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93|回复: 18

陆良特色文化专贴【收集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15: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沧海写的"款款陆良的吃嘴子“,我觉得非常好,非常亲切,顿时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将我们陆良论坛里关于陆良特色文化的内容都搜集到一个一处来,方便大家系统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5: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款款陆良的吃嘴子

文:沧海

        说讲子就讲子,今天款款陆良的吃嘴子。

        三岔河,青堆子,正正宗宗的灌浆麻依馓子,

        油汪汪,甜蜜蜜,馋得你们舔嘴皮子。

        马街子,沿街一溜的帆布蓬蓬凉粉摊摊子,

        黄灿灿,白生生,亮汪汪,外加酸辣可口的抓抓子。

        大莫古,麻舍所,香喷喷的羊奶奶乳饼子。

        黄生生,酥脆脆,回味悠长令人直淌哈喇子。

        召夸镇,老街子,清汤黄焖的山羊子,

        既温补,又养生,还可手抓排骨羊蹄子。

        小百户,闸塘边,生态美味的野生菌子,

        洋芋饭,红豆汤,外加陈年的腊肉吊子。

        板桥镇,老路边,一溜清真的牛肉馆子,

        吃红烧,啜凉片,品干巴,更有炖烂的牛蹄子。

        双箐口,老洼子,原生态的土鸡跑街子,

        黄焖鸡,清汤鸡,更有做工精细的鸡腰子。

        活水乡,美名扬,老酒加上一锅羊的羊汤锅子,

        美酒醇,羊肉香,令人找不到下巴壳子。

        芳华镇,莲花田,虹鳟金樽鱼儿摆尾子。

        生鱼片,辣芥末,吃得你直打喷嚏子。

        中枢镇,四河边,几处呱呱响的铁锅子,

        老蚕豆,小绿豆,炒出了呱嗒呱嗒的嘴巴子。

        这样子,那样子,本地人外地人有空就去搽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5: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陆良方言】的前世今生(2010-02-24 13:36:58)转载标签: 陆良志杂谈 分类: 陆良志  
    陆良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平坝,地处高原、群山环抱。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部分人臆想为一片“不毛之地,蛮夷居所”,尽管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是那么浓厚,然而,历史的机缘总会造成一些奇迹,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移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脚步,一批又一批地来到陆良。他们来到这里才发现,这是一块怎样的热土啊!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移民们再也不走了,他们在这里居住繁衍,一代又一代,到最后,他们的籍贯上都写着两个字——“陆良”! 4 W8 L9 l$ Q& K% h2 |6 ^, x
  战国后期,楚国大将庄蹻率领军队最先来到云南,在他修筑的苴兰城里,荆楚一带的兵士们住了下来,娶妻生子,陆良为当时的领地,自然余下部分楚人在此。 . _' f' b3 P. ^# u5 R. @
  汉朝将军郭昌来了,他身后是一批随员,他们来自秦、晋、豫、陇。他们住下来之后,汉武帝又从这些地方给他们派来了更多的老乡。

