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其实是人对自然、生活一种实景与意景的碰撞而溅行起的火花幻景在人脑里的跳跃现象,如何捕捉这种现象并将它用文字现象固定下来,就成了诗的描述过程。当这种描述过程及形式结合当地和社会独有的语言或描写形式而变成一种写作风格时,它就成了某一种“派”。这样的“派”,大都有其特有的一种组合和味道,使人产生一种对其独特的精神品味或认同……如小说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当年滇系诗歌的“红土高原派”等等。前说几个上世纪地域或兴起过的“诗人”及漫论,也曾看、读过他们的一些作品,似乎并没有这种味,而是一种将语言断句大量地与当地的山形、地貌名汇及事情叙述结合起来的产物,但无具体的会意表述……这,除了他们当时所凭机、凭权占据的文坛位置而发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诗论”外,其实营养略少,并未产生影响或带动、启发人智而当地艺术或哲学的作用,所以,斗转星移,他们也就日薄西山看晚霞去了。为此,我们不能以他的话语当作尺码来陪衬我们的“爨诗”创作,而应该以独特的“爨文化”深远、雄浑且孤寂特点来记录我们对爨灵感的跳跃,并迸发出诗的酿味来,这才会推动它的发展!不知各网友以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