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5|回复: 8

佛教“法华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3: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gx540612 于 2015-3-22 21:03 编辑


法华宗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盘玄义》和《涅盘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一,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钢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经典与判教

经典: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这是根据《大般涅盘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酷,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酷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醍醐喻第五法华涅盘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
判教:
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五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且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影响: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法华宗的发展
创始人:

天台宗创始人智觊(538—597年),俗姓陈,18岁出家,聪明好学,23岁拜慧思为师。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开始讲《法华经》。智觊认为大乘佛教《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经。《法华经》全名叫《妙法莲花经》,是用美丽纯洁的莲花来比喻这部佛经的美妙。《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大乘”和“小乘”是佛教两个重要派别。大乘佛教在公元1世纪时形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大乘”的中文意思是大的运载车辆或康庄大道。比喻修行者可以乘坐这辆巨大的车辆,从痛苦的人生中达到觉悟与解脱。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和稍后形成的部派佛教贬为“小乘”。大乘和小乘有很多不同处,主要的不同是: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位,就是释迦牟尼佛,除此再无其他的佛;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种观点成就了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以及十方世界—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无量多的佛;小乘佛教只求自我修行,最高目的是修成一个“阿罗汉”。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的最高目的—修成“阿罗汉”所追求的目标不高。因为“阿罗汉”之上还有菩萨和佛陀,佛弟子要把修行成佛作为最高追求目的。而且仅仅自我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去救度他人,让尽量多的众生—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灵都能够觉悟,共同达到佛的境界。

渊源:
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治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转录按:近有陆良《法华寺》於沙林大道末段原青山旁老久坝小路边落成,并由此引起众信朝拜讨论,现将相关其宗的佛理知识转录于此以供众信阅觉为是;如有不妥,欢迎提议经辩。   ——编者——


发表于 2015-3-22 22: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soso_e183:}

点评

你开光那天也去了不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3 0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0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开光那天也去了不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1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师,去了,有缘见识了、淳法法师、的左右手书法,虽未与之交谈,但我相信其是有修为的。

点评

有无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3 1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意 发表于 2015-3-23 12:45
曾师,去了,有缘见识了、淳法法师、的左右手书法,虽未与之交谈,但我相信其是有修为的。

有无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12: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子非鱼安知鱼,不入佛门焉知僧侣空明,有感觉也是没有感觉。{:soso_e181:}

点评

一念三千空假中 你有“罗汉果”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3 1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意 发表于 2015-3-23 12:57
呵呵,子非鱼安知鱼,不入佛门焉知僧侣空明,有感觉也是没有感觉。

一念三千空假中  你有“罗汉果”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2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果`止咳的吗{:soso_e100:},其实没有的啦。

点评

佛教的“罗汉果”是人走向佛陀前的一个修行品级,既俗称的“罗汉”!不是中药的“罗汉果”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4 0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意 发表于 2015-3-23 23:28
`罗汉果`止咳的吗,其实没有的啦。

佛教的“罗汉果”是人走向佛陀前的一个修行品级,既俗称的“罗汉”!不是中药的“罗汉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2-24 00:30 , Processed in 0.06724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