    诸葛亮丞相来了,他把蜀军里的许多益州、荆州、西凉人留下,在这里巩固蜀国的大后方。 # @9 q" [5 @0 d3 {' O1 G
  爨氏雄踞滇东,把这里变成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向这个中心迁徙。 , f) {5 o3 D( y  t# c& G
  元世祖忽必烈来了,他把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民们带到了云南,带到了陆良。 " S/ r1 i) W. H- }& D
  到了明代,云南府成了中华帝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边陲,从全国各地征集的数十万计的大军,源源不断进入云南。朝廷下令:江西、浙江、湖广、河南的兵士留守云南,同时,还调江南一带人民充实云南,屯田开荒,陆良是主要的屯田区之一。
    明朝覆灭时,朱由榔、李定国给云南带来了明朝最后一批官员和世家。接踵而至的吴三桂的大军里,北八省、南七省的子弟们策马扬鞭,踏上了云南的土地,留下一部分在陆良。
    清代,湖广三江一部分有眼光的商人,发现了边疆贸易的厚利,他们带着金钱和精明的头脑来到云南,陆良马街是当时云南最大的出省口岸,故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陆良开始了一本万利的行商生涯。
    抗战日紧,西南联大、中国军队、南洋机工、东南亚侨民等涌进了云南,一部分人相机也涌进了陆良。而抗日战争,使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友人特别是美国人来到云南,修建机场、开辟战场、保卫大后方,而驻扎下来。
    新中国成立,南下的解放大军来了;五六十年代,东南亚排华,国家为了安置华人,建起了国营华侨农场,海外华侨来了;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都来了!
    陆良,在历史上从来就是一个移民的城市,没有停息。淳朴善良的陆良人,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各地来的客人,最终合为一家。
    正因为陆良自古以来是北方汉族移民云南的主要地之一,其汉语方言多来自中原,属北方方言系统西南次方言的一支。这就是陆良人的历史,各种文化、各色人等,在这块热土上交织碰撞,孕育着一种最有活力、最为先进的文明。陆良这方水土:春融万物,包容天下!
    元代时,陆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发出的各种口音,以及陆良本地各民族语言各说各话,客观上形成了交流上的障碍,这可是件麻烦事。最后,大家统一采用汉语,用一种大家都能掌握的音调来讲话,这就是现代陆良方言的滥觞。 ' h8 v) A) A7 R
  但是,陆良毕竟不是元代才有的城市,因此,历史语言的遗迹还依稀可见:天下小雨,直到今天陆良人还叫“下濛凇雨”,中国第一本字典,汉朝的《说文解字》上清楚记载:濛:微雨貌;凇:小雨也。形容吵闹,陆良话里有个词:“伊里乌芦”,翻开元代杂剧《冻苏秦》,里面有一句:伊里乌芦,这般吵闹。这些词,在今天的中国其他地方已经消失,但在陆良人嘴边随时脱口而出,语言学家听了,不由得大赞陆良话古雅。
    古雅的原因和云南过去的封闭有关,但是,随着移民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方言,包括云南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被糅进了陆良话。例如:江淮一带,特别是南京话里的一些词,如“不耐烦”、“带欠”(意为连累)、“青天大白日”、“夺(音)雨”(意为淋雨),四川话里的“院坝”、“造孽”,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各地方言对陆良话的影响。就是陆良人常用的“给(音)什么什么了”的句型,也有江苏、安徽等地方言的影子。 “给”一般表示反问,作疑问词,如:你给好(你好吗?)你给是从上海来(你是不是从上海来的?)“给是……?给去(ke)哪点?”,句子中的“给”(有时也用“格”代替,音读作gē),是陆良人问话中常见句式。来源于安徽省合肥方言“克是……?”用法、词性完全一样。“膝盖”,北京话叫“胳棱瓣儿”,成都人叫“磕膝头儿”,长沙人叫“漆(不读xi)头骨”。明显陆良方言中“磕膝头”是从成都方言中移转过来的。眊(陆良方言读mìao,不读mǎo)一眼,【意思是看一眼,例:你到他家去眊一眼,看看他给在?】,是从山西、陕西方言转化而来。再如“上复”:是求饶、恳求的意思。【例:我上复你别闹了!】,来源于江淮方言。陆良方言中将瘸子叫跛(陆良方言读bāi,不读bǒ)跛,这种叫法江西一些地方现仍保存;陆良方言中将“少”或“小”叫“小的的”,这种叫法是从四川传入的;而“巴心巴肠”,意思是耗费了心计,同样来自于四川方言的“巴实”(实在是)。陆良话中没有常言的“您”。对长辈或者对尊敬的人常常道:“你啷家”,相当于“你老人家”。问候时,常常将其加入“给(音)什么什么了”的句型前,如:你啷家给好好的?(您好吗?)你啷家给请掉了?(您吃饭了吗?)陆良话中的“悠悠”实际上是普通话中“慢慢地”意思,不过要比“慢慢地”涵盖更广些,包含了小心的意思在里面:你啷家悠悠地走(您慢走),过马路时悠悠地(过马路慢慢走,看着点,注意安全)等等,这些都是从安徽省合肥方言转化过来的。+ D$ Z: q4 c8 x0 [/ t
陆良方言中还保留了一些秦汉以前的古词语,如:把物品潮湿,含水份量大叫做“活”;把畜、禽的血叫做“衁子”,《说文》解释说:“衁,血也,从血,亡声”;用火烤干锅中的物品称作“焙”;含:贬谪小孩多动不老实,今多用“含健”,东汉《说文解字》中有说明;神: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作“神头神脑”或“神头二五”,东汉《说文解字》有说明;相干: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你和我有那样相干?】,《汉书》中有说明。“锅”叫“鼎锅”,“走”叫“行”,“逃”或“跑”叫“走”或“趿”(音“sà”)等等。宋人话本及元杂剧中的一些词语,现代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在陆良方言中却保留不少,如:“辣燥”(能干,有才华);“潦浆泡”(身上起的水泡)等;包弹:(“弹”读作摊)指责、批评,来源于元代杂剧,见《董西厢》;血胡淋喇:指血迹斑斑,来源于元代杂剧,见《勘头巾》;鏖糟: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于元代杂剧……。因陆良因地处偏僻,与中原交往较少,语言发展较缓慢而保存下不少普通话中消失的词语。
    陆良方言的称谓中,有几个极特殊的称呼,系从少数民族中得来的。如:以父亲叫爹,父亲的哥哥叫大爹,父亲的弟弟叫“耶耶”。据考证,这个“耶”,即从一古老土著部落而来。陆良方言中称母亲为“嫫”,于是,凡沾“妈”处,均可以“嫫”代之:伯母称“大嫫”,姑母称“姑嫫”,姨母称“姨嫫”,舅母称“舅嫫”,等等。据考证,彝族大多数支系也称母亲为“嫫”,在彝语中,“嫫”指雌性。滇西一些地方的白族、拉祜族则称母亲为“阿嫫”,且由来已久,滇西白族是由滇东迁去的。- R4 U! b- n% p0 }( j9 Z
    抗日战争时期,万里之遥的美国飞虎队的到来,使得陆良话里又一次加入了新的成分。在南门外的四方街,有一家小烧饼店因为在陆良首次用奶油作为配料做烧饼,又因为当时买这种烧饼的都是穿着打扮很时尚的女同胞,这些女同胞在当时被称为“摩登”小姐,“摩登”就是英语的Modern——“现代”一词的音译。这种麦面烧饼也从此有了一个英语和陆良话合璧的名字——“摩登粑粑”!直到现在。陆良人把“走”叫“勾”,比如歉你烦时,不希望你在身边,就说“勾!勾!勾!”,意见让你去别处或走远点。这是从英语单词“go”(意思就是“去”)转化而来;把“传球”,叫“爬丝”,这是从英语“pass”转移过来的。$ i* p& N  B) d6 r, H: n# 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陆良进一步对外交流开放,在陆良街头,你可听到云南当地民族语言、全国各地方言、东南亚国家语言、欧美国家语言等此起彼伏。甚至一些还没有载入字典的外地语言也会在陆良话里很快出现,比如“今天哥们去撮一顿”这样的陆良腔。7 t8 [7 s5 j7 K2 `+ N
    另外还有一些新近创造的词,如:奸干,干也读作刚,形容厉害。例:他这个人太奸干了!也形容非法的。例:奸杆录像(色情录像)。来源于80年代初期陆良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的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干啊!”后因陆良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呛着:形容说话针锋相对,例:你给是要呛着我?来源于云南运输多为汽车,夜间两车交会时应降低前射灯光,有驾驶员缺乏道德,一直开足大灯,呛着对方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的兴起,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平时的对话中也使用起了网络语言。要是他们看了我这篇文章,冒出一句“这写的都是些啥咪东东”,我一点都不奇怪。哈哈!这还是我家的陆良话呀!
    陆良话里北方话的成分较多,当代中国的语言学家一致认为,陆良方言根本还是属于北方语系,这也是陆良人走南闯北时操一口陆良腔也能通行无阻的原因。就像陆良城不断吸纳外来的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陆良话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词汇。


