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艮 发表于 2009-10-25 10:57:47

再访雍家古村

今天早上再次访问了雍家古村。

一艮 发表于 2009-10-25 11:00:50

补充一张照片

15887966061 发表于 2009-10-25 11:05:37

陈刚 发表于 2009-10-25 12:58:55

背着都看得出来噶,
这个是在那叠

鳪离búュ弃 发表于 2009-10-25 14:40:53

路过``````````

沙漠野狼 发表于 2009-10-25 22:40:07

雍家古村在哪里,介绍下吗,有些什么东东

大山 发表于 2009-10-25 23:28:35

不知道是哪,不会是昆明哪吧~~~~~~~~~~~~~~~~~

一艮 发表于 2009-10-26 08:39:31

雍家古村

                                 

    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委会现存一个以家族为代表的群体性汉族建筑村寨,该古村有三道大门,全村37户都为串联式的,可以从楼上或巷道进入每一户,整个古村有易守难攻的防御特点。全村人都姓雍,据《百姓祖宗图典》记载:上古周代,有个雍国,雍国的公族以国名为姓,形成雍姓。在周朝刚刚建立时,周文王(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的第十三个儿子,被封于雍地(今河南沁阳县一带)。这位王子又受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雍姓先人还有如:雍齿,汉高祖刘邦的武将,很能打仗,因战功而被封为侯爵。雍献宋朝的画家,山水画名盛一时,而又善于画竹和画梅花,并且不爱上色,用墨笔分浓淡,就使梅、竹生动多姿,这种画法称为墨竹、墨梅。雍泰,明朝成华年间中为进士,当上南京吏部尚书的高官,他为人廉洁清明,受到朝中官员和地方百姓的称赞。陆良县在东汉时期就有雍姓居住。 又据《云南省陆良县地名志》关于对芳华的记载:元初于此置千户所,至元中改为芳华县,属陆凉州。

                                        一、碑记

    雍家祖碑立于雍家村入口处,碑文记载如下:(中间竖写大字楷书)明雍一世太祖雍熙瞬之墓。(右边竖写小字楷书)旨随滇南太平之日安家立户陆良雍家,公元明洪武十四年秋七日时江南天府人奉。(左边竖写楷书小字)记载了雍家十一至十六代人员名单。碑面上有对联一副:一拳怎奈泰山高 忠良可怜忠国死对一世太祖雍熙瞬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据现年30岁的雍金文讲:他爷爷和父亲经常讲,当时雍熙瞬是弟兄两人来陆良的,弟弟后去了云南省广南县。雍熙瞬留在芳华任官,朝廷为让他安心在边疆长久住下来,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落户。

                                        二、古村

    古村座东朝西,四周古树掩隐。在南、北、西各设一道大门,大门设计相同。古村估计是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盖的(待进一步考证),以土基墙本色为主,木屋结构的建筑风格。雍家也是陆良县第一个家族式汉族聚居的古民居建筑群。过去从楼上也可以转通整个村子,走进去宛如走进一个迷宫,也说明当时雍家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大家族。这样的建筑在安全方面也取到了一定保障作用,大门宽2米,以瓦屋木式建构,门头精雕细刻,门橼下左、右两边刻有木龙头,门下面为正方形石磴砌成,石磴上刻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如:梅、兰、竹、菊)。进入大门便是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走进巷道,巷道就形成网状式,巷道里居住的人家,从建筑规模上看,又有名望和地位之分,如进第一道大门右边一家过去是雍绍兴家住的,据说当年雍绍兴博学多才,在村中有名望,曾经挂有四世同堂的匾和许多的字画,可惜的是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了。巷道宽的2米,窄的仅有0.8米,巷道路面以土路和沙石为主,还可见到沙石建盖的房屋基础(当地人叫石脚),各家都是建筑面积大小不一的四合院,有的院中是用正方形石板铺成的。从第一道大门走进80米后分两村,形成村内有村的格局,沿左走是第二道大门,沿右转是第三道大门。第二道大门位于西方,大门头过去挂有三块匾,一块现已不存,两块现存于雍金文和他叔叔家(匾内容后述)。第二道大门前是一块空地,在出门的右边有池塘,池塘分上池和下池。上池饮用,(上池现已不存)下池漂洗,这里是村民集中的地方,应该是主门。第三道大门在正北方,大门石柱上有对联一副:上联(已不存),下联:延绵千秋永茂。据村民说:前几年各家都不用锁门,邻居的东西不会丢失,三道大门锁上后没有外人敢来偷盗,三道大门由村民自觉管理。

                                        三、祖坟

   雍家祖坟占地3000平方,雍世第七代出了一个三品官,碑立在祖坟上,现在用砖打起围墙进行保护。碑中用大字书写着:皇清恩赐花翎三品军功者寿祖孝雍公讳致和位天府君之荣墓。右边竖写小字:大清光绪二十六年仲冬月中浣日吉旦。上面有对联一副:绍圣规模威仰丰彩 北方英杰陆邑贤良横书:中流砥柱左边记载雍致和的生平。

