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7|回复: 11

【诵读经典】传统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5 11: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1-8-15 11:19 编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的一生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可以走得通的路。
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可以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此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苦。
同样,“名”也不必专指称谓,他可以是功名,名分或是人间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实现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实现的价值是真的实现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并不是要否定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
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醒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
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人人都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分体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

最高的善行如同流水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1-8-15 11:26 编辑

佛学爱好者的情书


佛学爱好者的情书
颦儿女士芳鉴:
以下文字无误地宣说了我对你的胜义爱慕心,请你先安住在空明双融、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少许放松而阅读,然后观修应如何给予我答复。谢谢,请开始念诵。
如是我说:由于前世的缘分成熟,今生我们会遇了,在此,我不得不如实地告诉你:第一眼见到你,我的第六意识便在无明的推动下,对你生起了强烈的贪爱。你的眼、耳、鼻、舌、身,无一不是我贪爱的对境。虽然从教理上说,你和所有的人一样,只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是现而无自性的。你那美丽的外表,只是一层虚幻的画皮,你那让我一见之下,心即狂乱的色身,也只是一个三十六种不净物充满的移动厕所。所谓的“你”,只是一种名言的假立,是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但我实在无法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法遣除对你的非理作意。虽然我没有见到过你的“父母未生时面目”,但只凭你现世的报身,已经足以使我忘失正念。
自从认识你以后,我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器情世界的万法,而完全成了你的领地。只有一个你,无二亦无三。在我心里,你就是一切,在我眼中,一切也都是你。因为你,我终于悟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境界。
每当看到你的秀发在风大中飞舞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它舞动的是那么教人欢喜踊跃,身心悦意,禁不住让我涕泪悲泣、叹未曾有。其实我知道,那根本不是风动,也不是头发动,而我的心在动。
偶尔,会有一个非常稀有难得的机会,你对我破颜一笑,点点头,打个招呼,那个时候,我觉得真比得到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还要珍贵。不,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本人发自肺腑地喜欢你故,以喜欢你胜过世出世间一切故。
女菩萨,于意云何?你知道求不得是一种非常折磨人的苦苦吗?一念相思一念苦,念念相思念念苦。我真的很希望能够和你如理如法地于一切时同集会,成为你不共的眷属,按世间人的说法,也就是结婚做夫妻。为此,我愿意尽力成办一切利你的事业,尽于未来一切劫,身口意业,无有疲厌;我愿意给你一切广大的供养,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种种诸藏,无量无边,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只是我不知道,最后万法归你,你归何人?归我,还是归其他有缘的众生?
虽然未来的你不一定可得,也许只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阳焰、如水月,无法拥有,可是我却怎么也无法遮止对你的情执。对你的那份相思绵绵密密恒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只觉得看山山是你,看水水是你,吃饭饭是你,喝茶茶是你。触目所及:郁郁黄花,无非你貌,青青翠竹,尽是你身。想你真的想到了专注一缘,功夫成片,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有时候,我会轻声地问自己:大修行人也堕情网否,看来真的是不昧情网。
记得有一次,我在操场上想你,眼根忽然看到你从西边向我走来,与宿舍舍友三四人俱。我激动的肉团心似乎要从身根中脱离,刹那间,妄想纷飞,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我不由得想:如何是菩萨西来意?难道你真的要来接引我去往丘比特的净土吗?想不到的是,你看都没看我,径直从我身边走过,走到教室前面一棵新移栽的大柏树前面停住,指指点点地评价起来,原来你的西来意只是庭前柏子树!那一刻,我只觉得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一霎时天旋地转,继而如同火来逼身,苦痛切己,仿佛从兜率内院一下子到了地藏王菩萨的地盘。
发表于 2011-8-15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好好拜读,悲催~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为什么此生会遇到你,因为我没有宿命通;我不知道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因为我没有他心通;我不知道当我想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因为我没有天眼通;我不知道当你在宣说妙音的时候是否也会提到我,因为我没有天耳通;我做不到在想你的时候就飞到你身边去看你,因为我没有神足通;我更不知道,未来我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因为甚深微细的因果道理只有全知的佛陀才能够完全了知。

