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x540612 发表于 2012-2-7 23:15:50

杜珍传

杜珍传         曾国鑫编撰一个封建官吏,由高贵的封建学府来到地处边远的云南蛮荒之地,不摆架子、不作威福,而是一袭布衣同甘共苦于治水治穷的当地庶望之中,成为他们的带头之马,并最终官有所成并被尊为当地之圣!以我们当今所提“大山情怀·云南精神”的发扬,是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很值得借鉴和思考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啊!——编者杜珍,河南新安人,生卒年月不详,属清王朝康熙五十五(1716)年国子监生员,外派云南六凉(今陆良)县供职。杜任职前的1712年,远在千里之外的康熙帝南巡中,他见江南富贾云集,百姓安居乐业,甚是欢喜,立即召令全国:“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然天不随人所愿的,是之后一年,远在西南边地的古爨地六凉州猛发地震,屋塌人亡,遍地饿莩,丁口锐减至不足4万,使被当年明朝勇将沐英称为“信是深山六月凉”并因此命名的“六凉”水泽之地,又凭添了“坐在荷花叶上,只要鳌鱼翻身,不知几时陨落?”的提心吊胆传说,一谣“六凉六凉,平坝无水真荒凉。忽如一夜三更雨,大地成河田成江!”成为云南省这个第一大坝子的真实写照。乘着这样的写照,杜临危受命,成了清王朝国子监外派云南六凉的一任流官!对于流官,因职如军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犹如镀金服役,多数都是“应付交差了事”一走了之,多则四五年、少者一二年拍屁股走人上他处谋高就去了。因此,当地史志少有功劳记载,而喻之“响马(土匪)一流”的堕客比比,让人避之惟恐不及!杜没有步这些人的后尘,而是一到六凉,就置身于访贫问苦、治穷勘察之中,学当年“大禹治水”模样布衣草屦硬是把个六凉的“西北高于东南,泽流西南破石出境”地势山形摸了个清清楚楚……更结合当年的生产条件和能力,规划开挖了一条全长 13.45Km,底阔10m,深3-5m,堤宽3-5m,从南盘江左岸沙沟岩村经当时名“东海子”,现名“三岔河、清河、赵家沟、万清、黄家圩、水阁”等村的土堤人工河流网注入南延中原泽水域!开挖中,杜不是学众多流官样摆摆“大老爷”的架子,指手画脚一番,而是身先士卒、同劳同动,每到一地,总是一身泥水……不只指导工程,还以“屯垦受益”的方式,组织举家或同族搬迁开挖河道,因而出现了以家族名命村落或河道的现象,如“赵家沟”“黄家圩”“郭家圩”等等。这种举家、全族搬迁安置以疏浚、开挖人工河流网的置业方式,不仅初步治理了六凉水害,使一个从来只有“东海”一片汪洋的三岔河村落及绿色农业一下从水底凸现出来,海市蜇楼般地生机勃勃着走入了六凉这片荒凉的土地,达到了康熙大帝“盛世滋生人丁”的愿望。可是,达到了上级的旨意,杜并没有就此停步待升“流走”!而是继续着为下一步的民生发展进行探索和努力,以“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模式,从自己的中原家乡引进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并由自己的妻子亲自组织人口入户亲授技艺……为提高当地的文化知识水平,亲自带头捐薪献俸组织当地士绅人等筹资建立学宫乡孰,使六凉变成了当时迤东一带小有名气的高原水乡。这样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六凉当地人丁的文化生产、生活水平,而且避免了后来清雍正王朝鄂尔泰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反土归流”残酷兵燹,让陆良彝区几多百姓的生灵免于涂炭;其在位六年,达成了当地封建统治上千年、几百任流官和土司官均未达成的六凉繁荣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当地大爨碑上“乡望标于四姓”的理想境地,更成了先于当年平舆(现富源县)胜境观前“鬻琴碑”清官孙士寅两袖清风、以致为官一县届满无钱归家,不得不售琴以做还乡之资感人故事的先辈!为了表彰杜这种献生精神,六凉当地的老百姓不仅把杜尊称做了“杜公”,把其率领开凿的这条河称为“杜公河”,还在当地开挖新河的拐弯处建盖宫祠,将其日常英姿勃发、面容可菊的亲民形象塑立其中以让人们观瞻和祭拜,破“中国历史之首”命名之曰《官圣宫》以擎其表至今!

天涯孤鸿 发表于 2012-2-8 03:00:25

又涨见识了,

salevan 发表于 2012-2-8 07:57:28

同上!

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2-2-8 08:02:45

对他的贡献,陆良曾经有一条河被命名为杜工河。

一艮 发表于 2012-2-8 09:04:31

支持,外地人帮助陆良发展。

紫贝儿 发表于 2012-2-8 10:06:29

么么,你们了解的真多,我看看了解哈!

墨斗 发表于 2012-2-8 15:03:03

本帖最后由 墨斗 于 2012-2-8 15:30 编辑

那么巧!差点以为给杜公写传的作者是曾国藩大人,楼下 你给是也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