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nllfcw 于 2015-3-6 16:14 编辑
今年(2014年)的夏天,郭美美与干爹王军的事弄得沸沸扬扬,很是热闹。网络、媒体铺天盖地地作了报道。 看着电视,就琢磨起这个“干”字和“认干亲”的这种现象。 上网查阅,一个名叫大尉军衔的网友作了如下的查证: 按一般的说法,“干”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如:干爹、干娘、干儿子、干闺女。可“干”字本义没有这层意思,而且这种说法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如:(引自《汉典》) 明代,文林《琅琊漫钞》云:“赵氏乾娘,高皇义父之妻也。” 《水浒传》云:“干娘,你且来。我问你,间壁这个雌儿是谁的老小?”又“乾爹多时不来,试尝这酒。”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云:“我拜老太太做乾娘是很好的。”又:“所以一向乾爹、乾妈、乾女儿,叫的十分亲热。” 现在类似的说法还有:养父、养母、养子、养女。义父、义母、义子、义女。 在古代典籍里则是称作“假父”、“假母”、“假子”、“假女”的。如: 汉代,刘向 《说苑·正谏》云:“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饮酒醉,争言而鬭,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 三国,《魏书·尉古真传》云:“荣(尒朱荣)遂害庆宾僚属,拘庆宾还秀容,呼为假父。” 《新唐书·叛臣传上·李錡》:“以胡、奚杂类虬须者为一将,号‘蕃落健儿’,皆(李)錡腹心,禀给十倍,使号(李)錡为假父。”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元朔四年中,人有贼伤王后假母者。” 唐代,孙棨 《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 《汉书·王尊传》:“美阳女子告假子不孝。”王先谦补注引沉钦韩曰:“前妻之子也。”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晏,何进孙也。”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 《旧唐书·辅公祏传》:“初,(杜)伏威养壮士三十餘人为假子,分领兵马。” 清代,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南乐魏广微者,亦(魏)忠贤之假子也。” 汉代,刘向 《列女传·珠崖二义》:“二义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若继母与假女推让争死,哀感傍人,可谓直耳。” 唐代,孙棨 《北里志·张住住》:“北曲王团儿假女小福,为郑九郎主之。”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传歌》:“妾身姓李,表字贞丽,……养成一个假女,温柔纤小。”王季思等注:“义女,养女。” 《说文解字》云:“假,非真也。”顾名思义“假父”不是“真父”。 “假”字古音“古疋切。王力先生拟音[kea],今粤语“假”音[ka]。可能“干”就是“假”字的音讹。这样解释就好理解什么是“干爹”了,“干爹”不是“真爹”。 另外“义父”、“义母”、“义子”、“义女”的说法也比较早。如: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隐士赵逸,云是晋武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録。……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 唐代,郑棨《开天传信记》:“韩公奇而观之,益亲厚之,约(安禄山)为义儿而加荐宠焉。”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李昌符之败,因令求访周氏。既至,以义母事之。” 宋代,洪迈《容齋隨筆》云:“人物以義爲名,其別最多。……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襴,義領之類是也。……” 实际上“义”也有“假”的意思,如今天人们把“假肢”叫做“义肢”,“假牙”叫做“义齿”。 上述网友的查证说明,“认干亲”在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且在流行广泛。 其实,陆良乃至滇东黔西等广大西南地区的民间也有“打亲家”、“认干亲”的习俗。 “亲家”一词,是指男女结婚以后,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互称。“亲家”称呼在我国多数地区使用的比较广泛。而陆良的“打亲家”和“认干亲”又与之有异同。不同之处在于:如若两人一见如故,就会相互约定,打一个“亲家”,以便经常交流、沟通、走动,互相帮衬,互相支持,甚者,比同姓兄弟间的关系还要好,陆良称之为打“干亲家”,双方不一定要成为儿女亲家。其子女若能成婚,就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干亲家”也就进一步转为“实亲家”了。这种现象,在滇东的彝族和少数民族之中更为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