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子 发表于 2014-3-8 16:32:01

转:你云南了吗?——陆良部分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云南有49个
  
  
  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
  
  "坝子"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远较其他地貌类型重要。"坝子"常被等同于"山间中小盆地",但在现实中,"坝子"已远远超出了"山间中小盆地"的范畴,包括成因各异的多种小地貌类型,是对云南省一类较为特殊的小地貌的统称。
  
  云南"坝子"一般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雏形,再经各种外营力改造而成,其中流水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最为重要。


 【大家可以去看这本书可以详细地了解云南坝子的相关知识】
    
  【云南坝子研究】
  
   作者:童绍玉,陈永森著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云南坝子的概念及其边界的界定入手,确定了坝子边界划分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坝子的命名方法,在此基础上,直接从云南1:50000地形图(1976年版)上确定坝子的位置、范围,并提取坝子基本信息;逐个统计面积大干等于1平方公里的坝子的基本情况(包括坝子名、坝子所属行政区、坝子的经纬度位置、坝子的海拔高度、坝子面积、坝子成因、坝子中沉积物的类型、坝子的特征),并利用云南省与坝子相关的统计数据资料对统计结果进行修正,对部分坝子进行了野外考察,最后形成了较为翔实、丰富的云南省面积大于等于1平方公里的1868个坝子的第一手资料(数据)。
  
  在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坝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坝子的成因及其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坝子进行了分类研究,阐述了五种坝子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指标、各类坝子的判断特征等。最后介绍了25个典型坝子的基本情况和其成因、类型、特征、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发展情况。

已子 发表于 2014-3-8 16:35:28

本帖最后由 已子 于 2014-3-8 16:58 编辑

【陆良传说】
  
  关于五峰山兴福寺的传说
  
  从前建兴神速寺时,木石料已备好,即将起架,但并非现在的地址。一神仙路过,看到此地若美女照镜,有青龙,白虎守岗,是龙脉这穴位所在。于是仙人遂变为长老到汤官箐入家借牛,他问遍全村即离去。 是夜,该村所有耕牛皆喘息,都被"借"去运料。翌日晨,在此地矗立起一座雄伟道观,村人乃知为仙人所建。
  
  关于贞珍龙潭的传说
  
  有一鱼(彝)族小伙子阿方与龙宫小姐"贞珍"相恋私奔,龙王发现后抓回贞女,贞女跳下了万丈深谷殉情,忽听一声巨响,县崖崩裂,一道青烟托起一白衣少女,她颈上系一串珍珠,转 眼驾着白云飘而去。就在此时,从山缝中喷涌出串串珍珠,形成一个龙潭。人们为纪念"贞珍"赐的福水,就在龙潭处建盖"龙女庙":,四时烧香敬 奉,并将此潭取名为"贞珍龙潭"。
  
  关于千佛塔的传说
  
  古时陆良坝区常遭水患,传 系鳌鱼兴风作浪 所致辞,于是建佛塔以镇 之。又恐单经塔镇守失误,特于塔顶置金鸡以监,如鳌鱼蠢动,金鸡即啄其眼,使鳌鱼永不翻身,则水患自息。
  
  关于响水坝来历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位河神,他看到陆良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田园被淹,人民痛苦,于是这河神就用自己的衣襟,从大理兜来99块石板抛入江中,一认之间就筑成了一道大坝。坝筑成以后,河水从坝上翻滚而下,发出轰鸣声,因此得名"响水坝"。
  终南山传说 终南山有一个情意绵缠的神话故事,据传薛官后代薛公子与杜官后代杜小姐相恋,杜女父母受骗,强迫女儿入寺为尼。杜女俗性不断,在系着自织绸带堕下悬崖时绸断丧身,倾刻化为灵鸟,即绸带飘为九转十八弯的崎岖山路,至今山间还有"薛哥--薛哥"、"杜杜--杜杜"的鸟叫声,这是他俩要相互呼唤,任他天老地荒也永不分离。
  

梦回陆良城
  
  
  
  人们对于古城苍凉的过去已经日渐淡忘, 即便是在梦中,记忆也会变得残缺不全, 我真的很伤感。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和我们的前辈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人还会知道古城旧时怎么样?于是,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个祖母童年时候的州城。
  
  行走在老城,依稀心境受到强烈刺激,文人心中的绾结,历史学家的悲愤,人文学者的忧郁,执政者的勤政为民,在这里通通简化为:日子。一概抹去现代社会的浮躁,宁静如一缕清风,一弯素月,很耐人寻味。和老街人交谈,最频繁出现的两个词是“从前”和“如今”。“从前”是在荒草、夕阳、遗址、痕印、传说中解述,它有对历史产生不可理喻的杀伤力,行走在商化气息中的现代人,作一些文化生态整合与社会发展的思考,在逆向思维中去解开一个个的谜。而“如今”就是现在了,现在有真实的载体,甚至是活着的见证人,而这种见证人,毕竟经历或见识过这古城在逐渐消亡的过去,在他们,岁月已如一堵厚云,话语已如暗河,突然陷身又突然喷薄,需要寻梦者揣摸一些依稀心境,并作一些不悖常理的复位。
  
