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484
- 积分
- 4961
- 声望
- 点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5-23
- 听众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发表于 2015-8-26 17: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教生涯
(一)马街小学
1933年,杨守沫中学毕业后,离开昆明回到陆良马街。1934年春节刚过, 杨守沫家开的客店来了个客人,身着中山装,这人正是杨守沫的表舅尹兰冰。这是杨守沫第一次见到尹兰冰,交谈中尹兰冰发现杨守沫的思想比较左倾,正好与他合拍, 尹带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回到罗平后,他们就开始通信, 尹答应寄书给杨守沫, 随后便寄了三大本书,一本是日本河上肇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本是《政治经济学大纲》,这些书杨守沫也不能完全看懂,但是从此他与尹兰冰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直到尹兰冰去世之前,他们一直通着书信,尹兰冰是对他青年时代影响甚大的一个人。1934年, 杨守沫在马街小学任校长的四叔去世,杨的六叔杨世俊从昆明回来,地方上请杨世俊任校长, 杨世俊安排17岁的杨守沫担任教员,教高小班的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杨守沫的弟弟杨守笃就是他当时的学生。那时杨守沫想办个刊物, 起名叫《钟灵》,有点象征的味道, 杨守沫负责编辑、印刷。杨守沫的许多朋友、亲戚都投了来稿:五舅窦子进寄来一篇《怀古的伤感的情绪》,表舅尹兰冰也写了一篇,六叔杨世俊写了一首诗《我盲目地追赶着昔阳》。杨守沫写了一篇反映陆良家乡妇女受压迫生活的文章,刊物封面是请一个贵州教员画的,想办成综合性的刊物,请来一个刻版的用泥印, 已付印出一些但后来没有出刊随即流产。1935年,杨世俊辞去马街小学校长职务,杨守沫亦离开马街小学只身前往昆明求职,在求职期间,杨守沫去图书馆看了许多报刊杂志,《大众哲学》他每期必读,对他思想影响很大。
(二)罗师附小
杨守沫在昆明时接到尹兰冰的来信,信中希望他能去尹任教的罗平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后改名为罗平中学)当教员。到罗平几个月后的一天,学校的工友给杨守沫送来一封署名李尚彬的信,杨守沫按信上所说的地址找到来自昆明的带信人王冰青。后来杨守沫才知道,这位化名王冰青的人就是中共云南省临时工委书记李浩然(吴懋德),是杨守沫的朋友李尚彬介绍来找杨的。李浩然对杨守沫完全信任,谈话中坦率说通过李尚彬了解到杨的情况并讲起当前形势,讲到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已经尖锐化、白热化,年轻人应站在时代的前面。李浩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问杨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出要争取尹兰冰,因尹社会地位较高、影响大, 让杨找尹谈谈。第二天杨就去找尹兰冰,说一个共产党叫我转达你,说你代表进步力量,影响也很大,如果加入共产党,作用一定很大, 问你如何想法。尹听了杨的话之后,沉思一阵,然后说:“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愿意做些推动进步的事情, 但我不想加入共产党,我知道共产党要求有铁的纪律,加入了就要受约束,我怕我难以做到。”因李事先对杨有交待,所以杨没有表态,回来将尹的话转述给李。李说此事不能勉强并要杨继续接近尹,积极做他的工作。李回昆明后,要杨与他通信,以后有机会就解决杨的组织问题。和李浩然谈话以后杨十分兴奋,这是杨第一次正面接触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而且还接受了任务,帮他做了工作。杨写了一篇文章,讲对革命的信念,结尾一句是:“旧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了,让我们努力吧!”杨拿给尹兰冰看,尹连声道:“好,好,写得好。”李浩然回昆明后就开始与杨通信,他们是用新文字(即汉语拼音)通信,当时一些有进步思想的人都常用新文字,是一种标志, 也是一种保密方式,粗看就象外文一样,杨是在罗平跟尹兰冰学会的。后来国民党开始查禁新文字, 尹兰冰还为此坐过一年多的监牢。李浩然来信说暑假要杨去昆明,可当时闹土匪很厉害,交通几乎中断,杨没去成。杨只好写信给李说明情况,李寄给杨许多党的宣传品,杨读到了有名的《八·一宣言》。
