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塔见证了“陆凉”来历
本帖最后由 龙海孤魂 于 2014-9-22 21:26 编辑千佛塔见证了“陆凉”来历
可能是近几年陆良家乡气候反常,每年六月,酷热难当,让我想到了一些网友谈陆良原来名字“陆凉”,是因为陆良气候宜人,六月凉爽的缘故。这么热的陆良坝子竟然六月凉爽,难道是这气候真的变化这么大吗?真正可以说六月凉爽的地方不是陆良坝子,应该是龙海山区,因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4-0.5摄氏度,陆良坝子海拔在1800米上下,龙海山山区海拔在2100米以上。难道因为龙海山六月凉爽就可以把一个县命名为“陆凉”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陆良县县志》记载:龙海山东,蛮荒之地。当时政权对山区几乎是根本不过问,也不可能用蛮荒之地气候特点命名一个县的名字。比如,清代《师宗州志》中有:“按《元志》:‘师宗’在广西路东南,昔爨蛮逐僚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的记载。《寰宇通志》中曰:“昔部酋师宗者其祖居宕浪甸,后得匿弄甸,号为师宗部”的记述。还有《师宗县志资料》中也云:“土司名师宗,因名其州曰:师宗州”的述说和奇妙传说故事相吻合。我发现我们的邻居师宗县名字是一个土司名字。带这个疑问,曾经多次进入一些相关档案馆查证,文物管理所寻找证据。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原来陆凉不是说陆良坝子六月凉爽,而是一片荒凉。那么,为什么还有“信是深山六月凉“的传说呢?虽然此话出自乾隆《陆凉州志》,但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六月酷暑难当,在暴雨下的陆良坝子第二天雾气蒙蒙,气温下降,寒冷难当这是大家可以体会的,但是大雾散尽以后,天空艳阳高照的时候,照样酷热。能够为这个结论证明的的证据几乎只有点滴记载或者传说。
我的推论如下:
一、云南自古多水患,陆良坝子水患不断。而在云南的佛塔内外常以金翅鸟镇守。如昆明的东西寺塔与大理崇圣寺三塔几乎同建于唐代南诏时期,其塔顶之上就有金翅鸟。我们陆良大觉寺千佛塔塔顶上站立着两只展翅欲飞的铜制的“金鸡”,当地人俗称其为“金鸡塔”。金鸡原名 “金翅鸟”又名“大鹏金翅鸟”,亦名妙翅鸟,梵名“迦楼罗”,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大鸟,因这种鸟翅翮金色而得此名。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可日食恶龙3000,能镇鳌鱼避水患。
相传修建千佛塔是用作镇鳌鱼避水患的功能,塔顶二鸡用以监视鳌鱼,如其欲动,金鸡即啄其眼,不让鳌鱼翻身动弹以避免洪水成灾,并借助千佛的法力,以保佑这个云南第一大坝子——陆良坝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陆良大坝子在1960年西桥炸滩以前常遭洪水淹没,一马平川的大坝子,满目所见,一片荒凉,人们哀叹而又无奈之下便取了个地名叫“陆凉”;当时灾后的陆良大坝子,眼见之处陆地荒凉,一片泽国。“陆凉”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1988年7月,在陆良发掘出土的明代正统十年的墓志铭中载也相符合,而在城里建千佛塔镇压水患则是“陆凉”一名由来的又一物证。据民国年间修的《陆良县志》中《重修大觉寺小引》载述:“大觉寺始建于元,重修于明万历。迨后代有修葺,不失旧观,最后一次重修于民国初年。当时寺僧如容,整修全寺,千佛塔亦加修固,至今完整,巍然矗立霄汉”。
四、乾隆《陆凉州志》记载:凉本梁州城,蜀汉以来为滇国,为牂何、为同劳、讫于唐、宋郡名不一,元明乃改置陆凉。这里也有笔误,因为设置陆凉州的是元代中期,因为元代前期陆良属于”落温部“属于落温千户,州设在现在的旧州。下辖区芳华和河纳百户。元代后期撤了千户,改为陆凉州。府城仍旧在旧州。
因为水患,明代永乐5年,建设现在的陆良县城。虽然后来一些历史书中出现”六凉“用词,我认为属于笔误。
有点见地,需再细细读史就会有大悟了。{:soso_e163:}{:soso_e100:} 陆良明朝的天气跟现在陆良的天气差别应该很大,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陆良的天气比现在冷,一个同村的理发的老师傅说陆良解放前的天气比陆良80年代的天气冷得多。四川这边也是如果连续下雨晚上比较冷,白天一出太阳就比较热!新疆5月天气突然下雪冻死过人。我还是相信古人的话,陆良明朝某一年的6月可能还比较冷。 大侠怎么知道 以前陆良就跟现在 一样热?不是 说 以前陆良水资源 丰富得 年年洪灾么? 倘若你夏天去水库旁边 你就知道 那么一滩水 确实吹来凉爽不少, 楼主辛苦了 我看了还是有点收获呢,终于知道陆良是怎么演变来的了 本帖最后由 龙海孤魂 于 2014-9-22 23:09 编辑
痴情司 发表于 2014-9-22 22:00
大侠怎么知道 以前陆良就跟现在 一样热?不是 说 以前陆良水资源 丰富得 年年洪灾么? 倘若你夏天去水库旁 ...
建议你查查陆良气候记录去。这些资料在陆良县气象局可以查到。
我说的史书记载的那句话,仅仅在乾隆《陆凉州志》沿革记载。原文如下:明洪武十四年,命将征讨云南,既克之后,西平候沐英攻取陆凉,擒帖木儿王子兄弟,诏谕各部而归款焉。寻有酋长刘姓兄弟五人负固倡乱,今南海地名“刘五堆”既是寨也,候统兵往剿之。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候索狐帽御寒,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遂易州之“陆”为“六”,又名“六凉”。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
一、六月阴霾是什么?
二、句子里面的深山在那里?当年古战场“刘五堆”是陆良坝子范围吗?
三、同一本书中,山川部分,根本没有南海地址记录。
四,就是编者自己也仅仅在郡里面记载:六凉卫,明设置。六字,通篇使用的都是“陆凉”二字。
五、《明史》记载的白石江之战没有在陆良。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抄本《南宁县志》中有:“白石江在城北八里,源自马龙州界,经此东南合潇湘江。滇考,明初,颖川候傅友德、西平候沐英等征云南,败元平章达里麻于此,旧有纪功碑,今亡”的记载。
zgx540612 发表于 2014-9-22 21:48
有点见地,需再细细读史就会有大悟了。
谢谢,我曾经看到唐代樊绰先生所撰自定名叫《蛮志》。“蛮”也是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宋以后又称为《蛮书》及《南蛮志》和《南蛮书记》、《南夷志》、《云南记》、《云南史记》、《云南志》等,现今统称叫《云南志》。是现存论述西南历史地理最古最好的纪载,只有樊绰《蛮志》此书可说明。 走天涯 发表于 2014-9-22 21:59
陆良明朝的天气跟现在陆良的天气差别应该很大,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陆良的天气比现在冷,一个同村的理发的老师 ...
正确 本帖最后由 龙海孤魂 于 2014-9-22 23:21 编辑
痴情司 发表于 2014-9-22 22:00
大侠怎么知道 以前陆良就跟现在 一样热?不是 说 以前陆良水资源 丰富得 年年洪灾么? 倘若你夏天去水库旁 ...
是丰富呀,夏秋丰富的一片汪洋,春节遇到干旱干枯的连秧苗也无法插。书上记载的不是在水库边上出现那句话,而是当时气候阴霾,地点南海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