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剑兰 于 2011-7-30 12:11 编辑
民间故事 要爱惜粮食 何林(剑兰) 过去,有一大户人家,由于祖辈积攒遗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凭着这份家业,一家人是吃不愁、穿不愁、用不愁。总之,一切开销都不用愁,可也正是有了这份家业致使他们丧失了进取心,更丧失了节俭勤劳的好习惯,他们仗着这份家业养成了惰性。 这大户人家有成群的丫鬟,还有一般的家奴,有管理家务的管家,家奴中有挑水做饭的既称为伙夫,有为主人一家老少抬轿的唤做轿夫,有看家护院养花锄草的勤杂工叫打杂的,还有常年为他家畔田种地的叫长工;女鬟们一般负责女主人和小姐们的起居饮食、梳洗扮装,收拾家务和打扫庭院洗洗刷刷等。 主人一家过着的日子是每天大酒大肉,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锣绸缎,而且经常是宴请宾客,三、五天一小请,十来天一大宴,真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一家老小出门不是骑马就是坐轿,他们连粮食是怎样得来的都不知道,真叫吃米不见糠,没有苦过、没有累过,不知到劳动的艰辛,不懂得劳动的幸福,也不知到该怎样去爱惜粮食、珍惜物力,更不知道要去勤俭节约,;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整天过着花天酒地安逸舒适神仙般的日子,不是游山玩水就是打猎豪赌,真是富家不知愁滋味。 在这里,你已经看到了这员外家是何等的富有辉煌了,但是,再富有的家庭如果主人不聪、不明、不贤、不慧、不勤、不思进取不谋发展,那即便是一座金山也是会坐吃山空的。 日子久了,这大户人家的仆人、丫鬟看到主人一家是这般的奢侈腐化堕落,便上仿下效。他(她)们想,主人家吃的好、穿的暖,而我们丫鬟、仆人的生活就差得远了,吃不好、穿不好,老的脾气暴躁小的任性刁蛮,常常挨打受骂。因此,下人们不但在干活时消极怠工,就连做饭时也是“大手大脚”的浪费,每顿吃不完的饭菜就剩下好多,下人们图方便省事,就把剩余的饭菜从阴沟里(排水沟)倒掉,而倒入阴沟的剩饭菜一直淌到了围墙的外面。 话说在员外家围墙外面的不远处住着一位孤苦伶仃、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孤老头,老人一生勤劳善良,种着屋后的一块薄地,勉强能度日,加上有从阴沟里流淌出的剩饭菜,关键时候也能救急。吃倒是不愁,反正总比去化缘要饭强的多,但经常要处理从员外家阴沟里冲出好多饭菜,如果任其白白的流淌又觉得可惜,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沟里的剩饭剩菜时间长了发哮后,那种腐臭的气味非常的难闻。 那么,对阴沟里的饭菜到底该怎样处理呢?老人也犯了难,除了供自己养的几只鸡和猪吃以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那就是先把沟里淌出来的饭菜用清水淘洗干净,然后把好的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后,再用瓦盆盛装起来。这样,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老人晾干的剩饭用瓦盆、木盆、谷箩(用竹条编制的圆形箩框)以及苕箕(用竹蔑编织的具有漏水功能和盛物功能的竹容器)都装不下了。总之,一切能装的东西都用来装了,可仍然装不了长期以来员外家从阴沟里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剩饭。 没有办法,老人只好特意用草绳把草席缝制了几只大席包(用草绳把一床草席左右的边缝合起来即可的草席口袋)来盛装阴米,再后来,几只大席包也全装满了…… 俗话说,世事多变,天有不测风云,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员外一家由于大事的铺张浪费,又不善于管理、不知道节俭,不会持家和发展,没有几年,就家道中落衰败,开始了卖田卖地卖产业的现象。家奴、仆人、丫鬟走的走、散的散,过去的酒肉朋友也少来往了,一个个躲的远远的,夕日热闹繁华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叫“富在深山有人访,贫穷门前车马稀”,有钱朋友实在多,无钱朋友个个躲。 员外一家破落后,一家人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家人投亲的投亲、靠友的靠友。后来,只有员外老两口在家守着那份破败家业。 