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美文之高校大跃进(2013年11月19日)
高校大跃进文/ 张鸣“高校大跃进”最大的问题是使得本来应该解决高校改革的课题完全被搁置,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这样的课题完全被搁置,反而反向强调高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南方都市报记者陈辉 实习生顾珣 摄参加2008年高考的考生们踏过“状元桥”,走进教室。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共计1050万名,比去年增加约4%,考生人数是历年来最多的。
中国高校的变迁历史
“高校大跃进”这个概念,是我比较早期提出来的,我2003年就写过文章,这个概念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大跃进”是不是有,数字上应该是很清楚的,我们的在校大学生从1998年的340万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2374万,2007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全部占到世界的第一位,我们从一个原来高等教育的弱国一跃从数字上成为世界第一。
这个“大跃进”实际上是近三十年中出现的。中国改革三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领域,如果说有什么成就的话,就是一堆数字。
我们中国人原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科举统辖的旧教育体系演变出来,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算起,建立了自己一套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三足鼎立”的大学体系,这个体系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已经初具规模。1952年调整之后,从专业上进行合并,把原来的综合性大学变成了职业技术学校,而且在改造的过程中把原来大学体系整个彻底地肢解了,成为了模仿苏联以后新的职业教育的体系。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体系,在“文革”中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一直到改革开放,即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我们大学没有基本的入学制度,一个大学一个课堂上,一个年级里面有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甚至还有文盲,那时候很多老师回忆说我没法上课,基本原理没法讲,我稍微讲复杂一点的话,学生就会批判我,说我是资本主义教授,专讲工农兵不懂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的改革就是从半疯癫状态回到正常状态而已,其中包括高等教育,我们要跟世界接轨,人家怎么办我们怎么办,就是这样。首先的改革是要恢复“文革”前17年的状态,然后进一步要恢复1952年以前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跟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对话。这个改革实际上在80年代的时候有一些学科得到恢复,比如社会学、政治学,还有教材的引进、课堂的开设、大学里的行政和后勤机构改革的尝试都进行了一些,有些学校主事者比较开明,搞得不错。
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当时有一个主导思想,想通过不改革教育的基本体制下,加大资金投入,找一些重点大学加大投入,使之迅速地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这种改革思路的标志就是所谓的“211”工程和“985”工程。“211”工程简单来说就是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在“211”工程实行期间通过再加码,1998年就推出了所谓的“985”工程,就是(19)98年5月期间,在北大提出的,在这100所重点大学之上再找几十所,再加大投入,迅速把它们变成世界一流。从那以后,所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跟中国的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样,成为中国“大跃进”的一种神话。 高校大跃进的后果
显然这个思路不是一个办学的思路,办学不是这么办的,但是这种思路确实变成了现实。为了挤进“211”,各个学校合并、扩张,不仅仅是那些重点大学要合并,一些非重点大学也在合并,甚至是一些教育学院和不入流的学院合并,合并以后从大专变成了本科。地方院校挤不进“211”的也在跟着推进,地方政府随之提出支援计划,钱实在不够就贷款。据说现在北大已有研究,基本上全国高校没有不负债的,分别就在多少而已。
这种扩张的问题是什么?它最大的问题是使得本来应该解决高校改革的课题完全被搁置,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这样的课题完全被搁置,反而反向强调高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在“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前,教育部的权威是有限的,教育部的一个司长来说什么话都没人理,因为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只是业务指导,拨款也不通过教育部,而是通过财政部直接拨。现在不一样了,相当一部分钱由教育部直接拨,教育部把它变成项目来拨,钱掌握在一批处长手里头,现在教育部的一个处长到了大学也了不得了。
一个是拨款,第二个是评估。高校的所有事都要评估,硕士点要评估,博士点要评估,研究生院要评估,甚至研究所也要评估。不光要评估,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中国人的外行看不明白,外国人内行也看不明白。现在全国的大学都围着教育部转,要评估了,来个小秘书,一堆校长围着一个小秘书,这个小秘书什么都不是,但是大家都众星捧月,为什么?就因为她是评估组的秘书。