也许我对你这一份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纳的深情,最后只是一个磨砖作镜的结局;也许我这番龙女献宝般的表白,换来的只是你一声如据地狮子般的棒喝。但我发心如初。我的信念是:将此深心奉给你,是则名为真爱情。

当然了,我也知道,作为一个佛弟子,写这封信来向你表达已经落于下乘了。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无话恰恰说,说话恰恰无。如同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只是,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喜欢一个人,缺乏串习,境界不够,还不能完全用圆教的方式来表诠我的密意,不能以心印心。更何况,恋爱一事,千圣不传,我不得不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想来想去,还是用教下的方式把这份心意向你合盘托出吧,是该许我亲见龙潭还是该痛下辣棒,唯君择之。

最后,祈请明幻阿阇梨及诸传承上师,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祈加被护佑,愿法界情人都成眷属,愿我心事悉得成就。阿弥陀佛。
申毅  和南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1: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爱好者的回信



申毅学兄雅鉴
顷接手书,曷胜惊讶,一则以喜,一则以惑。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有信自男生来,不亦乐乎,这便是“喜”的原因。何况学兄惠书文采锦绣,意正心诚,发乎情、止乎礼,字里行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之韵让人顿起荡气回肠之感。所谓“人不知而暗恋,不亦君子乎”,学兄这份弥纶天地的真情,足以让小女子动容。
现代社会士人的择偶标准,用亚圣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德才不如相貌,相貌不如身份。诗曰“公主凤凰,君子好逑”,妾虽不敏,却还有一点自知之明,小女子不过是蒲柳之姿,小家女儿,貌不过中人,身出于寒微,并非所谓的凤凰女,不知何以竟使学兄生此投桃之心。弦歌雅意,阳春白雪,小女子下里巴人,闻之怎能无惑。难道真的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吗?
然则据实而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兄的信中的感情实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那心情,真是“既见君子,胡云不喜”。只是,小女子另有一言,不能不明告于学兄。那就是,不告而娶,非礼也,终身大事,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在我们正在读大学,父母必不能同意,所以我觉得痒序之中,还是不宜有西厢之事。
再则,学兄岂不闻乎:大学之道,在四六级,在考研,在准备工作。这些都是重要而又难办的事,任重而道远,学生不可以不努力。现在我正在准备考公务员,你也知道,竞争很激烈。我又没有在政府工作的父亲,可以帮我“经纶”出99分的成绩,所以我只能靠自己。虽然很难,但必须面对。饭碗所在,心之所安,虽千万人,吾考也。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辜负学兄的雅意了。因为:爱,我所欲也;饭碗,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爱而取饭碗者也。

相信学兄也会理解,这就是目前的现实,我们这些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财富的社会底层人家儿女不得不这样选择。孟子云:吾岂不珍惜爱情哉?吾不得已也。其实有很多底层人家的姐妹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而我只是暂缓了自己爱情的开始,与她们相比,我已经有一种深深的“天降幸运于斯人”的快乐了。只是对于这个冠以“社会主义”之名的社会来讲,这种快乐未免搞笑,未免沉重。底层人民百事哀,悠悠苍天,曷有其极。
呜呼,天行贱,社会以两极而分化;国势非,公仆皆厚俸而多贪。更兼权富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学者不仁,以名利为爹妈。底层百姓,哀哀无告。民工子女无教育可得,矿工生命常填于沟壑。物价日涨,平民乏佐餐之菜,房市坚挺,居者多“先富”之人。幼无所安,老无所依,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无所养,任其自生自灭。资本强势,黑恶猖獗;官商互助,黑白结义。一饭万金者非耕作之农;数栋房产者无建筑之工。贫者乘公交犹觉奢侈,富者开宝马尚嫌跌份。无罪者可被判无期,富士康竟十三连跳。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万金养条狗,几家无奈跳高楼。甚者,男老板以女员工为玩物,多少兽行;掌权者为资本家而豢养,寒尽民心。严重污染环境者,都享纯净生活;无钱过排放日子者,饱受污染之苦。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对照现实,可为笑谈;党的宗旨乃全心为民,扪心自问,能不愧死?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为先进生产力之代表,洋洋乎在百姓之上,不在其左右,还要让底层民众“毋不敬”,让弱势群体“作顺民”,真是盛德大业,和谐其至矣乎!
《易》曰,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一阴一阳之谓道,亢龙有悔,无往不复。《书》曰,天道好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视下如草芥,下视上如寇仇;吊民伐罪,闻逐一夫,未闻弑君。俗话讲:不得其平则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国运总决于民心。不平到极点,难免会有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提三尺,起芒砀,斩尽不平享太平。这也是理所必至,事所固然也。不用追述太远,只要看看六十年前即可,1949年,不就“钟山风雨起仓皇,雄鸡一唱天下白”了吗。殷鉴不远,在上个世纪,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就不怕使后人复哀后人吗?载舟覆舟,古今一例,谁敢保证“天翻地覆慨而慷”之事必不复现于将来?
当然,为政在人。当道者能以仁者之心,行爱人之政,民饥己饥,民溺己溺;己所不欲,勿施于民;进而治吏不治民,务实不务虚,则国势必能够与时俱进,社会才真得科学发展也。不然等到大势已成,不可逆转之时,因失亡羊补牢之机,则一切举措,尽成画蛇添足之举。纵有经纶之才,亦无回天之力了。相信当道者英明、伟大、光荣、正确,但愿我这些话只是杞人忧天倾,海客谈瀛洲吧。