  在龙海山远观陆良县城,横目一派渺茫的平坝,坝子里的地势就象水波一浪浪铺排而去,浪线就是那穿坝子而过的南盘江和杜公河,而县城就在浪的前沿,跳着跳着去迎接牛首(头)山的主神。主神尚不知在哪个云端,倒是将斑驳的须发一甩千里,长成河流和树,美丽着那一个个的村落,轻吻着一缕缕人间烟火。村子,便在那些须发间走出梦境般的人、畜、田、土、溪水和缩头缩脑的小路,缀成一个逗号或顿号。常有茶花、杜鹃花或者叫不出名字的小花调皮地点缀其间,使形散神不散的陆良大地洒脱而鲜活,让人惊诧这块土地的生养力和蕴藉力,同时赞叹这块土地的热烈和这块土地的缠绵。  花花草草原是寂寞的,长在此地,注定了它们不是为人们的审美而开放,而是为繁衍而生长。即便是一朵侵霜既凋的小精灵,也携带着繁殖和生存的欲望,强劲地铺陈着一个生长梦的沃土。
  古镇陆良,就在这些逶迤的色彩中,雄踞滇东2000余年,文物一样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这小城早年不叫陆良,叫六凉卫,也叫陆凉州。卫,明朝的军事据点;州,政权治所之地。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州”在历史上是不能随便叫的。中国方圆称九州,那是“州”的最高地位,直到今天还可以算是大中华的另一称谓。州是不能随便叫的,那是作为地方权势的“九五”,只能是那些通都大邑或军事重镇方能配称。这不毛之地也称“州”,可见在古时这地方在军事上的尊贵处:
  战国末期,楚将庄蹻奉楚顷襄王之命率军入滇开辟楚国的后方,后因秦国夺取川、黔,归途受阻而称王滇中。庄蹻到滇前,伐夜郎国置牂牁郡,其苗裔以且兰(今贵州中部)为牂牁国,“分侯支党”,今陆良县城南之旧城即庄蹻部落鲁昌。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夷,遣将军郭昌征服西夷,统一了滇国,开始在云南建立政权,陆良便是志书上中央王朝在云南设置的最早的24个县之一的“同劳”县。
  东汉末年,由内地不断迁入南中(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的汉民,随其势力的发展而形成“大姓”,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爨”时期。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以后,武帝(司马炎)改同劳县为同乐县。
  大理国灭爨后,改为落温部。
  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改为陆梁州。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派傅友德、蓝玉和沐英三将率大军南征,12月在曲靖百石江战役歼元梁王主力,旋即分兵定滇,沐英至陆梁,攻克小堡城(今陆良古城),擒帖木儿王子兄弟。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陆梁州境土酋刘姓五兄弟结寨反叛,沐英率军平定。
  时值六月,天气阴霾清冷,沐英以古有“变作人间六月冷”诗句改为“信是深山六月凉”,命改陆梁州为六凉,也作陆凉。因陆凉为滇东重镇,同年增设陆凉卫,卫城设在南盘江南岸今鲁昌村,隶云南都指挥司。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因水患而将卫城迁至南盘江北今陆良城。
  万历中期,改土归流,中央王朝直接委派知州。卫属军事机构,统管军屯戍守,下设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所下设百户、营、堡、屯,并于主要交通线按一定距离设哨戍守,各戍军俱连家小驻扎。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军消灭了南明永历政权,改云南布政使司为云南巡抚,其政区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卫归州,并将陆凉州署迁卫署,实行州卫合一,从那时,这里作为州府的地位就一直被定了下来。
  

已子 发表于 2014-3-8 16:38:00

本帖最后由 已子 于 2014-3-8 16:46 编辑

  而当时的县城,东临南盘江,西北环丘岗,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于东南。整个县城,谓之于“凤落于平阳之上”。城为方城。乾隆《陆凉州志》称:“城周回9里1550丈4尺,高2丈6尺2分,厚2丈5尺3寸,袤2里5分,广2里2分”。城池占地92.3公倾,城垣高大方正,街道笔直,有“甲于滇省”之称,至1949年还完整地保留雄伟的古城风貌。
  县城正中央建有鼓楼,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因四门直对以为鼎镇。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上立“万岁”牌位,名曰“万寿宫”;嘉庆二十六年(公元1811年)塑文昌帝君像于其上,名曰“文昌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于阁下设四门,习称 “钟鼓楼”,结构造型雄伟壮观,是一座三层木结构过街楼阁。上层为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悬铃叮当,顶层塑有神像,设有金钟大鼓,可登高远眺,鸟瞰全景。
  旧时二楼四方均悬挂匾额,南曰 “天光云影”,北曰“峻极于天”,西曰“西极垂慈”,东曰“南北合一”。
  相传“天光云影”那斗大的白底蓝字为岭南书家宋湘手笔,又说云南钦点状元袁嘉谷所书,书法豪放旷达。
  
