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92—2000 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发展。原因是加强了学校教研的作用,学校普遍在进行教学研究。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研讨课活动逐渐增多,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成为常态的工作。一线教师开始重视研究,虽然这种研究仍然局限于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 先是在现实中打破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然后在实践的领域教学由“灌输式”走向“启发式”。但是,由于对“启发式”的错误理解,以为“启发式”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也就出现了一课时教师提问上百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的现象。“满堂灌”演化为“满堂问”,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被动的回答。问题的设计成为这个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教师更追求教学环节的衔接紧密和教学流程的顺畅,当然,学生回答的精彩也是课堂的亮点。这个时期的公开课教学或者优质课评比有明显的造假痕迹,因为教师可以事先设计问题,学生可以事先准备答案,即便在省级优质课上仍有这样的现象。教师把教案当做教学的“金科玉律”,教案一旦形成,无论课堂上发生什么变化,都要把教案完整地演绎出来。总的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学生是在配合老师在“演课”而不是上课。对优秀语文教师的要求就强调教师个人素质,所以老师“长得像演员,声音像播音员……”也就不足为怪了。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教学成为这个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典型特征。这个阶段语文教学的真实状况是,老师上课不断地讲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微言大义”。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本身讲深讲透,学生的任务就是背诵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有关的语文训练就是背诵课文,默写课文,听写或者默写生词。 这个时期比较流行的是“愉快教育”“目标教学”等教学观念,语文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是很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学语文教师》发表了一组关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文章,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语文教育界开始重视语文学科本身,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个短暂的时期,学生的语文水平应该是提高了的,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意识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不只是学习课文内容,背诵中心思想了。然而随着1997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种“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尝试就不能施行了。 这次教育大讨论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但引发了语文学科的讨论,还促使人们对整个中国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直接推动了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出台。 5.2000年后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也是此次课程标准带来的最大的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革。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了尊重。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课堂上老师不敢否定学生意见,而学生的发言“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由老师讲转变为由学生讲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少专家提出意见。于是,又有了语文课要回归,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呼声。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怎样的课才有语文味,大家就此并没有达成共识。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以“单篇”为教学对象的教学形式占据很大的比例。从目前的“情境教育”、“诗意语文”、“主题教学”等教学主张来看。虽然,在教学中也会引入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材料,也会整合部分内容,但是整合都不是以教科书单元的内容为基点。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教学主张的主要观点,看看他们对语文教材结构和单元的认识情况。 情境教育是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呢。我们来看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对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中的一段话。 3.重新建构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与策略。 基于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李吉林老师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应引导儿童去感受客观世界的美,去体验、认识生活的真实,从而使情境教学开创了语文教学进程及策略的新思路。这一突破集中表现在三个基本命题的形成,一是“回到生活”,二是“创设情境”,三是“活动体验”。 “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真实的生活,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符号学习与鲜活的生活经验链接,从而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李吉林认为,封闭的语文课堂切断了鲜活的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头的思维,没有生命的气息,必然是僵死的”。真正的生活正是语文学习的生命源泉。 关于“创设情境”。 当人们只是将创设情境作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具体教学方法时,李吉林则是将创设情境定位于“情境陶冶”,关注的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是引导儿童从图画的色彩线条、音乐的旋律节奏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教材描写的形象之美。 关于“活动体验”。 李吉林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活动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体现学科特色的活动形态,这就是:以情境创设为主线的六大途径——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生活展现。独特的活动形态,使单调的、枯燥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一种审美活动,引导儿童在充分的参与活动中,成为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充分的参与活动中,体会语言的神韵及字里行间的情感,自主地实现生活经验的积累。 正是“生活”、“情境”、“活动”,恢复了语言学习的本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和创作,避免了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机械释义、分析、讲授和训练,使学生从字、词、句的认知到整体语文素养的达成,从而实现语言美与生活美的统一。 4.确立了情境教育的现代教学基本命题 对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思想与行为的突破与超越,主要表现在反思批判基础上新的教育命题的确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理论,确立的基本命题是: (1)情境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从根本上改进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2)遵循“真、美、情、思”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究性、美感性、体验性和反思性。 (3)情境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重在理解和掌握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面向生活实际,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文化性。 (4)通过情境创设,实施以“关注生活”、“情境体验”、“活动构建”为内涵的发展性教学策略。 通过这段话我们能够发现,现在已经走向世界的“情境教育”通过情境创设,实施以“关注生活”、“情境体验”、“活动构建”为内涵的发展性教学策略。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强调“加强学科知识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