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背景1、
国内形势所需 随着1976年“四人帮”的垮台,10年内乱结束了。1977年恢复了已11年没进行的高考,特别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干劲办教育,全面兴起了大办教育的热潮。 2、
当地的实际情况所迫 陆良人民崇尚文化,酷爱教育,掀起了求知求学的热潮。随着高考的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陆良出现了办学的热潮。原来的附设高中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原“五七中学”的办学规模也受到了限制。校舍简陋、狭小,已不能容纳学生了。学生们的体育及课外活动也受到了局限,篮球等随时会打到当地居民的屋中,造成诸多麻烦。种种因素已严重制约着三岔河的高中教育。此时,陆良兴办教育正处于热潮,在已有的一、二、三、五等完中的基础上又兴办了九所中学,三岔河拟定在天宝的洪口子建一所中学,取名为“陆良县第十三中学”。 二、艰苦创业1、边搬家边创业 当时陆良县制定了“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办学原则。三岔河已兴办了陆良县第三中学,现选址应该交通方便,与三中相对。为此,当时的三岔河公社书记 与“五七中学”的校长李宝先就决定把学校建在天宝的洪口子。 由于十年浩劫,经济能力非常薄弱,当时的三岔河政府拿不出过多的钱。为此,只能艰苦创业了。在未搬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筹划,投资了7400元,由魏家祥建盖的占地145平方米的养猪房,于1978年12月1日竣工,派人养猪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并卖出钱来为建校出一份力。原朱国有于1972年6月1日建盖的一层占地26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房子做学生宿舍。1980年1月1日投资7000元由周小冲建盖的占地50平方米的一层预制板块式的值班室。1979年11月1日开工,投资7万元,由李开云建盖的三层预制板块式的建筑面积为794平方米,设有9间教室,3间办公室的教学楼。就这样,在近40亩的偌大校园里,有了值班室、学生宿舍、教室,定于1981年8月迁至新校址。 1981年8月28日,“五七中学”的全体教师搬至洪口子新校址。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为适应陆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故更名为“陆良县第十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