学兄,你是学佛的,这很好,我觉得,对于社会世道来讲,文化、宗教的力量更为持久和深入,仅仅靠政治是很无力的。儒、释、道、耶、回,皆历数千年犹传承不断,教化不绝,再看看这数千年里,古今中外的多少帝王将相、盛世强国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真是“时人看中外政治史,如梦中相似”,谁说往事并不如烟呢。
英明神武如我太祖武皇帝,提红缨枪,起湘赣边,建军强党,抗日灭顽。终赢得:工农三千,横扫幽燕之地,红旗百万,广开人民之天。剿匪镇反、抗美援朝,奠定内外安稳环境;五年计划,三大改造,打造经济腾飞基础。人大、政协、区域自治,完善国家各项制度,鸣放、辩论、大字报等,赋予人民完全权力。开天辟地以来,以工农为主的广大人民,真正做到了经济上有保障,政治上有地位。人民有完全之权,贪官无容身之地,人民可以斗争造反,公仆谁敢胡作非为。人民衷心拥护政府,党员真能深入群众。我太祖武皇帝,筚路蓝缕,于一片废墟上开展伟大建设;雄才大略,于重重包围中实现大国崛起。其天纵圣智、文治武功可谓极生民以来未有之盛,然而,最后又能如何呢?果然是“走资派就在党内”;“我死后有人翻案”!
想我太祖武皇帝,因恨天公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一怒而安天下,为的是消灭人剥削人,人欺负人,有人做老爷,有人做马牛的不平等、不合理的旧社会,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人的新世界。谁料到好景不长,转眼又是一番天翻地覆,看来要挽救社会,政治的力量甚不足恃。怪不得孔老夫子常说,时乎,时乎,不再来。真是人亡政息,人走茶凉啊。
其实,太祖武皇帝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局,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对留苏的学生做过这样的预言,他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这些小儿辈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帮孙子的。他还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死后会有人翻案,翻案不得人心。如今,30多年的历史表明,太祖的预言是精准的,果然有人翻案,也不得人心,只是得了那些权贵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的心,无疑,他们占不到十三亿人中的多数,因此得他们的心算不上得民心,恰恰相反,是失民心。可惜的是,十三亿中的大多数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彷徨,缺少呐喊,更没有几个人出来“鸣鼓而攻之”,怪不得曾经多次接见过红卫兵的太祖爷,如今在水晶棺里再也懒得睁眼看看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民”。
小女子虽为女流,但耻为“芙蓉”、“阿娇”无羞无愧之举,愿继圣贤志士自立立人之志。我不能舍弃我的责任,独善其身,乘桴浮于海,更不能降身辱志,觍颜“吾从众”。我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我要考公务员,要进政府、入党,让党和政府中有一个——当然,最好是多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人。这就是我毕生的追求和信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三军可夺帅也,小女子不可夺志。

