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枫云海 发表于 2010-6-2 10:11:42

陆良发现古长城(2)

三、实地考察见过的古长城遗迹

   1.长城的分布和长城

   我们根据楚国南当年所看到的水塘铺古长城找起,历时七个月考察起自马龙县的格里达古城一带。足迹往返于马龙、陆良、石林、宜良、弥勒5县的一些崇山峻岭中。

   马龙县境内的分布:

   格里达古城,是在曲宗荒山顶高出地面近20米的一个圆形大城堡。两道护城壕,城门位置清楚建城的选址位置和形制完全是当地少数民族所为。对于这么大的古城而当地的方志也没有记载。我们据当地农民张有才介绍:“沿山坡原有古长城,两年前这里新建矿山,农民取石挖土,才把连接的古长城挖断了3-4公里,就连古城墙上的石头也扒光了”。张有才还介绍“过去村里的农民在城中挖到此城是霍城大城”。这“霍姓”就是爨文化时期“南中大姓”之一。

   陆良县境内的分布:

   古长城自陆良县境内的雨补地区、牛头山一带。从雨补村后又经杨梅山、月牙山、李子沟的李家房子、椅座、彭家窝棚、马料地山、老母寨的赵家坟、石头箐、寨子山、营盘山、大坡头、石楼梯、烂烂山头至陆良县与宜良县交界处的小圭龙入宜良境。滇东古长城在陆良县境内分布总长度超过了80公里。

   宜良县境内的分布:

   九乡吴桂庄山花地山有关隘、小尖山古城堡、古道。槽子地山上分布古长城、古城、纵深防御掩体等配套设施,与陆良县杨梅山古长城、古道连为一体。这关隘、古城堡远离现在的村寨,明清宜良县志也没有记载,从形制和选址位置来看和陆良、马龙古长城都是一套系统。

   石林县境内的分布:

   古长城由小圭龙入境,至路星村的马鞍山、天生桥、天生洞到天生关、观音洞。再经北小村的莫舍组、李家大山,洗马塘、水塘铺的老鼠尾巴坡(撒秧塘)、老回山后、老回山(老横山)至大老挖的维独、狗石子山、双石头、吃都都至尾博邑(子诗代玛)的哥达坡、羊叫山,过上铺草村的石黄牛山、冒水洞、蓑衣山以西入弥勒县境。这条古长城埂在石林县经过曲曲折折蜿蜒于喀斯特乱石山岭据黄兴研究云南古长城在石林县连续不断的分布,不下45公里。

   弥勒县境内的分布:

   古长城从麟马洞进入弥勒县,经大麦地、龙母箐、李子塞,到达猴子箐,又在巡检司至十八寨的独家寨金子硐坡古彝族岩画之下再现它的雄姿。在弥勒猴子箐,据化局长钟森鹤介绍,在80年代古长城埂长15公里以上。80年代以后大开荒,修大寨田,受到很大破坏。无法开荒利用的峭壁陡坡猴子箐段才保留至今。像这样长短不一断断续续的古长城残段断众多。

   这些古长城遗迹,从今天残存的局部看,有的长几十公里,十几公里,几公里,几百公尺或几公尺长不等。如在石林县连续长达45公里以上。陆良县老母寨、大坡头一带当地居民马谷香带我们在深山找到一段长在15公里以上。在月牙山老干田、牵牛塘上长约2公里以上。杨梅山白泥塘长2公里以上,牛头山上有一段长约1公里以上。这些断断续续的局部,连续起来就是一道长三百余里的长城。

   2.长城的连接形式

   将上述分布填绘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就可以看出云南古长城连续性的分布规律。这些连续性的规律表现在滇东汉长城沿着南盘江一些支流发源地的山脊之上分布,这正是符合长城修建“用险制塞”的特点。如长城沿牛首山、杨梅山、月牙山、老尖山、空山、寨子山、圭龙山、无名山、金子垌波山等等分布。这些支流发源地的分水岭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也是滇东汉长城的连接线。

   这条长城又环绕保卫着许多当时驻兵驻人的溶洞,如上花木潭草场崆山洞、九乡溶洞群、天生桥洞、观音洞、冒水洞、麟马洞、金子硐等。滇东古长城与古代洞穴文化,也形成了一种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这也是滇东汉长城的又一连续性。

   在行政关系上,这条云南古长城还是古滇王国和夜郎王国的地理分界线,至西汉、东汉之际,这条长城又基本上是益州郡和一郡的地理分界线陆良、曲靖虽在益州郡范围内,为文齐向东退守与一郡龙、尹、董等大姓联合抗击公孙述的作战线,被方国瑜先生称为东部战线。东汉以后这条滇东古长城又是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的地理分界线(见向达《蛮书校注》附图)。今天这“巨龙虽已身残损”而依然沿着滇东自然地理分界线和陆良县、马龙县、宜良县的行政区域分界线分布,这就是它无可争议的连续性。

