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44|回复: 8

[散文] 熰火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1 16: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nllfcw 于 2016-5-31 16:12 编辑


    老家栽秧了,被拖拉机旋耕过的水田里浮着一层厚厚浪渣,弟涉着水用粪箕将浪渣捞起并堆放在田埂上,田埂已经垒起高高的渣堆。
    弟说,现在已经没有人要浪渣了,只有任其堆放任人踩踏。在以前,浪渣晒干熰火灰作肥料,是上等的钾肥。
    弟的一句话,撩拨起了一串长长的记忆。
    幼时,家贫,没有钱买化肥,父母教会了我们积肥的习惯。除放学到地里割草垫猪圈沤肥外,早晚还得扛一个小钉钯乘一粪箕到处去捡拾牛马猪狗粪,放在粪塘中沤成肥料;最主要的积肥方式就是栽秧季节到水田里去捞浪渣,挑回来晒干熰火灰。
    “熰”字在陆良方言中是一个入声字,意思是烧火时在柴草还没有充分燃烧时而将其用土盖住,使其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大量的烟的过程就叫“熰”。这一“熰”,使秸秆在高温下不完全燃烧而产生活性“钾”,便于土壤吸收。这个“熰”字在故乡土话里用的很广,比如:熰火、熰烟、熰蚊子。
    熰火,指的是烧火做饭后,饭菜已经到了快要煮熟的程度,就无需再加柴草了,家庭主妇们会把烧火过程掉在地上的柴禾末连同地上的垃圾和浮土,一并扫到灶膛里,借火的余威和柴末的余温将饭菜煮得,图的就是个干净整洁。这一个烧火过程就叫熰火。而熰蚊子,就是把半湿不干的柴草点燃,甚至是在燃烧的火堆上掩盖上刚割下的青草树枝叶,让火堆只冒浓烟不起火苗,滚滚升腾起来的浓烟,会把成团的蚊子熏得半死不活,远离坐在树下纳凉讲古的人群。而牲口圈里几乎是天天都需要熰火的,瞎虻和蚊子都要喝牲畜血的,熰蚊子是饲养员必做的工作。熰蚊子时也就是熰烟,只有烟能驱逼蚊虫。熰字用得最多就是这“熰火灰”。滇东的初夏,是栽秧季,大坝子的田野间,秋冬季点种的是蚕豆和小麦,春末割了蚕豆和小麦,根却留在土地里,特别是蚕豆的根,根上附有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可谓绝好的肥料。土地随隆隆的机声被翻耕过来,被暮春火爆的天气爆晒,只要一放水,垡块哧啦一下就酥碎了,而土壤中残存的植物根茎也就随水浮了起来。乡民们平整水田时就被风吹到田角,必须捞除,否则栽上秧后会将秧苗覆住不能生长,容易染带病毒侵害稻秧。故捞起后又熰成火灰,一举两得。初夏熰火灰时,人们一并把打扫院子汇集的庄稼壳、柴草末、乱树叶之类的,连同从田里捞起的在场院里晒干的浪渣,泼放到点燃的草堆上,让其慢慢淌烟、慢慢熰,熰火的人,都是心理装着庄稼装着家庭的勤劳朴实的庄稼汉。
    记忆中,熰火灰是乡亲们最重要农事。
    熰火前,将场院四周的谷壳、垃圾和腐叶清扫归堆,是一次耕种后的整理。然后在不妨碍人活动的角落处点燃捆好的稻草,等红色的火苗一出头,便及时地将一层浪渣及泥土腐叶覆盖在上面,让烟在浪渣、泥土及腐叶在里薰烧。任其熰,熰得差不多了,也燃着了部分浪渣,就又覆一层,反复多次,直至内里的火不熄灭,只冒烟,最后再将所有的浪渣及庄稼壳、柴草末、腐叶全部覆上,让其几天几夜地熰,当泥土及浪渣变为灰黑色,变成了火灰。就得用钯子锄头,把火灰散开,捣碎。又赶紧堆积起来,用稻草或塑料布盖好,防止出了暴气,没有了肥效。看看这堆快要用完了,赶紧准备下一堆,一年四季,田地不闲,火灰不缺。养瓜,点豆,栽秧,插山药,种小麦,栽油菜……落地生根,都要用火灰作底肥,人靠五谷养,苗靠粪土长,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是千万不能马虎的。
    那时,熰火灰的时候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都去地里劳动去了,小孩子们就会从家里捧来刚收储的蚕豆,扒开火堆,放在火灰里炮,炮得金黄时扒出,捡拾起来装入衣兜中边走边嗑,那香喷喷的味儿逗引着肚饿的少年。有的会端来一粪箕芋头(洋芋),埋时火灰中炮熟。炮好的芋头大多表层焦黑,几成炭黑。吃之前,要先把炭黑除去,方法是用竹片之类的器物一边刮,一边用嘴吹拂刮下来的炭灰,一边还要用手掌拍打。因此,我们形象地叫之为“吹灰点心”。用嘴吹只能除去一部分炭灰,而要把炭灰彻底清除,非得动用双手拍打不可。 所以,吃烧洋芋的过程,就是一个“吹吹打打”的过程。而年幼肚子饿时,就顾不得这么多了,拿起来就吃,吃得嘴黑脸花。吃得舒服,吃得自然,那时不知道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没有好心情,什么东西也只能吃出泥滋味、土气息”这句话,当时只知道肚子饿,吃,没有吃出“泥滋味、土气息”。也许就是野外作业时间长了肚子饿了的缘故。肚子饿时吃烧芋头,你说好吃吗?我只知道咱们陆良的一句地方话:好吃不过肚饥——肚子饿的时候,有什么东西不好吃呢?