本文作者:方聪文,出自他的blog(http://ynllschfcw.blog.163.com),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5: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1-9-11 19:25 编辑

 文学的本质就是个·群内心的表达!  

2011-01-10 19:12:3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读王暄喆小说《车祸》

读《爨乡文艺》2010·4期小说《车祸》,做为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与现今文学及评论界流行的“赞美成功”拱格现象形成极大反差,将一根鱼骨紧紧卡在人的喉咙,叫你久久地不得安逸,把个名·利的权场烘托得一文不值,并把这种名利“马太效应”下对真正生命的漠视刻画得入木三分、罪不可赦而让人久久地不能平静!

确实,作者本身并没有使用什么高调、前卫的艺术手法或模式,而是使用了我们中国常见的话本故事描述手法,把悬念、跌凼的蒙太奇小说和欧洲现实主义(既“现场主体形式”文体)手段全部舍弃不用,而仅仅用了一个修辞对比与反差的结构和心理效果,就把两个刚进入人生极须社会关爱的大学生章涵与张寒的命运活脱脱地端到了人们的面前,在形成悲剧前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爸爸”并由无声的背景传出一句“撞死人啦……”而冷冰冰地告终了。

而就是这样的“告终”,使前面热烈报导的另一社会 “车祸”产生极大的反差,落差成了“须救助的人在救助别人后,谁又来救助他?!”的呐喊命题,让人去久久地回味并思考。同时把“穷人救助穷人” 后,必然走向灭亡的无情现实社会“赞美存在”批判得无地自容,更把总编辑等一群老于事故、趋炎附势,却在利用一切社会事件“借灯生光”的丑恶、冰冷形象刻画得雍容华贵,让人十分无奈。完成了《红楼梦》里“假做真来真还假”的心酸,让我们日常所崇奉致高的“文学”在这里竟显得有些苍白,要告诫些我们什么?

其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文学的生命,就在于要我们思考:作者,你是否用你的真情、真义来面对社会,来舔噬“人”这一社会个体在群体中的真实状态及心情,并用真心来述说他们的需求并向社会诉求,才可成其文学的本质和意义。否则,我们忘了这点,一味的学着总编辑那样老于事故、趋炎附势并借势生光,而对身边最该关心、使用的人却麻木不仁的作风和学风,是只会对文学或文化的社会发展起反作用的!