1935年,暑假过后,杨守沫的九表舅罗平人陈鸿图到罗平中学(即罗平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音乐教员, 陈的思想也很进步,教唱《开路先锋》、《大路歌》等进步歌曲,有时偷唱《国际歌》。年底杨又收到共产党员丁建华的来信,丁说他看到了杨写给李浩然的信,写得很好,他也愿意学习新文字, 愿意与杨通信交往。从此后丁、杨开始通信,后来党组织派丁到罗平中学, 杨守沫就与尹兰冰、丁建华、陈鸿图一起任教,彼此思想一致,丁建华性格热情外露, 陈鸿图则较深沉,他们结为好友,每晚在学校后面的孔庙太液湖边喝酒吃鸡,抒发情怀,纵论天下大事。1935年9月,李浩然途经罗平被该县警察局以可疑分子拘押,寻求营救。杨守沫闻讯挺身而出,直接前往县政府亲自找到县长金家寅,使李浩然得以获释。李浩然获释后十分感激,与杨守沫长谈数日,认为杨守沫觉悟、思想大有进步,口头表示要发展杨守沫为中共地下党员。寒假, 杨动身回陆良马街,共产党员周时英来找杨,此前周、杨常通信讨论马克思主义。周是罗平板桥人, 思想极进步,是个热血青年,在昆明发动几百人上街游行,响应“一二·九”运动, 被校方开除学籍。周、杨见面后 ,周离开云南去上海,后来去了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参加新四军牺牲于镇江。马街分手,成了他们的诀别。1936年过完春节, 杨守沫把13岁弟弟的杨守笃带到罗平中学读书,这也是杨守笃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三)播乐小学
1936年暑假过后,杨守沫有了去昆明的想法,因李浩然的来信常谈到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问题,杨守沫又收到了曾与丁建华在过一起的共产党员樊子诚的信,鼓励他走出来。1937寒假,杨守沫带着弟弟杨守笃回到马街,假期间教杨守笃学习新文字,把屠格涅夫的小说用新文字翻译过来,教《政治经济学ABC》。寒假过后,杨守沫与其姐杨素仙动身前往昆明并把杨守笃托付给丁建华,丁对杨守笃少年时代乃至一生影响很大。杨守沫到了昆明先住在其二叔杨世贞家,后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员樊子诚,樊子诚介绍杨守沫与其姐杨素仙到沾益县播乐小学, 教拉丁化新文字,实际上这就是樊代表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杨守沫同意去播乐小学工作,李浩然此时已不在昆明,留下一个同志约杨守沫谈话,见面后两人谈起对中国革命形势的看法,谈话结束对方认为杨守沫相信党、愿意加入党,但理论高度不够,与党当时的一些提法不能完全合拍,所以不能吸收杨入党。
1937年春,杨守沫与其姐杨素仙一起即动身到达樊子诚的小舅温培群任校长的沾益县播乐小学。沾益土匪多, 播乐小学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学校的院墙四角都是炮台,温校长能双手使枪, 学校里也有武装,以防土匪。杨守沫负责“拉丁化新文字”教学,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杨守沫每天早晨起来出去跑步, 学校附近有个小山包, 每次都跑上去一趟,晚饭后和学生们一起踢足球。学校每周都开设劳动课,或搬石头, 或到几里之外去打柴, 再一人背一捆回学校。杨还是头一次参加体力劳动,把劳动课的体会写信告诉丁建华,丁建华来信笑话杨, 也鼓励杨。一个学期过去了, 1937年暑假杨和其姐一起回到昆明,在昆明杨又见到了樊子诚和窦家英, 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形势,认为抗日战争迟早要爆发。暑假结束,杨守沫、杨素仙、樊子诚、窦家英回到沾益县播乐小学。这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 他们教学生唱《大路歌》等进步歌曲; 自编剧本,排演戏剧《照相》揭露日本鬼子在中国杀人放火的罪行,杨守沫扮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青年; 为抗日捐献;组织学生游行, 在校门外扎起牌坊, 用纸糊好里面还点上灯,杨守沫借用学校的名字写了一幅对联:“播抗日运动, 乐革命成功 。”