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书店迎来了一批购买与自己学校发的完全相同作业本的学生,原因竟是只是想购买作业的答案,因老师将答案收缴了!好浪费好不明智哦!如果不收答案并告知可以抄答案,但要保证按时交作业并随时给全班同学讲解答案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不被学生反感!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孩子最喜欢被信任!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我国的教育改革关键是必须弄清楚两点:一是哪些东西是小时候必学,哪些可以放到长大后学?二是搞清楚哪些是人人必学,哪些只需部分人去学?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吧,没有争论就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争论能促进思维。担心争论出问题的是两种人,一是死要面子的人,二是权欲熏心的人。这些人心目中重要的是自己的利益。当然,争论有时确实伤了和气,但如果建立好争论的环境和规则,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争论心理,争则不会乱。多元化,在学术的范围内百家争鸣有何不可?
不了解教师苦衷的家长天天骂老师,可是谁能够了解一线有苦难言的哑巴生活?历次对教育对语文的批判,都是专家学者占据话语权,一线教师很少反击。语文教师面前有“两座大山”:两个班的作文本。教师每天“挖山不止”,学生的作文水平却难以提高。新课标多处提到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来改。这样做的好处有:解放教师;培养修改语句能力;提高作文能力;培养反思能力等等
。人教版教材的作文教学设计在“综合性学习”中,不是按文体训练,既淡化文体,又没有训练序列,使得作文教学失去了“抓手”,一切按教师的水平去操作,这很不利于作文教学。
从南科大45名学生拒绝高考事件可看出,教育部在“死守”现有教育制度,课改成功的关键,评价体制不可能改变。因此,什么素质教育,骨子里还是为了最后一考的应试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保留一颗怀疑的心,给他们人的尊严,最起码少培养一些奴才。多媒体确实给教学带来新气象,但语文教学应慎用。多媒体教室刚启用时,我很爱用,学生也爱上。后来发现学生爱的是音乐,声光电令人眼花缭乱,只见抬头看屏幕,不见低头读课本。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通过阅读领悟内蕴、赏析美感和培养思维。声光电不能代替读书。
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吗?NO!不过是“课改的‘小白鼠’”,仍然是“作业的‘奴隶’”也。在依然沉重的课业面前,失去了自信。在分数面前,没有了尊严。可怜的孩子们!只要我们国家的人才观、评价制度不改观,再怎么课改,都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实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那样搞,有它的文化、财政、教育传统的支持。在中国“北上天”也是可能的,但农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达不到,更别说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支持。只能“土法上马”,搞一些“小高炉”,结果产一些“废钢锭”,或放一些“卫星”。
为什么十年课改专家叫好的多?可无论是同事、还是Q群微群,却质疑和反感的声音多呢?我想:这就同一双世界品牌鞋,质量是顶瓜瓜的,而合脚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课程改革走到现在,当年叫嚣课改的领导、专家、学者都跑光了,留下一个惨不忍睹的局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教育本无罪,教师也无奈,体制若如此,神仙也难改。
我们到底改了什么?别把课改提得太高。目标教育,什么是目标----就是中考和高考,那课改的精神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教师和学生有得选吗?孩子上七年级,年级前三十名。这是今年3月3日至29日的家庭作业。下午六点放学,晚上要做到十二点左右,两点睡觉是经常的。《练习册》是免费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有多重,砖家们知道吗?救救孩子!一切重在分数,不是人的教育,是分数;以人为本是一句空话,教师好苦,压迫学生学习;学生好苦,每天重复又重复地学习,就是累。现行教材内容简单,打破了原有体系,为了培养所谓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借助教辅资料或其它资源搞“探究”,从而才能学好课内内容。门门课都探究,时间从哪里来?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小中高考如何出好成绩?更何况农村学生缺少学习资源。唉!食“西”不化!
学业负担减了吗?新课程是把中小学生当博士的,不借助教辅资料,根本学不好课内内容。一天早午自习各一节,七节正课,再加一节晚自习。早七点半上学,晚六点放学,晚上还有一大堆作业,睡觉都十二点了。教辅资料《练习册》是省教委审批的教材,还是免费的。学生都希望上副科,可以做作业啊。真成了作业的奴隶!所以预习哪有时间?这就是现状!
课改理念所以得不到落实,一是学习内容没有削减,难度没有降低,新教法不足以解决双基落实的问题;二是考试评价特别是高考评价没有配套的实质性改革,反复训练仍然是对付旧考试评价的最好手段.对这些应当预料的问题教育部却没有觉察到,仅从逻辑上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场课改难以完全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