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22|回复: 25

陆良为什么叫“陆良”(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8 16: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南第一大坝子一一陆良坝子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为该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从地名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它的曲折发展之路。


陆良历史上曾名同劳、同乐。
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相当一段时期陆良大坝子的景象却是荒凉悲怆。每逢雨水降落,洪水泛滥成灾,陆良坝子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


故而元代时,另外有一个名称叫“六凉”。当时在州城北(现在的城南)的大觉寺内修建了一座通高18,七级六面形密檐式砖石结构的实心塔(大觉寺内千佛塔),用以镇鳌鱼以避水患,且在七级六面的小方形佛龛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佛像1622尊,希望借宝塔的法力,保佑大坝子风调雨顺。同时,还在塔顶安置了两只铜制的“金鸡”用以监视鳌鱼,如其欲动,金鸡即啄其眼,不让鳌鱼翻身动弹以避免洪水成灾。然而,大坝子照样洪灾连年,一马平川的大坝子,满目所见,一片荒凉,元代的人们哀叹而又无奈之下,便取了个地名叫“六凉”。古人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时的大坝子,眼见之处皆荒凉, “六凉”之名即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和清代亦沿用此名。只是因为明代实行卫所制而称为“六凉卫”(19887月,笔者在陆良县城西北角发掘出土明代正统十年(1445)间昭勇将军指挥使刘震母亲的墓志铭,其中书刻的地名是“六凉卫”,此墓志铭现存陆良县文物管理所)




  后来,人们觉得“六凉”二字作县(1913年改州为县)名不雅,太悲观消极,反映不出人们修建干佛塔时的美好心愿和进取精神,遂于民国元年(1912)将“六凉”二字改为其音同字和义都不同的“陆良(据民国年间修的《陆良县志》载)二字作县名至今,其意是取其谐音“陆良”二字的好字义以讨个吉利,图个吉祥如意,让人们为这个陆地上一切都良好的理想而奋斗,以寄托和实现美好的愿望,让这大坝子的土地上眼见之处一切都良好美满。还提出了根除陆良坝子水患的对策:“陆良之要,莫大于治水,而治水之要,又莫大于修坝开沟(民国《陆良县志》)。愿望虽好,良策虽有,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未能对南盘江进行过具体而有效的治理,“陆良”依旧是“六凉”。


  19591130,陆良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根治南盘江,修筑响水坝水库,围堰蓄水汇集十八泉,疏浚被泥沙淤塞的河道,并开凿新河,让南盘江水畅通无阻地流过陆良坝子。1963年竣工,历时3年,终于制服了为害千年的水患。昔日被称为“滇左巨津”的汪洋泽国和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描述的“陆良陆良,平坝无水最荒凉,忽然一夜盘江水,旱地成河田成江”的情景,变成旱涝保收的万亩良田,成为鱼米之乡。被誉为“滇东明珠,高原粮仓”。元代时人们修建千佛塔的初衷和美好愿望及民国元年时改县名为“陆良”的心愿在新中国得以实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米线 +3 收起 理由
浅浅 + 3 奖励下哦~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9: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对一个地方有感情,是因为对那里的人有了牵挂
发表于 2008-10-19 2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滇东明珠,高原粮仓~~~
发表于 2008-10-31 15: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長見識啦!
发表于 2008-11-22 16: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陆良你太了解啦
发表于 2008-11-22 17: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自邵毅民

