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本质就是个·群内心的表达! 2011-01-10 19:12:3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读王暄喆小说《车祸》 读《爨乡文艺》2010·4期小说《车祸》,做为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与现今文学及评论界流行的“赞美成功”拱格现象形成极大反差,将一根鱼骨紧紧卡在人的喉咙,叫你久久地不得安逸,把个名·利的权场烘托得一文不值,并把这种名利“马太效应”下对真正生命的漠视刻画得入木三分、罪不可赦而让人久久地不能平静!
确实,作者本身并没有使用什么高调、前卫的艺术手法或模式,而是使用了我们中国常见的话本故事描述手法,把悬念、跌凼的蒙太奇小说和欧洲现实主义(既“现场主体形式”文体)手段全部舍弃不用,而仅仅用了一个修辞对比与反差的结构和心理效果,就把两个刚进入人生极须社会关爱的大学生章涵与张寒的命运活脱脱地端到了人们的面前,在形成悲剧前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爸爸”并由无声的背景传出一句“撞死人啦……”而冷冰冰地告终了。
而就是这样的“告终”,使前面热烈报导的另一社会 “车祸”产生极大的反差,落差成了“须救助的人在救助别人后,谁又来救助他?!”的呐喊命题,让人去久久地回味并思考。同时把“穷人救助穷人” 后,必然走向灭亡的无情现实社会“赞美存在”批判得无地自容,更把总编辑等一群老于事故、趋炎附势,却在利用一切社会事件“借灯生光”的丑恶、冰冷形象刻画得雍容华贵,让人十分无奈。完成了《红楼梦》里“假做真来真还假”的心酸,让我们日常所崇奉致高的“文学”在这里竟显得有些苍白,要告诫些我们什么?
其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文学的生命,就在于要我们思考:作者,你是否用你的真情、真义来面对社会,来舔噬“人”这一社会个体在群体中的真实状态及心情,并用真心来述说他们的需求并向社会诉求,才可成其文学的本质和意义。否则,我们忘了这点,一味的学着总编辑那样老于事故、趋炎附势并借势生光,而对身边最该关心、使用的人却麻木不仁的作风和学风,是只会对文学或文化的社会发展起反作用的!
在此,我们应为《车祸》作者能用这么平凡的文字表述了哪么强烈的文学呼唤表示敬意,期望他文如其人为陆良的文坛上增加一颗小小的新星。
同时为我们《爨乡文艺》能推出这样的力作而欣喜:陆良文学从此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