    那时,人们很少在大田里烧秸秆。乡民们吃的用的将就能凑合,但烧的就缺少了,大坝子中只有草,没有柴,因此,烧火就只有依靠庄稼的秸秆。田间的秸秆得全部挑回去作烧火柴。而田间所需的肥料全靠农家肥,或积或沤或熰。积,家家的猪圈、牲口圈是积肥的主战场,将地里拔来的野草及稻草,攉入圈中,猪吃牛蹧,再出除晒干堆积腐熟;沤,家家一个粪塘,将谷壳、秸秆放入塘中与粪同沤,再拌均(拌粪塘),捞出堆积腐熟。而熰,就只有捞浪渣及铲草皮垡子晒干来熰成火灰。我觉得这种“积”、“沤”和“熰”,就是乡民们不断的清扫环保活动,是对收割的田间地块进行的一次清洁整理,清扫大地的污垢,还大地一个整洁。乡亲们就这样忙活着,人累了,心里踏实着。他们不懂得火灰有调节土壤酸度和补钾作用的科学道理,但他们懂得施了火灰的田块秧苗长得青翠,懂得必须要善待给人类带来食物的大地。他们不知道火灰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精髓,但他们知道火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是不用花钱买的肥料,烧火灰还可以除去杂草,杀死害虫,总之,这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办法很管用。
    后几年,发展了,农村煮饭也用上电,用上了沼气,而烤火也有了煤。秸秆没用了,就任其腐败在田间地头,影响了劳作,也污染了环境。有的农民们就用烧的办法处理,一把火烧了,又省力又肥田。而有的就任其自然,污染乡村和大地。是他们不知道环境污染?还是他们不知道焚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非也,这是人们的意识没有跟进使然。概括地说,一方面是农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没跟上,大量余料被废弃。秸秆曾是农家的好燃料,现在农民用上了煤气或煤炉,秸秆不受欢迎,而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又没跟上,收割季节,除部分秸秆焚烧得烟雾腾腾,其余悉数丢入水渠、河中。水花生、水葫芦等曾是养猪的饲料,如今养猪不用水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夏秋生长繁殖,冬天落叶成泥,腐烂沉积,淤塞河道,污染了乡村环境;另一方面,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没有跟进,使农家肥转辗入河、入塘。过去,粪尿和菜皮、腐叶等是宝贵的农家肥,现在农民嫌用粪尿、菜皮、腐叶麻烦而弃之,嫌堆积沤肥辛苦而不干。这等等的许多,是该引起我们乡镇政府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君不见,用来育秧的田,兴许是低洼的冷浸田,酸性过重,农民知道用火灰能“掰”过来,于是,犁过来,翻个身,趁着大晴天,农民们把收割后不要的秸秆烧了,也肥了田。但那烧,是一种变态的经济手段——节省劳动和运费。家家户户齐出动,田畈里人声鼎沸,火光闪耀,那袅绕的烟雾倒也混和了泥土的芬芳,然那燃烧却有一股浓浓的焦灼味。女人们不断地把废弃的秸秆运到自家的田边,堆成小山似的。男人们负责把这些秸秆烧掉。远远望去,一个个团团圆圆的火堆,一阵阵袅袅的浓烟,密密匝匝地排列在身边的田里,远远望去田地象在喘气……
    这是烧,非熰,与原先的熰火灰已相去甚远。
    现在,种田兴地多用化肥,不用农家肥,很少有人熰火灰了,浪渣成了无人要的废物,那火灰的青烟和清香,不知哪一天就悄悄地淡出我们的生活。

评分

参与人数 1声望 +10 米线 +20 收起 理由
足行天下 + 10 + 20 相当板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5-31 19: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饱含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1 20: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熰火灰烧透了准备扒开的时候,整一小粪箕老芋头,烰出来,那个好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0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09:08:55 【手机网友】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次下水田应该要追溯二十年前(后来包给别人种),那时帮忙把稻秧到处扔一扔,到吃午饭回去用三轮拉来,……回忆不多,但我觉得很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09: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5 1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5 17: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幼时怕是生产队吧?!烧火灰应该是集体的事,私人也不买化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7 18: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童年也是经历了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2-22 21:01 , Processed in 0.0518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