚细亚三达水油公司;1920年,省府在陆良开设“盐隆公司”,官营官销食盐;三十年代后,手工业、商业日益兴盛,商人集股办起了染织、缝纫、皮革、铁器、榨油、酿造、碾米等二十多种行业的工厂,众多私营坐商经营土杂、百货、布匹、棉纱以及从昆明、个旧等地贩运来的洋货、洋件,并把陆良产的铜制火锅、铁制农具、铝制瓢盆以及羊毛毡等物品远销到东南亚、印度等地,以县城为中心,包括马街成了滇东南手工业和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陆良历史上人才辈出、钟灵毓秀。早在明嘉靖21年(1542年),就在县城西门建学宫,殿、庑、堂、斋、池、亭、坊、壁一应俱全,主体为大成殿,尊孔子为天下集大成者,所以学宫实为陆良的文庙;清嘉庆13年(1808年)建文昌宫,设陆良第一座书院凤山书院;清同治13年(1875年)建钟灵书院。漫步陆良街头,书声朗朗、琴音回绕;行走在县一中、文化小学和盘江小学,从那些仅存的学宫、文昌宫残瓦断壁间,努力回想当年端肃的建筑群落中,一种古朴而清新的雅致,许多门生结庐静读、弦歌不绝,并得意地想象自己像那些秀才进士们披红跨马、鸣锣开道经过文昌阁、捷报阁、文明坊和开科第一人坊的壮观场景。如今,书声依旧,斯人已逝,也许只有一株株虬枝苍劲,生机勃勃罗汉松可以佐证了。循着历史的足迹,从这些文曲星升起的地方,走出了一大批留学欧美的文人学士,以及毕业于黄埔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戎马将军,他们当中以被孙中山授予“文虎上将”的护国将军殷承瓛、滇军儒将孙渡为代表,成为陆良近现代历史上的骄傲。
1938年,昆明至西桥公路通车,使陆良成为抗战期间外省入滇的主要通道,曾过往许多官政显要、商贾名流、文人学士,其中不少商人、学者选择留在陆良生活,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文化交流,也使陆良人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三、四十年代,开明人士、地下党员熊从周两度出任县长,大力兴办教育文化,团结和保护进步人士,扶助农工促进工商业兴旺。而这时的熊县长还兼任陆良中学(一中)校长,使得一大批地下党员、民青成员和进步青年来到陆良中学工作,宣传抗日民主,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小组,编演进步话剧,为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使陆良的抗日民主事业蓬勃发展。后来国民政府在陆良修建机场,大批美国士兵、飞行员来到陆良,他们穿行于陆良的大街小巷,开着草绿色的吉普车耀武扬威,在咖啡馆、酒馆里肆意妄为,老城的百姓尽管心存怨气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县中的师生们不惧怕这些美国大兵,既要求坚决抗日,又勇敢地和那些欺侮老百姓的美国大兵斗争下去。直到1945年后,陆良稍稍又有了一些平静,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革命火焰却在悄然爆发。在革命老区龙海山,1947年成立了云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陆良县解放委员会”,使龙海山根据地成为滇东枢纽革命根据地;在滇桂黔边纵队伍里,有一支以陆良优秀子弟组成的英雄队伍里,它就是诞生于龙海山区的边纵三支队,从1947年到1950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三支队千里转战三迤大地,纵横云南七十余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敌后武装斗争,为全省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实早在1929年,陆良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1930年,发生了震惊全省的陆良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38军,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白色恐怖下,显现了陆良人民不畏反动统治,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和平起义,同月,陆良人民配合起义部队在陆良与石林交界的天生关全歼向西逃窜的国民党陆军总部,陆良率先响应云南和平起义解放。

scha 发表于 2011-12-2 15:02:41

多谢楼主提供,顶你了。。。。

活着的古城 发表于 2012-5-2 20:17:23

本帖最后由 活着的古城 于 2012-5-2 20:18 编辑


我支持你,大伙儿都支持你,继续啊!

走天涯 发表于 2012-5-3 20:37:02

"陆良县城初建于1407年,兴于明初。"陆良县城应该是1779年修的,1779年的卫城应该没有这么大,县城城墙的砖是从旧州老城搬过去的。

走天涯 发表于 2012-5-3 20:39:00

“陆良四方街,一片位于老城南边的老城。”那是陆良卫城。1779年后才建了现在的县城。

活着的古城 发表于 2012-5-5 23:39:39

寻觅过... 发表于 2012-5-8 19:15:45

{:5_235:}

哈喽 发表于 2013-2-5 16:18:05

{:tongu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陆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