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昨天参加一场小学语文期末阅卷工作,负责批阅三年级新作,先不谈学生怎么开始写作文,就谈现在小学生书写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良莠不齐呀。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个春秋,几十期小学生,都在“楷书基础说”的影响下,一笔一划地学习所谓的楷书字体,其后果却有目共睹,绝大多数人成了这种观点的牺牲品。除了极少数以书法为职业或业余爱好的人以外,能够写一手好字的人少得可怜,但这些人也并不都是先会楷书而后才会连笔字的。会楷书不可能自然地会连笔字,想写一手漂亮的连笔字也不必先学楷书。汉字书写规则不是由楷书决定的,也不是由其他字体决定的。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进人后关门”等汉字书写基本规则。楷书书法的速度低缓,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记录和交流的需求。楷书书法中的起笔、运笔、收笔等技巧性训练在现实生活中的连笔字书写中没有实际意义。 楷书的方正结构不适应连笔字的书写(如:口、中)。
楷书的笔顺不同于连笔字的笔顺(如:王、生、成、皮)。
“王”、“生”的倒数第二笔,在楷书里是竖,而在连笔字体中是横。
“成”的第一笔,在楷书中为横,在连笔字体中写法是竖撇。
“皮”的第一笔,在楷书中为横折,在连笔字体中应该写竖撇。
“反”的第一笔,在楷书中为撇,在连笔字体中应该与第二笔连写成横撇。
“忄”,在楷书中的笔顺是“点、点、竖”,而在连笔字体中,它应该写成类似阿拉伯数字“4”的“丩”。
“石”、“不”、“云”等字中的撇或撇折与横的连接,在楷书中既要确保中间起笔,又不能两划交叉或断离,劳神又费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在连笔字体中两笔连写,既便于安排字体结构,又能极大地提高书写速度。
“书、节、市、弗”等字中的横折勾,在楷书中折的角度为90度或接近90度,而在连笔字中的角度绝不应该大于45度。
“社神”的“礻”与“衬衫”的“衤”在连笔字中都应该写成“礻”,如:“社神”、“衬衫”(参见华文行楷)。
“第、答”等字的部首在连笔字中应该写成波型符号。
“这、建”等字的部首在连笔字中都应该写成弧形符号。
上面的例证可以表明,孩子们在学校里按照目前通行教材培养出来的楷书习惯严重妨碍他们人生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连笔字的书写。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知识无疑是孩子们日后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算术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到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变化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用之有效的知识。但是孩子们学习的所谓楷书只能应付小学阶段的作业和考试,在他们小学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几乎毫无用处。 现实生活中所需的“连笔字”的规范问题、训练问题、使用问题无人过问。学的无用,用的不学,在写字课上反映得最明显不过了。一期一期的小学生毕业了,带着他们差强人意的字体,或进入上一级学校,或走上社会。社会上对这一现象颇有微词,并屡屡见诸报端,小学初年级便愈加强调进行楷书训练。于是在这个永无终点的怪圈的阴影下,一批批汉字书写能力不过关的学生又源源不断地向上一级学校、向社会输送出去。 尽管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的对象是同一事物,但是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的目的却截然不同,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的训练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人人都应该会写字,都可能写一手好字,但大家绝不可能都成为书法家,所以把书法训练中的方法引用在书写教学上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小学阶段汉字楷书训练方式的作用下,经过长达数年的反复强化,孩子们对于所谓楷书的笔顺形成了不良记忆。假如你要求孩子飞快地写出“王”、“成”,他写出的“王”的笔顺必然是“横横竖横”,他写出的“成”的前两笔必然是横撇连写,他写出的“书”的第二个折总是在90度左右。这样的书写习惯明显不符合连笔字的要求,不适应初中以后全部人生过程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汉字书写水平,关乎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关乎国民的综合素质,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兹事体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认为,汉字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虽然都是“手写形式”,但都不具备排他性,都不能被认定为汉字的手写体。汉字的随意手写形式更不能被认为是汉字的手写体。汉字手写体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汉字的书写特点,符合大众的书写习惯,体现速度第一,美观第二的宗旨,具有快捷流畅,好学易识,美观大方等优点。 目前,尽管汉字书写领域没有官方认定的系统的手写体体系,但是符合汉字手写体的要求在书写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着。大家在书写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传统书法中合理的成分。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汉字手写体不可能是凭空杜撰的东西。传统的行书书法作品美观易识,草书书法作品快捷流畅,然而,汉字手写体不应该是传统的行书和草书的简单重复,它是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一种新字体,是区别于书法的另外一种汉字书写形式。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传统行书和传统草书进行改造,吸收行书和草书的优点,摈弃行书书写速度低和草书难于识别及传统书法中的起笔收笔方式等缺点,汉字手写体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