   3.长城的结构、走向、高度、宽度和厚度

   结构:这条滇东汉长城跨山越谷,由土石结合,在地形选择上一般建于高山峻岭之上。“因地形,用险制塞”,科学设防。在滇东石灰岩红壤和砖红壤地区,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沿用当地民间用石料筑墙的古老方法,就地取材建筑而成。或两旁堆石,中间堆土,或一层土、一层石,这就是云南古长城的建筑特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一般都是土石结构,在北小村纯石灰岩地面土壤很少。则全由20厘米见方至80厘米见方的人工粗糙的打制石块堆积而成。少数地方呈全部江土堆成,今已没有夯筑的痕迹。另一些地段,当地绝少土壤因而尽用石块堆成。但从头至尾构筑的及高宽规格统一,因而推断这是一个统一政权一次性完成的巨大工程。宽度:底宽3-4米,顶宽1.5-2米,高度1.5米,走向总的走向为南北向,但依山就势也曲折蜿蜒,实际长度比直线距离长约2.5倍。

   4.与滇东汉长城配套的军事防御设施

   北大课题组和陆良县的考古工作者作过考古学解剖,城墙内没有任何文化包涵物、没有层理、没有夯窝。这是为什么呢?红壤砖红壤的性质粘重,淋溶性极强,层理和夯窝早已粘合得和自然土壤一样了。另外,云南十八怪“石头堆墙不倒”是一怪,所以用自然石或就地取材粗加工的石块堆筑长城埂,并不能否认它是人工堆筑,也丝毫无损它是“长城埂”的性质。云南长城高、宽基本统一,分布有规律,以及土石结合等,恰好是中国早期古长城的构筑方式。罗哲文先生才肯定:“这古长城,修筑的方式很原始,堆筑形式和秦长城差不多。”

   立面:这古长城埂的立面统一,皆向四方,也即东部平缓,西部徒峻。东部易守,西部难攻。向西的一面是陡峭的立面。在其间再加上人工堆砌的加固连接石块。使防御一方安全,进攻一方危险和困难。

   陆良县老空山石了望所:位于老空山顶海拔2400米左右,与老空山喀斯特溶洞毗邻。空山石哨占有地理优势,石哨下是一个天然溶洞,深不可测。从空山哨所能够东望老尖山烽火台,西看牛头山石哨所。

   牛头山石了望哨所:最高峰海拔2493.2米,山势陡峭、悬崖绝壁。上有古长城至山顶,有一古代的石了望哨,石质天然又加入人工的窗门、顶盖。今石墙残高1.5米左右,长2.5米,宽1.1米,深1.6米。绝壁之上,有约有1000多米的一段古长城埂至山顶,面向西南,背靠东北,石窗俯瞰着下面今宜良县的王家营坝子。至今窗门仍存、顶盖虽塌落,我们仍可从残石中将它复原。石哨所的两壁一底都平坦、光华、整齐,决非天然的“石坑”,而是人工精心雕琢的石屋,屋内可以睡人,人们在这孤山绝壁、风烈、干燥的牛首顶峰之上,如果不是用于军事用途的了望哨所(见牛首山哨所功能图),有军事补给,人住在上面一天也生活不了。这个石哨所还是一个十分隐蔽的暗哨。我们在此牛首山石哨所内,发现一个平底有釉的破小碗,经鉴定,时代为西晋至唐代间,并非本地所产,而是长江以南的窑所制。弥勒大麦地山顶半月形哨所,直径30米,原立面是用石头垒筑,并高出平台50公分。

   可邑村卓靠来补山石哨所:原有2丈多高,现残留长10米,由三间石房子组成,最大的一间长3米,宽2米,北墙高1.8米,西墙高1.4米。在其南面就是猴子箐无名山,山顶还留有依稀可辨的哨所基脚。巡检司宣武寨尖山也有石哨所。

   石堆子:例如在寨子山峻岭之上,有大小不一的“石堆子”。大的石堆直径27米,小的也有5~6米。这些石堆子,老一辈人叫“战备石”。仅杨梅山一处的“石堆子”就有65堆之多。这样的“石堆子”在金子洞坡山上也有。

   “石房子”兵营:在陆良县杨梅山的山内,有“石房子”。椅座的石房子外径宽3米,长7米。门残高1.2米,门宽1.1米。估计为军官的住房。大的石房子宽达27米,长过100米,估计为士兵住房。据当地老乡告知小圭龙也还保存着许多“石房子”。

一艮 发表于 2010-6-2 10:54:13

历史的见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良发现古长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