在此,我们应为《车祸》作者能用这么平凡的文字表述了哪么强烈的文学呼唤表示敬意,期望他文如其人为陆良的文坛上增加一颗小小的新星。

同时为我们《爨乡文艺》能推出这样的力作而欣喜:陆良文学从此有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6: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良方言  2008-07-27 15:09:36|  分类: 另类篇 |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陆良方言 只有陆良人才会的方言
物俗——肮脏
炸裂——表示太猛了
眼罩子---眼镜
快 sa(四声)--快跑
手敷子---毛巾
揩脚帕---擦脚的毛巾
不要猫命---形容一个人连命都顾不上了
毛辣果--毛毛虫
壳膝头---膝盖
老豺狗---狼
饿老鹰---鹰
贼杀的---很滑稽的一句骂人的话
么么果三=么么撒撒——跟普通话中的“我操”差不多,表示感叹。
你喊个乃样?——你叫什么名字?
你在整哪样噶——你在干什么
猫lei子(三个字都是平声)——驴
给你一窝脚——狠狠的踢你一脚
牙巴骨——牙床,特指下排牙齿
包砍头的=憨包——傻逼的意思
么(四声)想扎——你不要妄想啦
腿竿子——腿,大腿就是大腿杆子,小腿就是小腿杆子
懒弯子-- 腿弯的地方
么(四声)财的=贪财宝——就是形容一个人比较贪财的意思
豆果子——豆子,特指带荚的蚕豆
脖金子-脖子
脑壳子-脑袋
拐肘子-胳膊肘子
螺丝拐-脚踝
洋发烛-火柴
牛屎特特-屎壳郎
猪嘴孩--一种小孩子穿的运动鞋,鞋子的头部微微翘起 (这个让我想到了很多,小时候模糊的记忆清晰的浮现了)
赖肚子-骂小毛孩子的俏皮话   
么么羊-咩咩羊,泛指羊类。因为羊总是在“咩咩”的叫唤。
小 mei mei:对婴儿的昵称。mei mei不是妹妹。
粪塘--借代厕所,很形象。
血lei lei的-血淋淋,形容词
红么么-红通通,形容词
黄窝窝-形容黄颜色(一般用来形容大便的)
灰扑扑-灰色
油晶晶-形容什么东西上面油很多   
撮(cuo)具-灰铲,清洁用具
条把-扫帚
直嚯嚯-形容很笔直的样子
瞎基基-一般形容植物的果实由于发育不良,长得又瘪又小。意思也可延伸到别的事物。
柴夸跨-一般形容难于咀嚼和下咽的食物,引申之后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粗糙、大大咧咧
he老哇 --老鹰
波波chi --啄木鸟
梨波波——很小的梨(记得小时候经常去打这种东西吃,主人一来就不要猫命的撒)
柴老怪 --鹰
ting耙 --猪八戒用的那种耙子
我一捶把子挨你勒把骨干断!
挨拉丝拉起来!   
整个四化(柿子)来甩甩(吃吃)!(这是比较幽默的人经常说的话)
你给咋水烟锅!
玉么格哒!   
你有几个顶明心!
你的曾嘴窝太深啦!
格之窝太臭啦!
乃哈开着的的(dede一声表示车)来喊我!
生b爪爪的还要5角一斤!
咋个你脸上赖拱拱地!我的倒是滑鲁鲁地!
外头黑地摸处地,望不见哪!
你放了个出鲁子屁,呵呵!!!!
走!灌响炮ki——小时候经常玩的啊,同志们还记得么,用金刚泥玩
给要我挨你剪计甲!   
你家给有娄豆腐?
ki你家铺窝里睡一哈!
尼个不脱直! --这么客气
死娃子 --死婴儿
羞羞货 --不好意思的人
乱世口袋 --专骂女人用的
砍头的
吃饭-肿脖子
草凳-窝子
抽烟-杂烟   
阿姨-娘娘
叔叔-也也
鞋子-孩子
瓜子-长花
锅巴-姑吧
花生-落花松
玉(yu)米-易(yi)么
土豆-易(yi)透
杏子-三行(heng)子
蘑菇-见子
松子-扩松
柿子-四花
菜花-疙瘩花
莲花白-今白菜
藕-藕干
肉-嘎嘎
饭——茫茫
塑料-亮纸
烟筒-烟锅
汽车-的(de)的
瓦-瓦车子
石头-卧狼室
骗人-哄人
打耳光-的嘴把子
哭鼻子-嚎狗尿 (狗sei)
敲-靠 (kao)
冰冷(指水)-扎几几
打他一下-摔他一驮
脚跟-脚(jio)祸根
绿色-陆因钢霞   
白色-白生生
黄色-黄泥他洒
灰色-灰不拉鸡   
傻-憨米日眼
别-毛
别打我-毛打我
裹叠子\麻衣馓子\小粑粑-一些陆良特产
猴子-----山花子
小姨子---姨老太
把水泼了----把水火了
傻瓜----pie货/日龙包/憨包
顺便加上一些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砸八国板
丢钱
灌响炮
跑电
解(gai)股
侵牛屎特特
伙鱼
挤油炸子
压摞摞
打梨波波
煮茫咕嘟
挑冰棒棍
玩子(玩石子)
逮金黄牛
抓贼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6: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1-9-15 20:28 编辑

[百花传说]之山茶花


      山茶顶风冒雪,不怕环境的恶劣,能在严寒冬天久开不败,战斗的人民都赞扬它是胜利花。


      山茶被称为胜利花,还有另一传说: 明末代皇帝崇祯手下的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引进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充当先锋,杀死明桂王,清封他为平西王,守云南。 吴三桂在云南,横行霸道,在五华山建宫殿,造阿香园,传旨云南各地献奇花异草。陆凉县境内普济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浓香四溢,为天下珍品,陆凉县令见到旨谕,使到普济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树。村民不服,直到天黑。无人动手下锹。 这天夜里,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一位美丽姑娘走来,手里拿着一枝盛开的茶花,对老人说:“村民爱找,培育我,我的花只向乡亲们开放,吴三桂别想看到我一眼。你们留我留不住,执意抗命会使百姓吃苦。还是让那县令送我去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定能胜利归来。”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惊醒来,原来是一个梦。  