子还曾经曰过,德不孤,必有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只要符合大多人的利益,也许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但终归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相信未来。
如果等我考上了公务员,届时学兄还能如此这般“专注一缘”,我们再来谈婚论嫁不迟,不知学兄以为如何?
愿相会于贫民重获翻身时。
即颂暑安。
                        华颦儿手肃
发表于 2011-8-15 11: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去学习传统国学了,好多国家都在发扬中国的的传统国学,而中国人却都去学习外国的现代文化了,究竟是可喜还是可叹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5: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教养孩子的问题,古时候当母系社会的时候,是以母亲为主的。那时候没有所谓国、家、夫妇,在远古的时候只知道有母,不知道有父,那是母系社会。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大家聚在一起,母亲会生孩子,所以孩子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我们姓 名的“姓”字是女生,那时候是杂交,没有所谓的婚姻,只是聚在一起有这么一个团体而已。因为女人可以生育,孩子可以多生一点,所以女人是真正主要的,我们姓名的“姓”字是女和生组合。

  古时候的姓无论是姬是姜子牙的姜还是姚都是女字旁,甚至到秦始皇嬴政的嬴,都是用女字边,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当时母系社会不像后来我们要为所谓嫡长子以男人为主,那时候不是,那时候长女是继承人。慢慢的,在古时候我们已经懂得了优生学,兄妹,或者姊弟知道这样配下来发生关系,那时候没有什么夫妻关系,自然而然的,所以后来就想兄妹跟姊弟都不能交配,于是男人慢慢的往其他的部落走,跟其他部落的女人交配。所以真正继承母系社会,母亲的位置是长女,慢慢的,也许是男人慢慢的走了,多了,人不是在跟野兽争地盘,而是一个部落跟一个部落争地盘。女人因为有怀孕的,哺乳的阶段, 慢慢生产比不上男人,慢慢的母系社会就落到了男人身上。男人跟男人争地盘,慢慢的部落就形成了。部落形成以后,人跟人开始有了战争。

  在这种情形下,男人说这是我的地盘,这是我的部落,这个女人是我的。当男人跟男人打起来的时候,失败的那个部落,那个部落里的女人就被抢过来了,长大的男人把他杀掉,所以我们常说妇孺,把那个部落的女人抢过来,女人就变成了妾,男孩子变成了奴隶,这样慢慢的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就有了所谓国这个东西。这样男人越来越多,权利越来越大,这就变成了父系社会。

  当父系社会形成的时候,从小的部落互相并吞,慢慢形成我们说的国。国之本是要由家组成的,而家之本才有夫妻,所谓夫妻的关系也是到后来,我们所 谓周公定六礼,这才有“婚姻”这个名词出来。所以,现在我们称结了婚的女人为“太太”,太太怎么来?太姒生了周文王,太任生了周武王,因为她们两个人生的孩子都做了领袖者,所以太太就这么出来的。真正家成立以后,于是我们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夫妻,这才有夫妻这种关系。

  为什么要有夫妻?因为定下来了,现在从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一个家的关系,父为主,虽然我们姓还是女生,但是慢慢的主权到父亲手里,父亲从从前的小部落,后来变成小国家,所以到了周朝,所谓诸侯都有八百,到后来慢慢的并吞,由春秋,最后到战国只剩了七个国家,经过战国合并,最后秦国统一天下,于是秦始皇自己称“始皇帝”,他把三皇五帝,过时候所谓领导的尊称自己都弄起来,所以称为头一个“始皇帝”,就是这么来的。

  等到我们有了国,再有了家,人类的组织,人类的进化到了先有传说,后来真正有记录了才叫信史,有记录的历史,人类的文化慢慢进步,所以我们一称中国,就说我们是黄帝的子孙,黄帝本身他是了不起的人,他创造居室,他把神农氏降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发明了很多东西,造了车,造了房子,据说他的妻子嫘发明了蚕丝,他的一个部下仓颉发明了文字,所以在黄帝统治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大的改变,一个大的进步。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有了国,有了家,有了夫妻,跟现代所谓人类的组织,慢慢的越来越相近,这样我们一直延续到现在。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夫妻,《诗经》305篇可以说是孔子编成的,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是你不要乱想。这时候慢慢的越来越统一,这个国家的组织越来越具备,我们自己称我们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对于黄帝特别的尊重。现在两岸都在祭黄陵,就是祭黄帝,因为他给了我们文化,给了我们文明。