  县城东南西北四方正中设有四座砖拱城门洞,洞中有门,四门对直相望。门各有名。东曰“观海”,西曰“眺峰”,南曰“中和”,北曰“拱极”。四门之上设城楼,城楼均为三层重楼飞檐,铁铃悬挂,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四门楼均塑有佛像,供有牌位,东为太阳宫,南为陈真人祠,西为王母殿,北为都天阁,南楼有旧陆良一景“南楼花鼓”。南门外街道布局奇特,经济发达,文人荟萃。因城内大街成十字,南门外成丁字形,旧时南门街牌坊对联云:“城内十字街四通八达,楼外丁字形九转十弯”。现在被命名为南门外,其实是古鲁昌城与今县城之间的一个片区。因其主要街道真理街、华春街、盘江街、小牌楼等,将片区分割成了一个“井”字形的东西南北四方皆齐的城外之城,故现在有人叫它四方街。
  
  县城四周有城濠,河深1~2米,宽25米。南门城河引新坝之盘江水与洗马河在西华寺汇合,经串桥、师古弯入江。志称:“这段河有来水调济,水质清洁,沿岸柳树成荫,荷花满池。”

  东门、南门桥曾是水陆码头,可通往三岔河及板桥两镇并直达曲靖,船只来往如梭。其东门楼联曰:
  
  绿水绕城东挂杖客来苍茫外;
  
  青山环廓北倚栏人在画图中。
  
  此皆描画出古陆良县城四面的景色。
  
  ……
  
  那时,千余人的小镇,领万余山民的诸峰,土地爷似的,显示着神圣的尊严。小镇不大,却肝胆俱全。四条长不过600米的老街,窄是窄了点,短也短了些,散发出来的气韵却极有个性,极有人气,极有成就感。

  小城因屯军而生,就有了军屯文化的气息。
  小城生在边地,边地的土著居民是彝族,于是小城又有了彝民族的风味。整洁清爽的街子四通着,曲转着,变幻出曲径深邃的码头风味:汉家的书院戏台,彝家的火塘石磨;汉家的三皇五帝,彝人的山神土主;汉家的老窖佳酿,彝家的辣酒羊汤;汉家的仙山楼阁,彝家的松毛青棚;汉家的庵庙禅寺,彝家的图腾香火……看似矛盾和对立的事物,在这里却都各自找到了自己在场的感觉,有序地组成一厢边地风情。它们有的来自历史的嫁接,有的与历史没有什么关系,纯属“陆良”味,在此嫁接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彝汉混合文化之军屯文化的爨文化。
  
  老街无甚破损,五步一小户,十步一大户,百步一衙门,市井杂烩,政权旧制,百业百艺无一虚掷。不经意会访着一位90岁的老奶奶是滇戏风流小生的大太太;不小心又访着个唱花灯的,跳大神的,为阴曹地府制造辉煌的,酿酒做酱油的,书香门第的,官宦根基的,上书房行走的……使人片刻领略一种过时黄花,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只是四条老街沧桑得几近脆弱的都邑,城墙和护城河虽不再有昔日的威仪,城门和魁星楼再无往昔的霸气,苍苔倒也还能连绵不断,长成小城极有耐心的衡定,长成小城许多精神之树,小镇就有文化品位,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伊洛 发表于 2014-3-8 17:06:07

历史渊源悠久,顶起~

scb123 发表于 2014-3-8 17:08:37

顶帖是一种美德

已子 发表于 2014-3-8 17:08:53

伊洛 发表于 2014-3-8 17:06
历史渊源悠久,顶起~

之所以转这个,一是因为史料翔实,二是笔墨非凡,很耐看。很好看。

谢谢支持!

