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流年中的“三岔河公社”
本帖最后由 ynllfcw 于 2014-4-18 14:45 编辑逝水流年中的“三岔河公社”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这诗是一位在这古镇下乡的知青写的,诗中她对着那被时光之水浸渍的半朽门楣,那烙印着风霜痕迹的一片瓦檐,那些秘藏旧事的深深庭院,那爬满紫藤的一面颓垣,以及在小令里曾令思妇望穿秋水的一栋玉楼,或者镌刻着隶篆的一枚印章……“余辉脉脉水悠悠”,残阳照水,落红流去……诗中的高原水乡古镇,跃然进入我的脑际。 为那诗中的美景,我又一次地走进这古镇,立在这街道的老房子旁。古镇已经不是原来的古镇,临街的老屋翻新为水泥洋楼,新的街道和高楼在古镇外围拔节生长,只有那背街处的几座老屋已经朽溃落寂地立在那里,凄凄的古宅院,狭窄、弯曲的巷道颇具古韵。倒是那土墙内探出的一支支灼灼杏花,透露出老屋春的气息。 走近老屋,老屋的墙体斑驳,屋瓦残损,只有土墙上黄油漆书写的仿宋体“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抬眼,看看不远处的镇政府所在地,脑海里掠过“三岔河公社”这个名字,我想它定是人从往昔的时光中打捞出的创意。“公社”这一称谓早已夹进近乎泛黄的书中,这倒使我想起史书中这一地方的又一名字——永晏镇。 这滇东大坝子的天以最辽远的蓝色贮满云朵,净得令人不可思议,四周的高山依然踌躇满志地蹲于苍穹下,思考着时间的流转与永恒,似乎是它们的一次不经意扭动,将一条条银亮亮的河水抖落到山底,变成河的长须,在这大坝子里摆动。其中最长的须便是这盘江河了。成片的绿色村落便纽扣般一路不停地缀在这河流的腰身,却钉得毫无章法,大胆冲破了“等距”“对称”等固有的美学概念。这村中的汉民大多都说自己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砍,随沐英征滇便落居于此。 这陆良坝区,从地理上放眼望去,虽一马平川,却是地形西北高于东南。三岔河一带,东枕龙海山,北迎长江(今南盘江),南近大海,也称东海(今中涎泽)。而这“三岔河”,最初是东边龙海山两条溪流的触须在此交汇而流向中原泽的。起初这里并不繁荣。单凭这古镇周围这周家台子、篓子上、沙沟岩、五座坟等的村落名字,你就会知道这里旧时的荒凉。 古陆良的州城在旧州,早在元代至元二十年(1360),陆梁州就设普陀驿(今河西堡);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改普陀驿为州前铺,是官方设置的邮政驿站,驿路由水路经南盘江至洗马湾再至卫城。清康熙年间杜珍从河西堡南面两公里处的关圣宫起开挖了一条自南盘江,经沙沟岩、三岔河、赵家沟等地注入中涎泽的人工运河,缓解了陆良坝子洪灾的压力,使这一水道变成商业重镇的马街及卫城至府城(曲靖)的又一条水路,老百姓为纪念杜珍,就将这条河叫做杜公河。这河在此与原两条河交汇,就变成了“三岔河”,老百姓据地理命名该地为“三岔河”了,而此处,又有陆路东去龙海山,是陆良到罗平、师宗及贵州广西的通道。因这水路旱路的兴盛,便逐渐兴旺成集镇,商业文明也随之兴起,每逢集日,三岔河、赵家沟集市岸边泊满了大小船只。到了清末民初,变成统辖这一方村落的永晏镇所在地。 翻开旧县志,永晏镇当年商号的马帮商队依然从这里出发,马蹄踏出的凹坑还遗留在历史的深处…… 今天,我行走在当年的老商号和老院落里。岁月在悄悄地流走,古色古香“万宝祥”和“兴和昌”老商号的踪影还在。“万宝祥”保存要相对好一点,屋顶上翘着的瓦脊,雕梁画栋上附着破乱的蛛网尘丝、漆黑的烟子、黑黝黝的精致的木花棂窗,以及破破烂烂的墙体和滑亮的青石板,还有双“喜”的窗和山墙上方有“寿”字的砖饰,黑白分明的如意纹饰……它们刻写着古宅的年龄与岁月的沧桑。 老街上的“万宝祥”和“兴和昌”等商号,始创于清咸丰八年(1858),起初经营土杂百货。“万宝祥”的始创人钱慕贤,清道咸时人,秀才出身。旧时中过秀才的人被称为“先生”。上岁数的人都晓得“万宝祥”是“钱二先生”家的。钱二先生何许人也?钱慕贤的二弟钱进贤,持家、管家、治家都在行,用陆良话说,那就是“嘴有一张,手有一双”。“万宝祥”是耕、读、商之家。现陆良三中的地方过去是钱家庄园。 光绪时期,万宝祥的马帮有骡马200匹左右,镇上铺面的帮工就有60余人。万宝祥一直到建国前夕都兴旺发达。万宝祥的马帮走澜沧,下贵州、广西、四川,闯缅甸、老挝。贩卖盐巴、红糖、布匹、干巴(火腿)、佐料中的草果八角等土杂百货,也在缅甸、老挝交易过大烟。