  我们教儿女,刚才提出太姒、太任,在她们的时候他们就提倡注意胎教,所以胎教我们现在又开始注意起来了。那时候就知道做母亲的言语行动,甚至于饮食都影响肚子里这个胎儿,所以从怀胎的时候,据说她们坐不靠着边,不乱坐,坐得很正,走路也走得很正,连脸上的表情都很注意,饮食也很注意,所以文王的母亲跟武王的母亲,这两位太太提倡胎教。胎教事实上用现在的科学想法知道我们的心理影响我们的行动,而我们行动影响我们的心理,这在中国很久以前就知道这几个之间的关系了。我们在胎教的时候,做母亲的心理跟生理各方面都注意到,这样的话影响孩子在胎里面他的智慧,他的身体,两样东西已经都被母亲在教训了。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有一个孩子现在三岁了,应该怎么开始教他?我说,你已经晚了三年了,甚至于在怀胎的时候就应该教他。

  我们知道孩子饿了就哭着要吃,谁给他奶谁就是他妈,妈这个声音,可以说全世界的人类第一个发音就是“妈”,所以中国叫妈叫妈咪,原来是叫mother,所以全世界一个共同的声音就是妈妈。孩子一生出来他也不懂得说话,但是他知道他饿了,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才能吃,他要睡觉了,那么应该什么时候睡。刚开始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非常任性,于是我们就规定三个钟头喂次奶,孩子们慢慢习惯了,所以开始知道三个钟头才能吃奶,三个钟头以前你再哭再闹也 不给你吃,所以母亲在婴儿的时候有告诉他们该怎么节制。他知道节制了以后,你再抱抱他,搂搂他,告诉他行为要有所节制,他不懂,但是我让你节制是为你好,所以我们对于儿女,我认为从小到大都不要跟他谈道德,只是谈利害。
就是到现在,所有的母亲要教孩子的话,记得别给他们讲道德,他们一听道德他们就先烦了,给他们讲利害,不是母亲的利害,也不是父亲的利害,更不要说你给我们父母丢脸,这个话千万不要说,孩子以为他做好了是给父母争光荣,只是说你能爱人,人家也能爱你,你对人家好,人家也会对你好。我们对他抚爱、抱抱他,亲亲他,孩子在这种身体的接触里感觉到爱,感觉到柔和。当我们肌肤相亲的时候,妈妈、爸爸抱着孩子的 时候,孩子就觉得很舒服,觉得有这个人的拥抱,当身体跟身体接触的时候,这就是爱。但是,我不能够完全撒娇,我也不能够希望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样从小就告诉他们,你能够爱,别人才会爱你。你知道自己要节制,这样的话他知道大了以后要跟人相处,不能够完全注意自己,这都是教育。

  所以我常说,对于孩子不要打,不要骂,因为你可以打孩子、骂孩子,你是仗着你个子大,你的声音响亮。从小打骂孩子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在教孩子强凌弱,大欺小,所以等他们长大,这个教育已经告诉 了他们,弱肉强食,这是非常坏的教育,到他大了会欺负人,永远得不到和谐。尤其是现在,自从我们生一个孩子的时候,你想想,这个孩子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人宠这一个孩子。

  我因为在国外的时间比较长,我头一次到中国来看,一个小小的孩子到一个屋子里,孩子是把一个最好的座位坐下自己,爷爷、奶奶、父 亲、母亲就站在他的旁边。我很看不惯,我说你站起来给爷爷、奶奶坐,因为你必须告诉他有长幼,一家现在就一个孩子,在六个人的娇纵一下,另外也是一家人宠一孩子,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怎么相处?如果家庭不和谐社会怎么能和谐?国家怎么能和谐?我们要想和谐,从小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的时候,就要给他们一个所谓 “身教”,行为的教导比说话有利得多,也影响孩子得多。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教导孩子从小就要跟他说明白。

