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至此,红二、红四方面军也完成长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的伟大长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
突破腊子口,激战大墩梁
山高水远,雨急风狂。1935年秋,刚跨过茫茫草地的红军,抵达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千仞绝壁插云霄,河水奔涌出隘口,此地的唯一通道,是座木桥。当年盘踞在腊子口的国民党军在桥头筑好碉堡和防御工事,枪口、炮口对准了河口,妄图借地利之便,阻击并围歼红军于此地。
战斗打响后,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战士们迎着炮火发起攻击。
头顶是呼啸的子弹,身下是咆哮的河水,红军伤亡惨重,隘口久攻不下。王开湘和杨成武对腊子口地形反复观察后,发现了敌军布防的两个薄弱点,“一是在两侧山崖顶上没设防,二是碉堡没有建顶盖。”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文史资料研究员毛欢欢说,红军当即决定,挑选15名党团员,组成3个突击小组,正面佯攻、迂回突袭。
面对“飞鸟能过、走兽难行”的绝壁,一名苗族小战士自告奋勇站了出来,攀上绝壁,并用绳索将突击队员一个个拉了上去。时值九月,树木葱茏,“加上山崖成倒三角,手榴弹很难投进凹进山脚的碉堡。”毛欢欢说,情急之下,这名小战士将手榴弹绑在腰间,顺着绳索跃入碉堡,拉响了手榴弹。红军从侧翼和正面相结合,经过一番激战,夺下了腊子口天险,打通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会宁会师后,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在位于会宁南部的大墩梁华家岭一带,打好阻击战。战斗极为惨烈,数倍于我的敌军,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向大墩梁展开了全面进攻。鏖战半日,数次拉锯,敌军从兰州调来7架飞机轮番轰炸。一时间,光山秃岭上,弹片横飞、焦土四溅、硝烟弥漫。不幸的是,炸弹击中了我军指挥部,副军长罗南辉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鱼水情谊深,红军得补给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尼傲乡尼傲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36年8月底,由于江桥被国民党军拆毁,红四方面军某部被困在尼傲村白龙江桥头。尼傲村派出30多名群众,帮助红军砍伐木料、修建桥墩。不到一天工夫,新桥便横亘两岸。红军指挥员如约拿出5条长枪、100块银元答谢。
看到红军如此有信义,尼傲村藏族群众坚决不收银元,但红军一再坚持要他们收下。深受感动的藏族群众,纷纷拿出自家的炒面、酥油和熏肉送给红军。第二天一早,该村群众夹道欢送红军。头人还派了3名青年做向导,把红军一直送到哈达铺后才返回。
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是商贸重镇,自明代开始,就以富甲一方闻名。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说,当时的哈达铺镇光商号就有800多家,为刚经历腊子口恶战的红军提供了养精蓄锐的充足条件。20万斤粮食、2万斤食盐、7000双布鞋……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一张《哈达铺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表,引来许多参观者驻足。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一书中说,“哈达铺休整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1986年10月,会宁在大墩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每到清明等节日,都会有许多人自发来祭奠扫墓。”村民何孝祖自愿为烈士墓种树、扫墓已有30多年,“他们也都是别人的孩子,是为了部队和老百姓牺牲的,我要把他们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再走长征路,脚步不停歇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伏晓春说,红军一路上翻雪山过草地,所完成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壮举,经受了严峻考验。
为什么这样的一支队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长征的途中,常常有流血和牺牲。在腊子口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苗族小战士,至今没有查到姓名。这样的无名英雄,在长征中成千上万。是什么支撑着这些红军将士?
再走长征路上,我们一路走来,一路寻找答案。
“红军将士在自己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拿出一部分粮款救济穷人。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商人的东西,按价付款。红军住在群众家里,每天坚持给房东担水、推磨,打扫道路和院子。他们还把从土豪劣绅那里没收来的粮食分给穷苦老百姓。”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原馆长杜永胜介绍说,百姓很快发现,这支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红军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战,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这样的队伍一定能够打胜仗。“长征胜利了,革命力量实现了大团结,但红军的脚步没有停歇,共产党人的脚步永不停息。”伏晓春说。
长征,永远值得被铭记,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
自200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馆以来,来此参观的有1000多万人次,2万多个团队的党员、干部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记者 董洪亮 付文 银燕 王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