      第二天老人将梦情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是茶花仙子托梦,就照她的意见办吧! 县令亲自押送村民将茶树送到吴三桂的阿香园,谁知茶树刚放下,巳便听"哗"的一声,茶树叶子全部脱光。吴三桂大怒,责怪县令一路保护不周。谋臣进言:“一路日晒,常有此情况,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树长了一身叶,就是不开花。吴三桂向茶树抽了一鞭,留下一道伤痕。第二年春天,吴三桂带众姬妾,到阿香园赏花,见茶花只有几朵瘦小的花,吴三桂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举世名花!”举鞭又抽去,茶树干上留下第二道伤痕。第三个春天,吴三桂见园中一片凋零,什么花也不开,茶树上蹲着一只乌鸦,向他直叫。吴三桂怒火直冒,挥鞭又向茶树抽去,第二道伤痕上渗出鲜血。吴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来办罪。茶花仙子为搭救花匠,不顾自已伤痛,来到吴三桂梦中唱道: 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王,怨你昏愦。 我本民女,不求富贵, 只想回乡,度我穷岁。 吴三桂举起宝剑,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声,宝剑劈在九龙椅上,砍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茶花仙子冷笑一声,又唱道: 灵魂贱卑,声名很臭。 卖主求荣,狐群狗类! 枉筑宫苑,血染王位。 天怒人怨,必降祸祟。 吴三桂听罢,吓得一身冷汗,便找来一个圆梦的谋臣,询问吉凶。谋臣说:“古人有言,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茶树贱种,入宫为祸,出宫为福。不如贬回原籍,脱祸为福。”吴三桂认为有理,便把茶树送回陆凉。  

茶树回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大家摸着树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夜,村民们做了一个大家相同的梦:茶花仙子对大家说:“与敌人作斗争,要耐心、要韧桂,我虽伤痕累累,但我终于回来了,我是胜利者。”从此,在云南都称山茶花为胜利花,山茶花开,总是显示了人们战斗胜利的喜悦。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6: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陆良方言】的前世今生
  
    陆良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平坝,地处高原、群山环抱。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部分人臆想为一片“不毛之地,蛮夷居所”,尽管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是那么浓厚,然而,历史的机缘总会造成一些奇迹,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移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脚步,一批又一批地来到陆良。他们来到这里才发现,这是一块怎样的热土啊!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移民们再也不走了,他们在这里居住繁衍,一代又一代,到最后,他们的籍贯上都写着两个字——“陆良”! 4 W8 L9 l$ Q& K% h2 |6 ^, x
  战国后期,楚国大将庄蹻率领军队最先来到云南,在他修筑的苴兰城里,荆楚一带的兵士们住了下来,娶妻生子,陆良为当时的领地,自然余下部分楚人在此。 . _' f' b3 P. ^# u5 R. @
  汉朝将军郭昌来了,他身后是一批随员,他们来自秦、晋、豫、陇。他们住下来之后,汉武帝又从这些地方给他们派来了更多的老乡。