  当他渐渐长大的时候,他听得懂言语了,这时候给他们多讲讲故事。孩子不懂理,但是他听得懂故事,所以讲故事最好的时候是当他们要睡觉的时候,孩 子们也跟我们大人一样,该睡的时候不肯睡,赖在那儿,所以我的孩子们,当他们应该睡觉的时候,我把他们放进床,他们都说:“妈妈,讲个故事”,我最后给他们讲个故事,但是有时候每天晚上讲故事,你故事讲着讲着就没有了,有时候我讲着讲着孩子们替我纠正,说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怎么样。我说你们都知道是这样,何必要我讲呢?因为他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所以讲故事可以从他们听得懂话的时候,用故事教给他们怎么待人,怎么处事。

  这时候这个故事告诉他们,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就会有什么结果。故事都是这样吗?你做好事,你对人好,人家就会对你好。无形中的教育可以从故事中告诉他们,所以后来我那点故事孩子们都懂了,但是他们还愿意听,一遍、两遍还听不腻,还纠正我,所以这样在他幼儿时期告诉他们。

  例如你怎么样知道有时间的观念,天黑了该睡觉了,天亮了该起来了,他们只知道环境,天亮没亮,他们知道该做什么。然后再告诉他们,天底下不是你一个人,有很多人,人跟相处该怎么相处,我们告诉他在人事中,对人要有节制,对生活也要有节制,我们人生中就是两方面,怎么处事,怎么待人,从小就跟他们说,不要说理,不要谈道德,只是说这样你会有报应,这个报应不是做恶的报应,而是你会怎么做就会有什么回报,你怎么样说就有反应,这叫报应。说到后来,在佛家来说是因果,世界没有无因之果,世间也没有无果之因,有因一定有果,所以等于在故事中,行为中,把最高,最严重的哲学思想孩子们心里已经知道了,所以我觉得教孩子就要这么教。

  慢慢,孩子们长大了,当孩子四五岁的孩子,无论妈妈多丑,儿女会觉得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爸爸是世界上最能干的人。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到 14、15岁的时候发现,这个妈妈是世界上最罗嗦的人,整天在说他们。这个爸爸还能赚点钱,但是想想还真不怎么高明。孩子们这时候非常的骄傲,所以到 14、15岁的时候,他们开始这样思考。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他们的生理期变化。我们都说,当我们慢慢老了,40、50岁的时候,无论男人、女人都有更年期,孩子的更年期是14、15岁。他们慢慢的生理方面起很大的变化,这是孩子的更年期。但孩子更年期跟我们大人老了时候的更年期一样,因为生理起了变化影响我们的心理,所以大家在更年期的时候很难相处,脾气很怪,行为也怪,各方面都怪。我们假设知道的话,好比如说知道父母到了更年期了,他们无论脾气多坏,我们心里想他更年期了,原谅他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5: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孩子14、15岁的时候是孩子的更年期,这时候他不愿意理父母,这时候因为他生理发动,他非常好奇,对于自己生理的变化。男孩子、女孩子进了青春期,自然而然的,这是不用管的性方面发生了变化。他们自己很害羞,怎么会有这件事情!于是他们宁可找跟他们近似年龄的朋友讨论,也不愿意跟父母谈这个事,他觉得这是我私人的事。正好有一个相当年龄的人,他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和话要说,这两个人碰在一起,起先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发现原来你也有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有这个问题。

  父母这时候发现孩子变了,怪了,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老了,这时候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他有自己的朋友,跟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父母能够不理他们就不理他们,因为父母太老了,父母不懂我们发生的事,这是不可理喻的,知道他们到了更年期。这时候父母看他们对于他的同伴,对于自己的同学比自己亲热多了,父母千万不要责备他们,你对外人那么好,怎么对父母那么坏。接待他的朋友,就跟接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孩子们到一个成人的家里都是非常拘束的,怕朋友的父母看不起。这时候你父母接待他们的朋友,跟对自己朋友一样的客气,一样欢迎,这样这些孩子就不怕到你家里来了,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慢慢的跟他们聊。

