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情感 |
1、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出处] 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32[鉴赏]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往往十件中就有八九件;可是知心相得的朋友,十个中却常常找不到二三个."不如意事常八九"是感慨人生在世,往往事事不顺心,很伤感,是无奈,或许也是对无情生命的自我解嘲吧."可与人言无二三"是感叹世上难遇到知心的朋友.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段话,感觉到确实是这样的啊!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十件里面,有八九件都不如意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得解决问题的一生。可所有的问题也不是都能完全解决的,总有一些会让人很无措,很泄气,很没有信心,这些才是真正让人不顺心的原因啊!遇到这些不顺心的事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苦闷和别人分解的,即使说出来对事情没有任何的帮助。可是,真正能够对朋友说出来的问题又有多少呢?即使自认为说得很完整了,对方也应该能够完全了解了,可是对于听者来说,却依然未能体会到你的困苦,这不是一件有些悲哀色彩的事情吗?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再说了,闷在心里,就这样子过一辈子,现在的生活怎么会不累呢?
2、知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句话从哪本古书上看来的吗?——《金瓶梅》。说李瓶儿生了儿子,西门庆一家合家欢喜,乱成一块,潘金莲在一旁受冷落了,心中感到愤愤,引发作者如此感慨。有人或许说了:你小子看黄书。嘿嘿,《金瓶梅》卷首有段话,摘录如下:
著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
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西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即位后,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仍占据长江下游、福建、两广地区。晋武帝为了灭吴,派尚书左仆射羊祜(221——278年)都督荆州诸军事,以决定平吴之策。
羊祜赴任后,首先推行睦边政策,取得江汉一带民心,随后提出伐吴之计。羊祜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认为:如果能以梁州(今陕西)、益州(今四州)之师水陆并进,以荆楚(今湖南湖北)之兵进夏口,徐、扬、青、兖(今江苏、山东)四州之兵进秣陵以为疑兵,一旦突破,吴内部必生离散之心,很快即可平吴。
司马炎很赞成他的作战方略。可是当时北方边界时常受到侵扰、屡吃败仗。由于有后顾之忧,朝中一时还下不了南进伐吴的决心。羊祜又上表陈述意见,认为:南平则北必定,应速决伐吴之计。对羊祜的主张,朝中议论纷纷,武帝也动摇不定,致使计划搁浅。为此,羊祜叹道:”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后渐变成“不如意事常八九”,又加了“可与人言无二三”,含义发生了变化,表示不称心如意的事不少,但能与人讲的却是不多。形容有难言之隐。
老爸给我这句话,说是一句戏词,出自周信芳的宋江选段,网上一查,解释颇多。
是啊,人生常常如此,尽如人意的事又能有多少呢?
郁闷时、难过时、孤独时至少还有老爸可诉,是庆幸的,也唯有老爸可以完完全全的接纳、理解这样一个女儿吧,长长地电话线连接着,如果见面,恐怕很多话也是省略了吧。
很多时候,想说却无人可说,想说却说不出来,不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不是思路不清晰的问题,能够完全把自己剖开、坦露,不是对谁都有这种勇气的,不是谁都能够体会、包容的,谁会没有问题,人生就是不断的面临各式问题,面对它,解决它的过程。其实无需答案,很多答案、结果都是自己完全清楚的,无欲无求是圣人,而凡人的自己,也只能欲说还休,罢了,就这样吧,还是自己装进心里吧,找个树洞说出来,然后用泥把它封上,日子还是依旧这样滑过去了,很多心情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掩埋掉了,包括那些曾经的感动,一丝丝的心动,都随风散去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GMT+8, 2025-1-12 12:04 , Processed in 0.0246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