期间,中共武汉长江局共产党员尹冰从武汉给杨守沫来信,讲到尹前一段时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 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被八路军办事处保释出狱,讲了不少抗日及鲁迅逝世等情况。杨守沫把播乐小学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写信告诉尹冰, 这封信后来被光未然(《黄河大合唱》词作者)看到,十分感慨:“在那么偏远的乡村小学, 还有这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丁建华也来到播乐小学,杨守沫特意关照他杨守笃的事,丁建华谈到杨守笃和人打架动了刀子, 杨守沫去信狠狠批评了杨守笃。
寒假杨守沫又回到昆明,发现昆明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书摊上到处摆着介绍共产党、八路军的书籍,介绍朱德、平型关大捷,介绍长征、延安等等,引起了杨的极大兴趣。放假前尹冰曾来信告诉杨他要回昆明来, 让杨到昆明后找中央航空公司办事处的一个人, 就能知道他的消息。杨按信上所说与尹冰取得联系,在翠湖相见,尹冰西装革履, 两人久别不见, 分外亲热。尹冰讲起到汉口后如何被捕的情况,当时尹接受了党组织的任务去工作,正好在“七·七”事变前杨在昆明写的一封信到了, 地址写的是“寄自昆明”,敌人马上逼问杨守沫是何人, 用皮鞭打尹,尹实际知道杨守沫那时在播乐小学, 但始终咬牙没讲。尹又告诉杨,这次是中共武汉长江局派他到云南开展工作,如云南无党组织, 就要做开辟发展工作,如果已有党组织存在就要设法取得联系, 接上关系。尹问杨他愿不愿意参加这个工作,杨介绍了李浩然的情况和后来没能加入党组织的事, 尹冰说可以尽快发展杨入党, 但杨要加入组织必须要经武汉党组织批准, 可以写信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转中央长江局,长江局原来的负责人是王明, 后来是周恩来。杨守沫、尹冰研究如何写密信, 杨当时住在一个小学,校长姓陈,曾是杨小学时的老师。学校的学生都放假了,很静, 杨买了一盒炼乳试着写密信, 但效果不太好。杨提出想去延安, 尹说这不矛盾, 要去也得经汉口, 他可以写信介绍,解决了组织问题再去延安更好。此时杨又接到共产党员周时英的延安来信, 更加吸引杨,杨去找樊子诚,但樊却不同意杨去延安,杨守沫的姐姐杨素仙听说了更坚决不同意。因杨守沫、樊子诚的工资收入都放在一起, 在杨素仙那里保管,杨素仙不给钱就没路费, 杨守沫没办法走。杨守沫找过樊子诚之后不久,从罗平回来的丁建华来找杨守沫, 还带来两个青年人,一个是刘浩(刘志舜), 还有一个是吴宗遥,三人当时都已是共产党员,吴宗遥更早一些, 但吴隐蔽得比较深, 对杨守沫一直没说明过身份。这次由刘浩出面和杨守沫谈, 希望杨守沫到罗平县板桥镇的东胜小学去任教, 教拉丁化新文字,东胜小学教务主任刘璧华曾送过《巴黎时报》给杨守沫。杨守沫与尹冰一直保持着联系, 尹冰带了些《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给杨,尹还办了一个刊物,杨守沫帮他推销。尹冰告诉杨守沫, 已与樊子诚、刘浩接上关系,但谈得不太好,说起杨守沫今后的问题, 尹说还是先去板桥。杨守沫感觉到,尹冰、刘浩、樊子诚与他都有较密切的联系, 但尹冰、刘浩、樊子诚之间却又不太联系, 互相也不太信任, 甚至互相怀疑。这种状况正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云南地下党屡遭破坏又多方重建, 互相之间又缺乏沟通配合, 还没有形成整体力量的实际情况。后来的事实证明, 这种状况无形中对杨守沫形成一种复杂的影响。杨守沫又恰恰是接触了来自几个方面的地下党力量, 处在旋涡当中,周时英原来的恋人谭慧英是一位进步女青年, 她因为当时与刘浩关系密切了解内情,她后来告诉杨守沫, 从杨守沫自播乐小学回昆明以后,刘浩就一直注意着杨守沫,因为杨守沫接触了一些人特别是尹冰,刘浩不信任尹冰, 以为杨守沫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了。杨守沫准备离开昆明再赴罗平, 谭慧英请杨守沫和刘浩去吃饭,杨守沫对刘浩提出将来还是要去延安,只要把路费凑够了就走, 刘浩表示同意。就这样,杨守沫1938年3月又到了罗平县板桥镇东胜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