这古镇上有一首民谣唱道:“重庆、泸州空山坡,百色要过洛里(泪)河;老街芒耗也要去,元江磨黑进打洛。”反映了陆良马帮艰辛的历程。而这“一言丈夫赶马哥/带头骡子小花脚/……/三言丈夫赶马哥/自你出门受奔波/单头鸽子独雁鹅/有处飞来无处落/……/石头嵌桥千人过/木板搭桥闪失我/……”的赶马调,是那一去不复返时代的绝唱。 万宝祥的门面房朝街道而开,经营生意很兴隆。民间说“规规矩矩万宝祥”,说的是万宝祥经营讲信誉、守信用,童叟不欺,不短斤缺两,万宝祥的伙计还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半开银三库房,金子银子拿箩挑”是万宝祥的写照,万宝祥富甲一方,是当时东乡的首富。 钱康怀是个开明士绅,钱慕贤四弟钱育贤之子,当过永晏镇的镇长,解放初期为陆良游击队提供过枪支弹药、粮食钱物。万宝祥也扶贫济世,对地方上的贫困人家或去世无钱抬埋的人提供过棺材,这类善事至今还被其后人记着。 解放后,万宝祥被划作“天字号”地主。房产被没收充公,少许分给农户,大部分作为农会。1953年借供销社用。1960年后做粮管所。现在旧时的铺台还在,所谓的铺台就是临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个平台用于售货,铺面木窗上粮管所写的“付粮处”的字还在。 而“兴和昌”豪华的影子还在,雕龙画凤的飞檐,黑黝黝的门窗,雕有“喜上眉梢”的太师椅以及雕有“夔龙”和“暗八仙”的供桌还在,印合着天井上空瓦蓝瓦蓝的天空,历史依然活着。 兴和昌的创始人是钱老掌柜,后来少掌柜钱寿昌继承。兴和昌的骡马兴盛时有80多匹,兴和昌经营棉纱和土杂百货。少掌柜之子钱自安是号称小诸葛的滇军儒将孙渡的四妹婿,当过永晏镇玉山中学(现陆良三中)的校长,孙崑(孙渡之弟)是名誉校长。 四十余座经历风雨的粉墙乌瓦老房,依傍杜公河和几条岔河河堤分布在通风的沟口两岸,演绎着古老的地理风水之义。和别处不同的是四处墙壁上仍旧保留着风雨剥蚀后的毛主席标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倘若有群持枪操练的民兵,定是那段岁月的绝版复制。那召集开会的铁钟,把人拽入一段往昔的记忆。油灯下房东大妈挑动针线的背影,地垄上老乡长判断天气变化的谚语,还有下乡知青曾经气壮山河的梦,唯有夜间大伙坐在麦场上哼唱革命老歌时,方可看出几分城市人压抑太久而释放出的悠闲。依稀间,知青叙说的一幕又回放在眼前:那回归的知青朝圣般走进这里,摸着早已废弃的石磨,喝着稀得照人的菜粥,顿时泪如泉涌,脆弱得像个孩子……倒是龙海山上那座座荒芜的坟茔前,印满历史伤疼的脚步。看来事物走过的痕迹远比事物本身存在得久远,抑或艰苦的时光更能彰显人性的至善至美。而这镇上新建的房屋和高楼,倒显得稚气和不认真。 而古镇至龙海山脚及四周的坝子里,铺呈着大片大片规整的“田”字,承载着农人凝重的心事。这坝子里的土地是坚强的土地,坚强得仿佛帝王流淌着刀光剑影的眼神。任何一粒种子埋进去,随意便可开启一个季节的辉煌。雨后的青雾布道般笼在地头,那白水塘田田的荷风依然浩荡着,小舟在荷荡中穿行,几个皮肤白净的城里人和一群弄得像泥猴的十余岁孩童,撞进我蓄意驻足的目光。“就是带孩子来锻炼和消暑的,也让孩子心里充满绿……”有老者快乐而满足地冲行人说:“终于流了一身汗。”这现代人让身体过分安逸或对肉身的膜拜,确实是对生命的误解和亵渎。 黄昏自树梢悄然升起,袅袅炊烟散后的数声女主人吆喝,唤出了几头似从传说中摇晃出的老牛,尾随着一位眉毛胡须都浸染着泥土芳香的老人。湖边的农家乐中,一桌饭菜做得像皇宫珍藏的艺术,来客每位八元一日的伙食算不算贵?!席前一位老艺人拉着二胡拧着脖子在唱:一杯子酒正月正,洪武打马进南京,保驾将军胡大海,单鞭救主常遇春……歌声对接历史,古老文化的魅力引领人触摸先辈未灭的思想,人的灵魂得以安顿和附身。何时我们急促前行的脚步让灵魂落在了身后? 此刻,扑面的空气显得格外黏稠,我知道这是春天浓烈的腥甜。在这个咀嚼回忆的地方,我似乎更加明白,生命的洪流绝不会因某段时光的扭曲或个体的矫情而失去本真的光泽。 2002年2月22日 字太多,看了我头昏眼花啊{:sad:} {:soso_e179:}不错,很好, 我们小时候就叫“三岔河公社”,从标语上记住了好多字。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楼主很有才华!{:3:} 我也感觉字多啊 好东西,这才叫做情怀 好长
看的我头都晕了点
不过还是有点详细呢
顶哈
{:soso_e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