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3|回复: 2

“五七中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7 1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校名来源
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和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的信中说到:“是在五月六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在1966515批转“五七指示”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跨时代的新发展。”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是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农民、解放军、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同时,提了一下干部。具体怎么办。他没有考虑好。
在这一指示下,各地纷纷兴办“五七干校”。三岔河也不例外。以后“五七干校”又演化为党校,随着干部的离去,时任三岔河乡的乡长李开先决定在“五七干校”的原址上创办一所中学,以此提高三岔河镇的教育质量。1976年至1978年全县中学大发展,要求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以方便群众子女就地入学。于是,五七中学便应运而生了.
二、校舍情况
五七中学坐落于三岔河镇刘良垢甸村,背靠巍巍的龙海山,四周绿树成荫,山下泉水淙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美,水美,人更美。
五七中学安排在一个四合院中,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整个房舍呈长方形,长30左右,宽15左右。房屋构造为土木结构。屋顶为瓦,墙面为土基,所有的窗子均为方格木窗。学校大门正中有一块长3,宽50厘米左右的石板,上面的文字已看不清,但是五颗五角星却很醒目,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此宅院的历史。走进大门,右边为教师宿舍,院子的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正面及侧面有上下10间房,五七中学的学生们就在正面的教室学习,侧面作为宿舍。从后门出去,大约100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师生们的用水就依靠这一口井。水清凉甘甜,为师生们提供了很好的水源。水井现仍在使用,为当地居民的用水提供了方便。
三、人才辈出的三岔河公社和五七中学
197784,在邓小平提议下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周培源、童第周、苏步青等人在人民大会堂畅谈教育。邓小平当即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为此,在中国停了8年的高考又恢复了。在这一大好形势的影响下,三岔河的“五七中学”就肩负起了让高中生圆大学梦的使命。多管齐下,为祖国的建设出了一份力。
1、
精挑教师
时任三岔河中心学校负责人的王凤祥从各学校挑选了语文教师李实、孙会权、李长武,数学教师张云辉、朱小炳,英语教师高元生(已故),政治教师李宝先(时任校长),物理教师山乔忠、高树生,化学教师孙政、李竹方、保贵奇等在内的优秀教师任教。俗语说的好“名师出高徒”。事实证明,他们没有辜负三岔河人民的厚望,培养出了人才。
2、
生源优良
当时,学校采取各学校推行与选拔考试的办法从全镇选拔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五七中学”就读。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奋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严格管理,学风良好
当时的校长李宝先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据当年的教师讲,即使放映露天电影,师生们仍然投入到学习中,为高考冲刺。
4、
成绩优异,硕果累累的学子们为“五七中学”增光添彩
“五七中学”人才辈出,高1班的满石青1979年高考考取了云南大学化学系,后攻读了香港大学博士,现在广州暨南大学任教;吴自排考取了陆良师范,现任陆良联中副校长;刘胜和考取了曲靖卫校,现为陆良中医院的主任医师。王吉华考取了昆明师院,现在云南师范大学任教;高4班的李毅考取了昆明理工大学,现任昆明市五华区的副区长。
发表于 2012-3-9 1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良“五、七”中学

本帖最后由 剑兰 于 2012-3-9 21:43 编辑

高中毕业照.jpg    
附上:1980年自己的高中毕业照,照片上有好几个同学带着军帽呢,有几个的胸前还别着毛主席像章,因为是毕业照,同学们打扮得挺干净整洁,穿上了最好的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照片的后面是高一班的教室,一班教师上面是几个班的女生宿舍,男同学则打地铺在自己的教师睡,床铺就抖在教室里的两边和后面,早上起床时把铺盖卷起来,下了自习睡觉时在铺开来......
      看后火星的“五七”中学一文有感慨很深啊,我们是第一届,是历史的过渡时期,弹指一挥间已从当年的“五、七”学校毕业32年了, 1978年招收了五个班,其中1、2、3班是直接从三岔河公社各个大队附设高中招收的高二年级,高一年级有4、5两个班,李长武教语文任五班的班主任,李实老师兼任4班的班主任教语文,刚开始是栾自云老师教数学,后来是张云辉教4、5两个班的数学,朱小柄也教过数学,校长李宝先教政治,教导主任路存中教历史,高元生教英语,高树生教物理,李竹芳、山乔中、余德良、李立生老师都教过化学,还有个孙会全老师教语文,范金元老师教体育。
       对了,陆良少体校那时也在五、七中学,只有一个班,不知何时设在了现在的体校。
       更正一下第二点:五七中学是在大坝的垢甸而并非刘良的垢甸,再者后门的水井就在门后10多米的不远处,并没100多米远,垢甸村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龙潭是真的,早上起床后在梭山脚下的土公路上跑步后就到龙潭洗刷,然后接着上课,到放早饭学时才去食堂排队打饭吃,那是的生活艰苦啊,那时的饭菜岂是能和现在比得的,五分钱的饭,几分钱或一角钱的菜,很长时间吃一回肉要两角钱就算很奢侈了,有的同学为家里节省不吃菜而吃从家里带去的酱啊什么的咸菜一类,打饭菜时要是遇到下雨天,脚上带的到处是红泥巴,木楼梯上、教室里的木楼板上都是踏的红泥巴.......
      那是自行车还很少,少数同学骑单车,星期六放周末就是步行回家,星期天晚上像大沟、水阁、黄家圩等大队的多数同学都是靠步行走路去读书,那时能够骑一辆永久或凤凰牌的哪怕是旧单车都是最爽的事了,就好比现在拥有一辆高级轿车一样,那时能够穿着的确良衬衣或“的能”布料子的衣服裤子再挎着一个绿军用挎包、戴着一顶绿色军用帽子,乖乖,这个人就非同一般了,再后来有了喇叭裤、马桶包......
       那时同班或同桌的男女同学基本不会说话,也不好意思说话,更没有恋爱一说,虽然读高中了,桌子上都是用小刀刻上分界线的.......
       那时国家还穷,正在抓纲治国、拨乱反正、开展两个“凡是”的大讨论,还在以生产小队为单位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就星期天放一天的假有的同学还要去生产队劳动苦工分,上学去的早一点还会帮助田里的人伡一会水(一种木制的水车,两个人各在一头用脚上下使劲的蹬,相当于现在的抽水机)......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剑兰 发表于 2012-3-9 17:07
1978年招收了五个班,其中1、2、3班是直接从三岔河公社各个大队附设高中招收的高二年级,高一年级有 ...

O(∩_∩)O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2-23 08:08 , Processed in 0.05024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