  大概在国外管这个年龄叫teenager,14—20岁这个年龄段是非常重要,也是父母跟儿女非常不和谐的时间,这时候只有做父母应该聪明的,在这时候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儿女,跟他们少说话,但是处处给他们方便,用行为、关切表示对他们的爱护。不要说你看妈妈、爸爸对你多好,妈妈、爸爸多辛苦,都不要说。

  同样,我们做父母应该想着,我觉得用老子话,“生而不有”,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生了孩子,这个孩子是我的,你们是属于我,这个观念做父母的要取消。所以我说用老子《道德经》,生而不有,你生了他,他是单独的一个人。“为而不恃”,我那么辛苦把你们带大,我仗着是父亲和母亲,我有权管你,不要替他们做多少事情。“长而不宰”,看他们慢慢长大,你们虽然长大了,但是你们是我的孩子,所以主宰的还是我们。然后你把他们教育长大成人了,你想想做父母的费了多长时间。

  昨天电视上讲,现在闹“丁克”,现在60%的女人不要生孩子,40%、50%的男人不要生孩子,因为把孩子教大,教到他们到大学毕业,花的钱太多,太多了。所以现在他们调查,现在有一个名字叫“丁克”,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名词,现在60%以上的女人都不要孩子,50%以上的男人都不要孩子。在这种情形之下,越是有知识的人越不肯生育,越稀里糊涂的人生一大堆,这个很危险。将来越是聪明,有知识的人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反淘汰的结果,等于文化和文明倒转来走,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所以当我知道这种现象以后我非常的忧虑,怎么办?

  从前的女人是内人,女人那时候就是知道怎么样哺乳小孩,教导小孩,管家里的事,所以男人专门管家门外的事,女人专门管家门内的事,这样内外一分男人很累,所以从我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是年轻守寡,从前痨病都有炎症,所以中国从前的男人都是30几岁就死了,女人好多30多岁就守寡,像我祖母和外祖母都是,我不知道我祖父和外祖父是什么样子。这么年轻有守寡,所以年轻的时候认为你能年轻扶孤,然后政府给你一个牌坊,从前叫“贞节牌坊”,叫牌楼,现在牌楼也没有了,也不管你守寡了。

  当男人变成父系社会以后,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真正的贞女不嫁二夫,你很年轻就守寡了不能再嫁人,你唯一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孤儿带大。假设孤儿带的很好,成了名,做了官,皇帝就给你一个牌楼。我们看看孟母,欧阳修的母亲,这都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母亲,为什么有名?因为都是非常穷,都是很早守寡,都把儿子带到有名,而且是万世留名,于是皇帝鼓励你们母亲应该像孟母和欧阳修的母亲一样。

  欧阳修家里穷到什么样,没有纸,甚至连笔都没有,烧的炉灰,欧阳修的妈妈拿一根棍子教欧阳修识字,这样的母亲,你想想自己好不容易织了布,为了给儿子特别的教训我把这个布剪掉,这给儿子多大的刺激,这个孩子才能发奋读书。我们现在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他的身世就是个谜,关于他,他的太太,他跟他的父母是怎么回事,到现在还争论不休。不管怎么样,孔夫子我们知道他叫孔丘,他叫仲尼,他有一个哥哥,但是不是他的亲哥哥,这个在历史上说,孔子的父母跟孔子的妈妈野鹤,为这两个字,从古争到现在,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妈妈比他爸爸年轻很多。他叫仲尼,还有一个叫伯是他的哥哥,据说孔子跟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很照顾他,但是他的哥哥是个残废人,所以我们知道从前古时候给男孩子起名字,老大叫伯,老二叫仲,第三叫叔、第四叫季,我们看古时候书的名字叫伯仲叔的多的不得了。

  所以知道了这些,当孩子最难缠所谓少年时期,慢慢他们长大了,二十几岁到三十岁正在开始忙自己的事业,真正自己事业有成了,你按照孔子的说法, 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十五岁得知道要念书,好好学习,不能靠人了。三十而立,念了十五年的书,到三十岁了站起来了,站起来不必靠父母了,我自己可以养家,这时候也结婚了。