    诸葛亮丞相来了,他把蜀军里的许多益州、荆州、西凉人留下,在这里巩固蜀国的大后方。 # @9 q" [5 @0 d3 {' O1 G
  爨氏雄踞滇东,把这里变成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向这个中心迁徙。 , f) {5 o3 D( y  t# c& G
  元世祖忽必烈来了,他把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民们带到了云南,带到了陆良。 " S/ r1 i) W. H- }& D
  到了明代,云南府成了中华帝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边陲,从全国各地征集的数十万计的大军,源源不断进入云南。朝廷下令:江西、浙江、湖广、河南的兵士留守云南,同时,还调江南一带人民充实云南,屯田开荒,陆良是主要的屯田区之一。
    明朝覆灭时,朱由榔、李定国给云南带来了明朝最后一批官员和世家。接踵而至的吴三桂的大军里,北八省、南七省的子弟们策马扬鞭,踏上了云南的土地,留下一部分在陆良。
    清代,湖广三江一部分有眼光的商人,发现了边疆贸易的厚利,他们带着金钱和精明的头脑来到云南,陆良马街是当时云南最大的出省口岸,故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陆良开始了一本万利的行商生涯。
    抗战日紧,西南联大、中国军队、南洋机工、东南亚侨民等涌进了云南,一部分人相机也涌进了陆良。而抗日战争,使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友人特别是美国人来到云南,修建机场、开辟战场、保卫大后方,而驻扎下来。
    新中国成立,南下的解放大军来了;五六十年代,东南亚排华,国家为了安置华人,建起了国营华侨农场,海外华侨来了;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都来了!
    陆良,在历史上从来就是一个移民的城市,没有停息。淳朴善良的陆良人,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各地来的客人,最终合为一家。
    正因为陆良自古以来是北方汉族移民云南的主要地之一,其汉语方言多来自中原,属北方方言系统西南次方言的一支。这就是陆良人的历史,各种文化、各色人等,在这块热土上交织碰撞,孕育着一种最有活力、最为先进的文明。陆良这方水土:春融万物,包容天下!
    元代时,陆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发出的各种口音,以及陆良本地各民族语言各说各话,客观上形成了交流上的障碍,这可是件麻烦事。最后,大家统一采用汉语,用一种大家都能掌握的音调来讲话,这就是现代陆良方言的滥觞。 ' h8 v) A) A7 R
  但是,陆良毕竟不是元代才有的城市,因此,历史语言的遗迹还依稀可见:天下小雨,直到今天陆良人还叫“下濛凇雨”,中国第一本字典,汉朝的《说文解字》上清楚记载:濛:微雨貌;凇:小雨也。形容吵闹,陆良话里有个词:“伊里乌芦”,翻开元代杂剧《冻苏秦》,里面有一句:伊里乌芦,这般吵闹。这些词,在今天的中国其他地方已经消失,但在陆良人嘴边随时脱口而出,语言学家听了,不由得大赞陆良话古雅。
    古雅的原因和云南过去的封闭有关,但是,随着移民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方言,包括云南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被糅进了陆良话。例如:江淮一带,特别是南京话里的一些词,如“不耐烦”、“带欠”(意为连累)、“青天大白日”、“夺(音)雨”(意为淋雨),四川话里的“院坝”、“造孽”,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各地方言对陆良话的影响。就是陆良人常用的“给(音)什么什么了”的句型,也有江苏、安徽等地方言的影子。 “给”一般表示反问,作疑问词,如:你给好(你好吗?)你给是从上海来(你是不是从上海来的?)“给是……?给去(ke)哪点?”,句子中的“给”(有时也用“格”代替,音读作gē),是陆良人问话中常见句式。来源于安徽省合肥方言“克是……?”用法、词性完全一样。“膝盖”,北京话叫“胳棱瓣儿”,成都人叫“磕膝头儿”,长沙人叫“漆(不读xi)头骨”。明显陆良方言中“磕膝头”是从成都方言中移转过来的。眊(陆良方言读mìao,不读mǎo)一眼,【意思是看一眼,例:你到他家去眊一眼,看看他给在?】,是从山西、陕西方言转化而来。再如“上复”:是求饶、恳求的意思。【例:我上复你别闹了!】,来源于江淮方言。陆良方言中将瘸子叫跛(陆良方言读bāi,不读bǒ)跛,这种叫法江西一些地方现仍保存;陆良方言中将“少”或“小”叫“小的的”,这种叫法是从四川传入的;而“巴心巴肠”,意思是耗费了心计,同样来自于四川方言的“巴实”(实在是)。陆良话中没有常言的“您”。对长辈或者对尊敬的人常常道:“你啷家”,相当于“你老人家”。问候时,常常将其加入“给(音)什么什么了”的句型前,如:你啷家给好好的?(您好吗?)你啷家给请掉了?(您吃饭了吗?)陆良话中的“悠悠”实际上是普通话中“慢慢地”意思,不过要比“慢慢地”涵盖更广些,包含了小心的意思在里面:你啷家悠悠地走(您慢走),过马路时悠悠地(过马路慢慢走,看着点,注意安全)等等,这些都是从安徽省合肥方言转化过来的。+ D$ Z: q4 c8 x0 [/ t
陆良方言中还保留了一些秦汉以前的古词语,如:把物品潮湿,含水份量大叫做“活”;把畜、禽的血叫做“衁子”,《说文》解释说:“衁,血也,从血,亡声”;用火烤干锅中的物品称作“焙”;含:贬谪小孩多动不老实,今多用“含健”,东汉《说文解字》中有说明;神: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作“神头神脑”或“神头二五”,东汉《说文解字》有说明;相干: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你和我有那样相干?】,《汉书》中有说明。“锅”叫“鼎锅”,“走”叫“行”,“逃”或“跑”叫“走”或“趿”(音“sà”)等等。宋人话本及元杂剧中的一些词语,现代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在陆良方言中却保留不少,如:“辣燥”(能干,有才华);“潦浆泡”(身上起的水泡)等;包弹:(“弹”读作摊)指责、批评,来源于元代杂剧,见《董西厢》;血胡淋喇:指血迹斑斑,来源于元代杂剧,见《勘头巾》;鏖糟: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于元代杂剧……。因陆良因地处偏僻,与中原交往较少,语言发展较缓慢而保存下不少普通话中消失的词语。
    陆良方言的称谓中,有几个极特殊的称呼,系从少数民族中得来的。如:以父亲叫爹,父亲的哥哥叫大爹,父亲的弟弟叫“耶耶”。据考证,这个“耶”,即从一古老土著部落而来。陆良方言中称母亲为“嫫”,于是,凡沾“妈”处,均可以“嫫”代之:伯母称“大嫫”,姑母称“姑嫫”,姨母称“姨嫫”,舅母称“舅嫫”,等等。据考证,彝族大多数支系也称母亲为“嫫”,在彝语中,“嫫”指雌性。滇西一些地方的白族、拉祜族则称母亲为“阿嫫”,且由来已久,滇西白族是由滇东迁去的。- R4 U! b- n% p0 }( j9 Z
    抗日战争时期,万里之遥的美国飞虎队的到来,使得陆良话里又一次加入了新的成分。在南门外的四方街,有一家小烧饼店因为在陆良首次用奶油作为配料做烧饼,又因为当时买这种烧饼的都是穿着打扮很时尚的女同胞,这些女同胞在当时被称为“摩登”小姐,“摩登”就是英语的Modern——“现代”一词的音译。这种麦面烧饼也从此有了一个英语和陆良话合璧的名字——“摩登粑粑”!直到现在。陆良人把“走”叫“勾”,比如歉你烦时,不希望你在身边,就说“勾!勾!勾!”,意见让你去别处或走远点。这是从英语单词“go”(意思就是“去”)转化而来;把“传球”,叫“爬丝”,这是从英语“pass”转移过来的。$ i* p& N  B) d6 r, H: n# 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陆良进一步对外交流开放,在陆良街头,你可听到云南当地民族语言、全国各地方言、东南亚国家语言、欧美国家语言等此起彼伏。甚至一些还没有载入字典的外地语言也会在陆良话里很快出现,比如“今天哥们去撮一顿”这样的陆良腔。7 t8 [7 s5 j7 K2 `+ N
    另外还有一些新近创造的词,如:奸干,干也读作刚,形容厉害。例:他这个人太奸干了!也形容非法的。例:奸杆录像(色情录像)。来源于80年代初期陆良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的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干啊!”后因陆良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呛着:形容说话针锋相对,例:你给是要呛着我?来源于云南运输多为汽车,夜间两车交会时应降低前射灯光,有驾驶员缺乏道德,一直开足大灯,呛着对方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的兴起,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平时的对话中也使用起了网络语言。要是他们看了我这篇文章,冒出一句“这写的都是些啥咪东东”,我一点都不奇怪。哈哈!这还是我家的陆良话呀!
    陆良话里北方话的成分较多,当代中国的语言学家一致认为,陆良方言根本还是属于北方语系,这也是陆良人走南闯北时操一口陆良腔也能通行无阻的原因。就像陆良城不断吸纳外来的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陆良话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词汇。

