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此外,“七夕”还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民俗专家表示,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吉祥、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使中国的数字民俗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对人类最普遍的两情相悦过程的文化升华,具有生命本原的意义。其中,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更具有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的期许和意蕴。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情人节”而不知道“七夕节”,或把“七夕节”仅仅当做“中国情人节”,显然是丢掉了“七夕节”的魂。 如今,不少商家也错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其他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例如,举办婚嫁体验,男士DIY礼物等。可消费者对此似乎不领情。究其原因,七夕促销噱头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与七夕节日气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国内商家推出的产品设计大部分缺少东方情调,开展的活动也少了“七夕”独有的韵味。当代著名诗人叶延滨曾说:“所有诗人最早最重要的启蒙课,都是窗前的那片月光,头顶的那簇星斗。我成为一个诗人,最早的想象力就来自小院的夏夜。”不是吗?七夕之夜,汉朝人(无名氏)仰望星空,留下《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是七夕之夜,宋朝人秦观仰望星空,留下《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是七夕之夜,郭沫若仰望星空,留下《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牵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七夕之夜,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留下您的浪漫传奇!
不论是西方情人节还是中国情人节,都来自人类美好的情愫。西方情人节源于修士与盲女的故事,悲惨透着崇高,颇有宗教的意味;中国情人节留着遗憾,却不失伦常日用的韵味,尤其能让世世代代的人参与、体验、缅怀,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吧,共同谛听人类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