  但是三十而立以后,他真正成人,所以真正成人在完全打拼,这时候孩子正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没有太多的工夫照料父母。等到自己这时候结了婚,生了孩子,到了四十岁,从三十到四十是一个大的阶段,从自立到慢慢的明白了,事业上被人家雇佣了,或者自己成了业,于是开始下来想想,父母的恩真是了不得,我自己也做了父母,这才知道父母爱子女是这样的感情,真了不起,于是开始回头注意注意父母,但是他的事业正是鼎盛的时候,没有太多工夫管父母,偶尔回去看看父母,跟父母打个招呼已经很孝顺了。

  于是他开始照顾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女,这样到了四十岁,事业正好的时候,什么都顾不了,你做父母的想要找三十几岁,四十岁的孩子不大能见到他,他能给你打一个电话,过年过节来看看你,已经很孝顺了。于是等到他自己到了五十岁,事业有成,这时候他会好好想,我这么样抚养我的儿女,就跟当年我的父母抚养我一样。

  这个恩很重,中国人很少有宗教迷信,但是古时候家里挂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每天都得向这个磕头,给 他礼拜,等于问候他们。天地生我,没有天地我没法活下去。还有领导,国君,然后是亲,父母亲,还有师,没有老师不能教我,所以把孔子称为万世师表,因为孔子自己称三千,最近的弟子72人,一部《论语》是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如何讨论,如何发表孔子的想法。真正孔子和弟子讨论最深刻是《礼记》这本书,在这里面,尤其是礼运篇,那个比《论语》深多了。一直到孔子教了学生,他自己周游六国,在这些国家想自己做官。孔子做京都鲁国师长,但是鲁君受了齐国的影响,不再管他,也不再祭祀了。孔子还爱吃肉,给他送束脩,就是肉干就收人家做弟子,所以有三千弟子,但是我们祭孔只有72个人,祭这72个人可以在网上找。
有一样,能够不离婚最好不离婚,哪怕敷衍着为孩子。你既然结了婚,而且生了孩子,这孩子到他慢慢长大的时候,他到外面去人家有爸爸、有妈妈,他要不只有爸爸,要不只有妈妈,这叫单亲,给孩子很大的自卑。而且孩子会反过来埋怨自己,爸爸跟妈妈离婚,是不是因为我的缘故?他有罪恶感。所以既然结了婚,也生了孩子,要离婚的话等孩子大一点,也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他成为单亲家庭,他很自卑。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5: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从头就要跟孩子说,要知道根本,树有根,事情都有本。你要知道源头,这个水怎么来的都是有源,没有祖父母,没有外祖父母,哪里有父母?没有父母你怎么生得来?这一个本源在哪里?你们要不知道本源话,你们不知道你们从哪里来。人家请我们吃饭我们都要还情,父母的恩多大,请你吃了一二十年的饭,你还情不还情?你连父母跟都不报的话,你怎么跟人相处?所以古时候君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你不孝的话能够对我忠诚吗?你食君禄报君恩,父母养活你不只是物质还有感情。所以我们常说,养儿女,儿女要知道为什么世界上只教孝,而你孝的不是还请你一顿饭而已。孝是告诉你知恩就应该报,而且天底下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用了别人多少?所以你不但物质要报,感情也要报,所以“教”是“孝”和“文”,中国人造字都有它很深道理,所以我们能够知恩,父母的恩天底下没有人能比。情感、物质都恩深如海,这个恩你不报的话,这个人不能交。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21: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
           乐园介辞
                南怀瑾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 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但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逼迫他去上学读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地逼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鱼”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地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琅琅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古人把最难记得“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我是从幼小开始,亲身经历新旧各种读书的教育法,现在已经活到八十年了。从十二岁起,一边做学生,一边代老师上课,以后又经历过文的、武的,入世的、出世的、中国的、洋式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做过学生,也都当过老师,一直看到现在,深深感觉到现代的学校教育法,以及家长们对儿女的教育要求,都有很大的偏差,应当“反求诸己”,不可再来自误误人了。不过,文化教育是国家民族全民的大问题,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可以补救。但是很高兴看到了有心之士能够领先尝试传统文化的教育法,为后一代的民族幼苗,培养文化的读书种子,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顿开,欣然乐为之介。
              
              丁丑春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2-23 13:53 , Processed in 0.04578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