本文作者:方聪文,出自他的blog(http://ynllschfcw.blog.163.com),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6: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良人的文化心态和重新定位(2010-03-09 16:06:53)转载标签: 文化心态农业文化汉人汉族西爨白陆良文化  


    陆良作为爨氏的故里,爨文化的发祥,文化积淀极其深厚。许多存留至今的文物古迹,仍让这座古城熠熠生辉,传递出昔日的风采。陆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陆良人素有灵秀之气,勤劳俭朴,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历届县委、政府励精图治,力图改变陆良的落后状态,但至今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陆良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格局。这势必引起人们深层的思考:长期以来,阻碍陆良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滋生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业文化及其在人们的心理中形成的文化心态,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内在而深刻的制约因素。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已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特别是象陆良这样一个历史上的移民县,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曾读到过《审视解放思想》一文,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促成思想的大解放,纵观历史和现实,凡是移民多的地方,思想就比较解放,凡是移民高峰期,同时也是思想解放的高潮期,反之亦然。美国人思想解放,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度,深圳当初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也是移民促成的”。也曾读到杂文《移民开拓的名城呼唤开拓》,其中提到:“说实在话,我们现在少了一些先祖创业的虎气,却平增了几分猴气,人们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过着安安逸逸的日子,却想不出多少重振雄风的法子。陈旧的观念束缚了我们,使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手足无措,在阻碍地方发展的旧观念中,最严重的是封闭、保守,缺乏闯劲”。笔者对陆良文化研究不深,斗胆抛出此文,目的是引来大家关注、思考之玉。

一、陆良人的文化渊源——持续不断的移民潮是陆良人文化的源泉

在秦汉前,云南基本上全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79年,楚王遣将军庄蹻率兵攻城略地到达今滇中地区,和当地的各族部落联合建立滇国,今陆良县旧城为其部落鲁昌。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开西南夷,遣将军郭昌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在今滇池地区),开始在云南建立政权。陆良便是汉王朝在云南设置最早县之一的同劳县所在地,其时从中原移民到此的爨氏,便来到云南第一大坝子的陆良。凭借陆良优越的自然环境,到东晋时遂成为独霸南中的霸主。创造了云南史上的独具特色和空前繁荣的文化——爨文化。当时汉族少,很快融入到少数民族中去了,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爨族、爨人。爨分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西爨白蛮其实就是中原汉人文化和原土著结合文化的产物。

二,陆良历史上的几次文化转型

(一)陆良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文化转型,大致从东汉开始,完成于三国两晋,结束于唐朝南诏大理国时期,就是爨文化逐步在云南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农耕文化的提升和资源的合理运用,这次重大的文化转型,以大小二爨碑为标志。在此之前,云南、陆良是少数民族文化覆盖全境。

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转型,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大量汉族的移入。汉人移入云南,移入陆良,汉族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汉儒文化,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一些先进的理念,爨氏 “迁运庸蜀,流薄南入。”即先从中原迁徙到四川及湖北鄂西上庸一带,最后展转漂泊进入云南定居。爨氏多次漂泊,吸收许多中原地方的先进文化,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汉文化,使云南的文化包括陆良的文化得到大的提升。二是移入的汉人虽然在文化上处于强势地位,但在人数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通融,最后变服从俗,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群体——爨人。三是能够与周边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吸收各自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二者园融、互补的局面,从而又带动了周边少数民族社会的提升。

