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的瞬间就后悔了,应该写成被和谐的媒体,但又怕自己真的被和谐了。今天特意留意了下陆良的大众新闻媒体。从陆良新闻,到后来的陆良教育电视台;从伴随我成长的陆良广播电台,到一度捕风捉影的陆良报。总结下来就七个字:新闻为政府服务。所以想到了互联网,在百度搜索栏里才输入“陆良”俩字,就跳出十多个相关链接,习惯性的进了第一个,陆良信息港,用鼠标拖着滑动杆,一目十行,觉得陆良信息港应该更名了,改叫陆良同乐市场。七拐八绕找到这里,这儿虽然有点气人,但多少有点人气。
为了说明我这么讲的必要性,先提供一组数据,陆良是云贵高原第一大平坝,贵州我不了解,但到过地州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做大街的尽头是大山,昆明如果抛开滇池,陆地面积都没陆良大,别看它装着五六百万人。这也是军用机场落户陆良五六十年,经久不衰,乐此不疲的一个原因。呵呵,扯远啦!陆良总人口数有六十五万左右,农业人口达到九成以上。有云南乡镇人口最多的三岔河镇。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人口大县,这样一个布满弱势群体的集聚区,缺少这样一个媒体,缺少这样一群服务大众的媒体工作者,它可以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它可以深层次剖析人民的内心世界和内部矛盾,它可以像一盏灯,指引大家前进的方向,使老百姓不再迷茫,不再盲目。而不是县委书记,年复一年的慰问灾区,慰问困难户,握握你的茧手,塞200块钱给你,喊着年年一样的话:困难会解决的,大家的问题将会被安排在政府工作日程上来,然后你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摄像机放下,所有老百姓的问题都被代表了。
我是属于80年代前期,听着鼓楼电杆大广播成长的一代,那时侯傍晚的准点广播,对大人来说主要是用来和机械表对时用的,当时不是还分个北京时和夏令时啦。对于咋小孩子来说主要是当做每晚去县影剧院,政府大礼堂,或是滇剧团,看电影前的一个前奏,用当下时髦的话就是:集结号。至于广播什么内容从不关心,都是些修南盘江什么的,要么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87年家里添了14吋的小彩,93年有了陆良电视台,星期2,4,6天的播,95年有了陆良教育电视台,星期1,3,5的播,96年第一次看《新白娘子传奇》就是在教育台。真正听陆良广播是在中学的时候,当时有档免费的点歌节目,叫“青苹果乐园”主持人的声音很甜:“这是一份迟到的祝福,陆良一中初三*班的***为***点的《飘雪》和***为***点的《心太软》因为没有找到,把这首《真心英雄》送给大家……”之所以受学生欢迎主要是比起电视点歌收费40块来说,广播点歌是免费的。缺点就是,假如你今天过生日,那么你一星期后才能听到朋友为你点的歌,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 听够了表演家们大唱陆良赞歌,受够了陆良大地一篇祥和,我们的政府就为了形象工程,建双子楼地标,鑫城,滨江花园,和炒的沸沸扬扬的图腾国际,政府卖掉国营的食品公司,糕点厂,百货公司…..工人下岗了。卖完了国营的卖私人的,326国道外大量圈地,耕地收了农民下岗了。城中村改造,政府牟利了,坐家户成钉子户了。房价切涨了。物价也涨了,你手上的钱,无形的在贬值,你成房奴了,70年后产权到期了 ,党儿子,和党孙子们吃之不玩,用之不竭的时候,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这就是所谓的“惠民工程”。陆良的白社会和黑社会都是为有钱人服务的,五十多万平头老百姓,谁来关注他们的呼声,他们当家了,切做不了主。我们的媒体工作者都是吃软饭的,他们的职业追求就是怎样吃好软饭。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媒体,它不再维护一份虚拟的和谐,它要做的是:新闻为人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