                                       四、宗庙

   古村的南面为雍家族庙,也称:“得胜寺”,建于清光绪时期,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平方,庙由山门、厢房、大殿组成。庙门口有雌雄石狮一对,石狮高2米,雌石狮座上刻有图案,正面为花卉,左面为老农耕做图,右面竖写大清光绪27年孟春月吉旦的字,落艺首雍怀鑫、雍怀恭、张小刘、雍开科、雍小二等名字。雄石狮座上刻有图案,正面为花纹图案、右面为仙鹤图案,左面有丞班首事,雍开国、雍远圣、雍开泰、雍开运、雍学理、雍怀忠、雍怀俭、雍怀禄等名字。据村民雍小三(男,现年71岁)讲,每逢村中人的关节痛,只要来石狮前烧香、跪拜就会自然好起来。走上五级台阶可进入山门,山门顶为翘角式,山门屋檐精雕细刻,墙里有柱。柱底用石狮头做柱座,过去挂有“得胜寺”的匾。山门塑有道教神灵王天津面朝北,背面塑天寺像,走廊中有柱子支撑屋顶,柱子落在石狮的背上。上门左边为生活用房,右边为娘娘殿,院中栽有桂花树,柏树、紫薇花2棵。正面为大雄宝殿,大殿为三间屋,可惜大殿毁坏严重,大殿上有 对联一副:上联不存,下联:为心诚心则灵怀得实普。落款同治2年。大殿塑有三清大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文武才神、十八罗汉等塑像。取名“得胜寺”还有一段传说:据雍保昌老人(男,现年66岁)讲:在清朝时,由于回族造反,何大人来平战役,他来寺中烧香拜佛,以求战役能得于和平解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烧香后,双方都心平气和达成协议,战事平息后,何大人为此深敢不解。于是左思右想。莫非是雍家族庙的神灵帮助我的吗?那么快就平息了,这样我一定要给寺取名,于是他找到村中有名望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族人的同意后,何大人做了“神助军威”的匾来挂在寺的山门上。从此也就称“得胜寺”。《陆良县志》记载: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山前村回民准备起义,知州范文达亲自到山前(今陆良县芳华镇辖区)做安抚工作,后调俞庸诏等招勇守城并请曲寻协(驻军)移镇陆凉(良),使城防卫戍得到暂时巩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冬,旧州回民与寻甸河阳回民联合,意欲起义。首领思来福代表回民起义军先入议和(谈判),因为官方不接受条件,谈判没有成功。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八月十八日,官军俞庸诏父子于东乡白水塘(今属陆良县三岔河镇)率乡勇直抵旧州城,与回民起义军展开激战,官军俞庸诏战败而死。后官军协镇何有保统率大军到陆凉与起义军大战。因其兵力强大,起义军失败。从这大事记载中民间传说的何大人应该就是何有保。由于年代久远,曾经无人管理,楼阁已经破烂不堪,瓦梁屋顶已经坠落,残破的几点结构记载着往日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当地村民忧伤地说:自从族庙被毁后,雍家好几代没有出名人了,后人也不发达了。真是“庙倒顾不着佛”啊。 该寺现在每年都举行朝斗、做会、还愿等祭祀活动。

                                       五、水阁

   在庙前60米处有一个水阁,水阁建于民国时期,水阁底层为正方形,约36平方米,高18米坐东朝西。水阁分为两层,下层为封闭式,没有窗。在正北方开了一道门,下层是用四根柱子支撑起一个小楼,四柱据说象征着四季平安。水阁顶上翘角,有门窗雕刻精致,里面没有塑像,36平方是代表六六大顺的意思。关于建阁民间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民国时期,雍家村里多次起火,火因不明,后来就请风水先生来看,先生说是普山的小尖山冒犯着,要在此建一阁镇压才可。说来也怪,阁建好后,就没有再发生火灾了。

                                       六、匾牌

   匾一、匾中间横向书写四个大字“积厚流光”。(自右至左系楷书),右边竖写小字“同治二年秋,印章篆书字(因时间久看不清楚是什么字)。左边竖写“利收傅天门题,上匾方刻方形篆书印章2枚(也因时间久看不清楚是什么字)。匾二、匾中间横书写四个大字“亟婺交辉”(自右至左系楷书)右边竖写小字“陆良县长熊丛周题,印章已毁,左边竖写小字为右给寿民雍口怀鑫口。

                                       七、村民愿望

   往事如烟,古村虽然面貌尚在,但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毁坏。让人感到惋惜,但无论时光怎样变迁,古村的风采依旧。保护、开发、利用古建筑物,使这里的人们开始有一种保护和开发的心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村会披上秀美的新装。

塞娅 发表于 2009-10-26 11:12:21

哪哈去看看~~~~~~

zhyong7265 发表于 2009-10-26 14:41:41

还有这些个事情!ll16980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再访雍家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