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龙海孤魂
昨天在我身边发生一件事情,一个朋友很听话的孩子和他卖货到下午6点钟,竟然赌气砸了手机、把钱和家里的钥匙包给他母亲以后,独自离开大人走路离开了,我们以为是他家大人派了买食物去,谁知道不到5分钟,这孩子的母亲竟然嚎啕大哭说:她儿子跑了。 为什么会这样,一整天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啊,就这孩子不断说儿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其他事情也没有?其中最典型的事情是,这个孩子告诉母亲,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去参加哪个朋友生日晚会。而他母亲竟然这么说:“他家穷的叮当响,能够请你去参加生日晚会?”。其次就是一位老人购买货物,钱带不足,就差2元钱,她儿子卖给那位老人,而这位母亲竟然唠叨半天,卖便宜了,亏了,等等一大堆话。家长对孩子发火,往往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误本身有多大,而是大人被其他的情绪所左右。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作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像“你一天到晚……”这种句式就是典型的指责而不是批评。类似的句式还有“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都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让事情变得更糟。 对孩子的批评最好就事论事,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因为你无法知道别人真实的动机。以己之腹,度人之心,这里面难免有偏差,不仅有失公正,还很容易授人以柄。假如你的揣度并非善意,无异于强加给人罪名,那就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火上浇油。昨天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 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除了滔滔不绝地谩骂讽刺,还一定要深挖动机,剥掉他最后一丝遮羞布,让他的无能和拙劣都彻彻底底暴露出来,最后还必须深刻检讨,当场认错,恭恭敬敬听你的训斥和羞辱。直到他可怜兮兮的样子终于让你心软,让你满足,你才会饶了他。 但这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认错”本应是内省的结果,如果孩子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内心虽然认识到错误,但处罚过于严厉而缺少善意,这个强迫“认错”的过程就会成为一次屈辱事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侮辱! 收摊以后,我们赶忙开车顺路找这个孩子,结果在龙海山的一条便道上找到,这个孩子孤独的走路,而方向是向师宗方向去的。把孩子哄上车以后,我同这个孩子唠叨起来,这个孩子告诉我上面两件事情,我觉得这位母亲很势利眼。无论对方家境如何,诚心请自己家孩子参加生日聚会,那是说明说明对方很尝试和看重朋友友情,不应该拒人千里。而就少卖了2元钱,况且是卖给一个实在没有钱的老人,应该支持,而不是反对。 我们家长呀,常常不能察觉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无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攻击性的语言都会令对方反感,甚至引来回击。假如批评变成了指责,就会让对方把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辩解)和抓住你的漏洞(反击)上,结果你话语中正确的部分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向着相反的方向理解,不正确的地方却被对方重点关注,成为攻击的目标。这就成了一场相互攻击的战争,双方都会伤痕累累。 批评是一种否定的表达,如何表达否定而又不造成冲突呢?昨天晚上哪个出走的孩子在车上告诉我:“我把手机砸了,东西给他们,就是想离开哪个压抑的家,或者这个世界”虽然他说的平静,可把我吓得胆战心惊,暗暗为那对夫妻担心,如果不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迟早一天他们一定要把孩子逼上绝路,到时候,就是金山银山,也只有抱住一堆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纸嚎啕大哭。 把哪个孩子送回家以后,我只忠告他们家人。当要发火和唠叨时候,“平静”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是温和的、善意的,不会在情绪上伤害对方,对方才能以理性的态度来接纳。 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打击一个人,而是解决一个问题,帮助人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你希望对方怎样做?不妨直接说出来,不必非要严重否定错误答案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