遇女心惊 发表于 2014-3-8 21:16:15

咱陆良就是不一样

天涯孤鸿 发表于 2014-3-8 21:59:07

好久不见,楼主

已子 发表于 2014-3-9 14:43:12

本帖最后由 已子 于 2014-3-9 14:58 编辑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10月31日,云南革命党人举行“重九”起义,光复云南,建立了“大中华云南省都督府”。同年,废府、州,设省、县二级制政权,隶云南省都督府。县乡绅牛星辉认为“陆凉”之名义薄不雅,倡议改为“陆良”,后经都督府批复获准。就这样,边地政权走马皇帝似的松松散散地更替着,陆凉州却十分稳定,一直作为州府而显现她的尊贵。
  
  古城实在袖珍,袖珍到现在已被人们珍藏在记忆里去了。
  
  建国初,这里进行着史前的文明变革,老城推倒,重建新城。城墙不见了,城门消失了,楼台烟影也没入烟海之中,差不多所有的老房子都已下落不明,那些栖息在梁枋间的麒麟仙鹤、飞禽走兽已经树倒猢狲散,春兰秋菊、茶树梨花也不知去向。那些精美绝伦的房屋仿佛一颗颗牙齿被拔掉了,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血肉模糊的牙床。一座十几层高的庞然大物将取代原来的老房子,我相信它会成为一颗巨大的假牙,以包金嵌银的方式宣告并且炫耀它的胜利。只余破败的万升楼和梅家大院以及残破的四方街,孑余在那里,四周却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攻击,……现代社会把“进化论”作为自己的游戏规则,并且进行着一个个角斗现场,企图以钢筋水泥的现代取代飘散着木质的天然芳香的古代。木构的老房子被迫卷进一场莫明其妙的竞技中,并且很快就一败涂地。
  
  在这场头脑简单的角斗中,文化的积淀几乎不发挥任何作用。通直的四条老街沧桑得几近脆弱,城墙呢?钟鼓楼呢?都荡然无存,已没入烟海。而护城河呢?水已没有往日的清澈,其遗址倒也还能亘古得苍苔连绵,战壕一样地滤尽那些曾经有过的硝烟,时间将械斗的兵器熔铸成农具、工具、响器,传承着农耕文明的各种元素,有声有色地诠释着温饱有余的无欲日子。这种日子不同于山地的自然生相,也不同于大城市的快速更迭,它极有耐心的衡定,长成这古镇许多精神之树,就很是增添了古镇许多残缺的文化品位,过分浓重的历史的缺失感。
  











  对于古镇陆良的消亡,我有着与诗人于坚对昆明一样的感叹:在云南,作为世界历史遗产载入历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变革中坚持一成不变的大研镇,而不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大兴土木的省会昆明,这恐怕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如果从城市的历史面貌,例如从法国人方舒雅在一百多年前拍下的昆明城的照片来看,曾经有过的昆明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城市,它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丽江更为气派,更为精致,也更集中了古代中国世界能够传到边地的一切建筑精华,也像丽江那样,由于地理上的僻远,得以在沧桑巨变中保持着一个在前进的世界中失传的世界。但昆明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中消失了,世界的目光越过高原上的水泥昆明,转向它的西部,在那边厢,金少江像古代那样日夜奔流、玉龙雪山高耸在森蓝的天空下,伟大与光荣照耀着一个古代的城市。这个城市坚定地拒绝新世界流行的水泥和钢筋,坚持着它在传统中获得的栖居方式、美学风尚和与此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

  ……昆明如此,陆良如此。我曾经见过四十年代美国人在陆良拍摄的老照片。应该感谢那位二战的美国老兵,用那架尚不够先进的照相机,通过笨拙的玻璃底片,来显示“改造”前的陆良原初的影像,使得我们得以目睹了那些排列有致的街道、高高低低的屋檐,以及错综复杂的生活。他用那些朴素的照片来证明今人的疯狂。有趣的是,有关部门经常会把这些老照片作为“忆苦思甜”的活材料,用新修的高楼大厦来嘲讽老陆良的斗拱飞檐。正是在这样的控诉中,使那个古旧斑斓、如梦如幻的老陆良一再得到展现的机会。
  
  ……
  
  我抱着那寻梦者的心态,揣摸着一些依稀心境,缓缓地走在残存的老街上。
  
  走进四方街。从厚重的屋廓下走过,从耸立着的寺院和佛塔下走过,目光在街旁的屋檐下停留,被那散发出往昔气息的木屋所吸引,一种浓浓的家国之慨油然而生。是在这样一个僻远的古镇里,是在如此悠久的岁月中,是这样一些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白蛮 发表于 2014-3-9 14:57:59

已子 发表于 2014-3-8 17:08
之所以转这个,一是因为史料翔实,二是笔墨非凡,很耐看。很好看。

谢谢支持!

楼主好,你转载的文稿已经多次被转到论坛里,《梦回陆良城》是方聪文早期的作品,我在他的博客中读过,那时也与你的感觉一样,笔墨非凡,很耐看,看了就是个舒坦。后被选录在县委出版的《爨乡文化风采》,题目变成了《烟雨古城》,后政协文史资料作了收录,县里的些刊物也刊载过,完整的在他的《爨乡民俗文化大观》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你云南了吗?——陆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