大学内部也不甘示弱,在这期间就掀起了一场升级高潮,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了三级制。西方的学院基本上是一个生活区域,不是一个行政单位,而我们就变成了学校、学院、系三级行政体系。以前我们80年代当大学老师,对校长、系主任不是很在意,反正没什么钱,也没有什么资源,大家相对来说平等一点,而现在不一样,一个学院自己开会,大家都互相认识,开会还要把院长、副院长头衔写在名牌上,非常典型的官僚衙门。
其次,高校“大跃进”也败坏了学风,因为学校能不能上博士点、能不能上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还要看你的论文发表量,还要看你的课题数目、课题总量。于是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科研的东西变得很垃圾,就像当年“大跃进”的时候,国家定的高指标正儿八经的钢厂炼不出来,于是下面就号召群众自己砸锅土法炼钢,我们现在高校也会这招儿,发表量不够是吗?就发动群众,研究生、博士生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不许毕业。这些期刊收版面费,多长的篇幅、什么级别的刊物多少多少钱,版面费从500到8000元不等,明码标价。
于是我们发现这个发表量很有问题了。我们现在的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处长基本上都是教授,这些学官的特点是他可以获得特别大的学术资源,比如各种课题掌握得最多,为什么?因为现在各种东西的评审都是要学官来评。学官很繁忙,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件、吃不完的饭,他哪有时间做学问,但是他的成果很多,有时候你很奇怪,天天开会的校长居然在学校的发表量是最大的,课题很多,这就有问题了。
现在我们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危机,一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系,经济增长主要是简单加工所形成的经济增长,服务业增长有限,这种经济增长对白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的确是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大幅度增加,但教出来的学生素质在下降,而且下降得很快。 高校改革的出路
高等教育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社会难题,中国的社会难题一个是住房,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而教育当中最头疼的就是大学出口。这种大跃进骨子里头是什么?就是说在不改变体制的前提下,投入资金,而且还是通过行政杠杆、行政体系来下拨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搞了一系列的强化行政措施,包括学术的评价。行政强化到这个地步以后,大学已经完全不像大学,更像是衙门,而且不完全是衙门。
我说了大学有三种角色,一个是行政单位,一个是阵地,一个是守夜人,这样的三个角色之上,我再加一个角色,也就是超级的垄断公司。你别以为现在的学校不生钱,在1999年以前,我们学生一年的学费一般都不超过一千元,而到了2000年就涨到了五千元,甚至更多,有的名目更多,几万几万地收,还拿去跟世界横向比,说我们跟美国比、英国比少多了,问题是我们的国民收入是多少?国外贫困生是可以免学费的,是可以拿奖学金的,而现在我们这个体系中,你就是奖学金也不能保证真的给贫困生。现在的局面非常麻烦,贫困生上不了大学。2005年我们系招了一个班,一共40多个人,我问你们谁来自农村,请举手,结果一个也没有。越是农村的、越是家境贫寒的就越上不了好大学,而差的大学,就业前景更糟,这些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但最后一无所获,这个局面相当危险。一个农村孩子不上学可以直接去建筑工地,这没问题,但现在你难道让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从校门出来直奔建筑工地吗?这样你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向每个家庭交代,学生的前程、这些家长未来的幸福、未来的指望会毁在这种很荒唐的“大跃进”之中,不是所谓的大学产业化毁了这些东西,实际上大学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如果实现了真正的产业化至少比现在要好一点。现在是官僚化,并且强化官僚化,是以一个超级垄断公司面目出现的官僚化,它兼有市场和计划经济之弊,却没有两者的任何一点好处。
高校改革的途径就是开放,从外面引进新的资金,比如引进民资,让民资能够办正儿八经的大学,不要办那种低层次的培训。 本文据张鸣先生在广东人文学会“中道学术论坛”上的演讲整理,发表时编者有归纳与删节,小标题由编者所加。广东人文学会供稿。)
■ 1949年以来的高校数字
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11.65万人;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至2004年5月10日,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607所,其中本科学校645所,高职高专962所。
■ 中国大学的圈层现状
根据有关方面的说法,我国大学现在基本形成了一个圈层态势。
从里往外第一圈大概有10所左右,基本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第二圈大概有25所左右,基本目标是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两个圈所涉及的35所就是进入“985计划”建设的高等学校。
第三圈大概有21所左右的,是除了“985计划”建设高校之外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第四圈大概有39所,和前三圈合起来是进入“211工程”建设的95所高校。
第五圈大概有170多所,是经批准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第六圈大概有230所左右,是经批准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第七圈大概有100多所,是培养本科生的高校;第八圈大概有900多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大专层次的高校。
路过 同路过 路过 路过 已经路过四个了,我驻足看看 好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