(二)陆良第二次重大文化转型,大致从元代开始,完成于明清,就是汉儒文化逐步在云南居于主导地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农耕文化的提升和资源的合理运用,这次重大的文化转型,以陆良卫城和各种汉族庙宇为标志。

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转型,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使汉族移民首次超过当地土著民族,从而使汉儒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二是汉人移入云南,移入陆良,这是人流。现在不是强调人流、物流、信息流吗﹖汉族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汉儒文化,而且还带来了更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一些先进的理念。三是这次汉人的迁入,不光来自一地,估计有从江西来的,湖南来的,江浙来的,都汇聚到了一处,这就有力地整合了各地的文化,使云南、陆良的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四是迁移进来的汉文化与周围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甚少,形成大汉族文化。五是由上述几点的作用导致陆良成了文献名邦,形成了陆良从元代开始几百年来汉儒文化的繁荣昌盛期。这也是陆良宛如“浮悬于少数民族文化汪洋大海中的一个文化孤岛”的谜,这个孤岛为什么历久不衰,这要靠陆良当地的学者来破解。

(三)陆良第三次文化的转型期是20世纪初到1949年以前,就是西方工业文明传入陆良和周边地区。

三、陆良人的文化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适应

就全球范围看,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当今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全球文化仍有区域化、民族化差异这一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特别是一些大的经济体,像美国、德国、英国、中国、日本,只要他们打个喷嚏,全球马上就会感冒。但是,全球的文化又是区域化的文化、民族化的文化,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调适自己的文化去适应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包括加入WTO,如何学会那套游戏规则,改变我们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第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自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以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就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文化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最活跃的内在因素,它可以制约、阻碍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就是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可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过去常常认为,文化即“吹拉弹唱、请客吃饭、打球照像”,错了,为什么十六大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关于先进文化的论述写入党章,因为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能孤立地就经济研究经济、就文化研究文化。比如深圳,从政策这个层面来讲,作为特区,其发展是因为中央给了它好的政策。但如果从学术、文化的层面去分析,深圳能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其核心力量在于文化。全国各地“孔雀东南飞”,让它把科技文化、信息文化等整合、提升为推动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深圳文化。又比如“稻作文化”——种水稻,种水田,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它又是一种文化。

云南至今仍存在两个互为矛盾的现象,陆良也如此。第一:云南、陆良具有悠久的对外交通历史,通过云南的南方 “丝绸之路”比通过新疆的北方“丝绸之路”早了一两百年,解放前陆良的马帮跑重庆,跑广西、跑个旧、跑昆明,有的甚至跑到了老挝、泰国、越南,马帮穿梭在大山里边,有许多条对外交通孔道。但却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云南竟然成了一个“袋底”、“死角”。当然这有主客观的原因,国外的原因,国内的原因。现在这种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有所打破。但还有另一种更可怕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封闭型的心理定势、思维定势,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封闭,拒绝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拒绝一切新信息。一旦养成了这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比什么都可怕。在高校中,有的学生非常好学,教师不经意的说了一句有启迪性的话,他们就会听在耳朵里,并悟出新的东西;但是有些学生你怎么给他讲都不行。其实,凡是思维敏捷,心理结构是开放型的学生,就可以不断吸纳外来的新知识、新信息,然后加以重新整合提升,使他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会思考问题;反之,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求所知,只信他自己的那个理。当今的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科学技术发展之迅猛,知识产生与传递速度之快,难以让人预料,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不及时准确地了解时刻变化中的外部世界,就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第二: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资源非常丰富,有各种“王国”的美称,但是至今云南仍然是一个“富饶”的贫困省。陆良亦如此。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矛盾。虽然去年陆良产值超过两个亿,但是跟发达地区相比,距离仍然很大。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是文化心态。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的愿景不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族兴旺吗?如果这一目标一旦得以实现,则万事大吉,别无它求了。要给陆良的文化定位很难,如果从经济文化的角度来讲,陆良至今基本上还是一种农业文化,因为我们云南至今尚未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正在加速这个转变。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以及由此所产生并为其支撑的观念一代一代地传袭下来,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只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束缚着我们手脚的正是这些已陈旧了的观念。人因事显,事因人生,事在人为。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这里说的人,是指那些善于动脑筋的人,善于思考问题的人,善于捕捉信息的人,善于整合各种有利因素的人。传统农业文化中有些与现代文化相左的、负面的东西,我们必须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现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陆良的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如何使我们陆良人的文化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如果不完成这个转型,要真正走上高速的致富路怕就难了。21世纪是观念领先的世纪,是知识或技术致富的世纪,是智慧取胜的世纪。完成这个转型的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那就是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更新、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完善。

发表于 2011-9-10 1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爨这个字怎么读,,五笔怎么打。谢谢

点评

爨wfmo  发表于 2011-9-15 22:42
发表于 2011-9-10 17: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cu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1-22 03:06 , Processed in 0.0547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