这年又逢持续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员外厚着脸皮去借粮借米,再后来连借都借不到了,再也没有人肯借给他粮食了、包括杂粮也不借。 有一天,员外从早到晚出去找了好多熟人都未借到一粒米,天晚了才有气无力的转回家,当走到孤寡老人的家门口时,他饿的连走路的力气都快没有了,真的是实在走不动了,他也顾不了员外身份了,就一屁股坐在了孤寡老人门口的地下歇稍(休息一会)。不一会,老人出门看到员外怎么坐在了自家门口,便小小心心的开口问到:老东家啊,你为何成了这般摸样坐在我的破毛屋门口,如不嫌弃的话,你快进我的茅屋里来坐坐吧! 员外揣摩,这段时间眼前这个老头怕更是早出晚归的去要饭吧。于是,员外把因为连年干旱一家生活困难的事情向老人讲了个大概,末了又发了些牢搔,还说了那些不讲义气的朋友不肯借粮食给他。员外想,眼前这个贫穷的孤老头生活也怕是成了问题。因此就没有开口向他要吃的,只是用木瓢从老人的水桶里舀了半瓢水喝了,他便准备向老人告辞回家。 而老人看他确实是饿极了,就热情的对员外说:东家,我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来招待你,但勉强可以吃的东西还是有的,你要是不嫌弃的话,今晚就在我这里随便吃点,只怕你吃贯了好的怕是吃不下去我这里的东西。 听老人这么一说有吃的,员外也就坐在老头家不走等吃的了。没过多大工夫,老头果真从灶房里端出来一碗油珠子生生、黄津津、香喷喷的米饭请员外吃,这员外端着这碗饭是左看右看百思不得其解,可马上就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的,嚼在嘴里是多么的有滋有味。员外心想了,在这灾荒年月里,这个穷老头是那里整来这么多好吃的米饭,而且是自己从未见过更未吃过好吃的饭。 吃罢饭,员外把自己的疑问向老头说了,说自己一生山珍海味,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什么好东西没吃过,白米、白面、香的、辣的、甜的什么没尝过,可怎么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米饭呢?你这米饭难道是天上神仙赐给你的吗? 孤老头听员外这么一说,呵呵一笑连忙解释:老东家,你这是饿极了,俗话说,饿肚好充饥嘛,我这米饭即不是偷的、不是抢的,也不是别处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你家阴沟里流淌出来的……如何…如何的……。老头便毫无保留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了员外听。孤老头一番话,直把个员外听得云里雾里目瞪口呆,即惊讶又惭愧。最后,善良的孤老头还撮了一些阴米给员外背回家去。 不单是员外、还有当地的乡亲们都得到了孤老头的照顾、都分到了一些阴干的粮食渡灾荒。老员外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苦苦的思索着什么叫成家、兴家、旺家、败家这个道理。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从员外一家人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和教训,把员外家当做一面镜子,自觉养成了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善于节俭的好习惯,以后乡亲们耕种田地更是精耕细作了,从此后总是本着“有时苦了防着无时吃,天晴苦了防着天阴,丰收年苦了防着灾荒年”的古训。形成了一生苦了防着年老的传统习惯而勤俭持家。 为了防灾荒年,乡亲们都照着孤老头的做法,对吃剩的食物从不浪费,更不随意倒掉,而是效仿着孤老头把吃剩下的食物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晾干,这种阴干后的食物即便于储存又可以久放,还不至以生虫发霉,不论什么时候想吃就拿出来煮着、蒸着、煨着吃,而且口感也确实好极了。渐渐的,人们除了储存阴米外,还会储存阴辣子、阴玉麦、洋芋皮等等。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对一切都要珍惜,都要节约,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包括就餐、水、电等等,切勿浪费。
作者:何林,麒麟区人,1963年10月生,1981年当兵,1985年在陆良公安局工作至今。曾任派出所所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现在公安局政治部工作,本科学历,主任科员,一级警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