云南陆良建县,始于东汉,初名同乐县,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南诏、大理、元等朝代或时期,建制、名称均有所变化。至明朝为陆凉卫,清康熙年间裁卫归州,名陆凉州,到民国始改称陆良县。整个明代州、卫并存,州理民政,卫管军事。但在实际上,设卫的州只负责管理土著居民(即后来所称的少数民族),卫作为一级军事机构,除负责军事事宜外,还兼理屯民(即后来的汉族居民)政事。现结合明朝的基本军事(卫、所)制度,对陆凉卫的基本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一、明朝的基本军事(卫所)制度简介
    明代的军事指挥系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建立了明朝。明代军制,统军机构中央有兵部,又有五军都督府(即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兵部掌管军事行政,五军都督府掌管军事指挥,而军事训练则由分设各地的都指挥使司管理。都指挥使司领兵,平时训练,战时征调。朝廷规定:“有事征伐,则诏总兵官配将军印领之;即旋,则上所配将军印于朝,军各回本卫,大将军身还第,权皆出于朝廷,不敢专擅。”大意是说:发生战事时,朝廷就下诏任命一名总兵官,并由该总兵官佩带大将军印信率领卫所军队出征打仗(如云南总兵挂印则称征南将军、两广总兵挂印则称征蛮将军等);等到打完仗回来后,总兵官把大将军印信交还给朝廷,军队各自回到原来的卫所驻地,大将军本人则回到自己的府第。军队调动权是属于朝廷的,将领不能擅权。这样,就使得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地方训练军队,而大权属于中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雄有着重大意义。
    明代军事机构在省级政权机构中的地位
    明朝的省级政权机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元代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总揽一省行政;又设置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按察使,以掌握一省刑名、监察;设置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长官为都指挥使,统领一省军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凡属重大事项三司必须会商,相互制约,再加上朝廷不定期派出的巡抚的协调统一(明代中晚期巡抚逐渐形成定制,最终成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明代中前期,都指挥使司在省级政权机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都指挥使被称为“封疆大吏”,深得朝廷倚重,有的时候地位甚至在布政使之上。正德(公元1506-1521年间)以后,军职冒滥,社会地位就不断下降了。
    卫所制度是明朝军制的重要内容
    明朝军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卫所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大抵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一种单独驻扎一个地方,直接归都指挥使司管辖指挥的千户所,叫做守御千户所;还有一种称为“御”(设置数量不多)的军事机构,管2到3个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时,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63个。
    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官员称谓及其品级: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其下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卫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其下属有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等。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其下属为吏目;百户所有百户(正六品)、总旗、小旗。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的。
    卫所制度的特点
    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从云南来说,明代云南都司所统领的卫所数量,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最多时有20卫、3御、18(守御)所,共有133个千户所,卫军约148960人。这些卫所遍布全省各地,指挥和镇抚大都驻在城里。如云南府为都司城,曲靖、临安、楚雄、蒙化为卫城,陆凉、平夷、越州也是卫城,宜良、安宁、易门、杨林、武定、马隆、木密、凤梧为千户所城,通海为御城。其余瀓江、广西(今泸西)等府、州、县的城里亦有卫所兵分驻,负责城防,所谓的“以武卫文”。近城的坝区分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屯戍垦殖,散为村落。交通沿线也有军户屯田,在驿站冲要之地,设堡军屯田。而哨戍大都在山区,拨军驻守。
    军人均需成家立户并带家属随军。明代制度,所有军士都必须成家立户,军士要有妻室同行,驻扎于指定的卫所,“卫军无妻辄罢革”。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凡云南卫军的女儿“有为官家侍女的悉取回送往戍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七月,送在京的大理、六凉卫军妻子往戍所”。所有卫军,每一军成一户,家属大都由原籍迁来且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因此,军伍也称为千户、百户。
    军户世代为军。既入军籍,不准改变,也不得逃亡。军籍归都司、隶兵部,民籍归布政司、隶户部,匠籍隶工部。户籍不同,身份也有区别。府官管民户,卫官管军户,各有隶属,所以有军家、民家的称谓。大抵每一军户出一名为正军,其余子弟称为军余,或余丁、邦丁,即预备军;如一军户弟兄分居,以一户出正军,余为贴户,也是预备军,如有缺户补为正军。所以军户的子孙都有服军役的义务。逃亡者勾回,勾军之法最严。若私逃,就要按收军册到原籍勾回。勾捕不到正身,则亲戚都要受累。因此,各卫指挥使司都设有分管军籍的“清军指挥”,负责清理军籍、勾军等事务。
    军屯制度。各卫所军士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家,深知百姓负担维艰,有减轻农民负担的初衷;同时,也为解决新征服地区军队的粮饷接济问题,实行了军屯。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洪武十九年九月庚申,西平侯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极多,宜置屯,令军士开耕以备储俬。上谕户部臣曰:屯田之政,可以抒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宜如所言。”大意是说: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九月,西平侯沐英上奏章建议由军队屯田耕种储备来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朱元璋也认为军队屯田可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充足军粮,是有利于边防的大好事,同意沐英的建议,实行军队屯垦。军队屯田的办法,大致是平时各卫所以百分之七十的人员从事屯垦,百分之三十的人员进行军事训练。一卫设几个指挥,一千户所设几个千户,一百户伍设几个百户和试百户,其中有一人或数人专管屯田。屯田军官和军士都分得固定的土地,属于军官的称为职田,属于军士的称为屯田。据有关志书所载,驻云南卫所军队屯田数,大约人均20亩。屯田军户所得粮食,除满足本户自食及留出籽种粮以外,剩余部分则上缴供训练、参战人员食用并作为官俸、军实、屯牛及其它公共事业之用,基本做到自给有余。军屯的好处,在于军队自己就能够做到自给且有余,减轻了国家和民众的负担。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带来了对军队来说不利的一面,即军户慢慢变为屯户,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加上后来允许屯户以米折谷向上缴纳这一办法的实施,缴纳物品实已等于田赋,成为官府岁收。屯田逐渐变为私田,屯粮变为赋税,军户也就成为屯户了。
    明初云南都司所统领的卫所名称
    据有关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云南都司所统领的15个卫、1个守御千户所的名称与规模是:云南左卫(六千户所)、云南右卫(六千户所)、云南前卫(五千户所)、大理卫(十千户所)、楚雄卫(五千户所)、临安卫(五千户所)、景东卫(五千户所)、曲靖卫(六千户所)、金齿卫、洱海卫(六千户所)、蒙化卫(八千户所)、马隆卫(后改云南右护卫,革)、平夷卫(二千户所)、越州卫(二千户所)、六凉卫(五千户所),鹤庆千户所(后革)。后来驻防在曲靖府、寻甸府境内的卫所有:曲靖卫、越州卫、平夷卫、六凉卫、马隆所、定雄所、木密所等18个千户所。
发表于 2008-11-22 17: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陆凉卫概况
陆凉卫的建立与隶属
    陆凉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二月。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越州土司阿资(土官龙海之子)起兵反叛,朝廷命西平侯沐英会同征南将军傅友德进行讨伐。沐英等因陆凉为西南要地,奏请朝廷设卫屯守。之后命令洱海卫指挥佥事滕聚,在古鲁昌修筑城池,设置了陆凉卫指挥使司。陆凉卫指挥使司隶属于云南都司,分属于临元守巡曲靖兵备三道管理,是防守曲靖、瀓江、广西(今泸西)三府的卫所的一部分,下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陆凉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是江南(今安徽)全椒人方用。各千户所军士,从当初陆凉卫历任指挥官的籍贯看,大多来自今安徽的合肥、全椒、灵壁、宿迁、卢州,江苏的泰兴、江都、海州,河南的项城、信阳等地,也就是今安徽、江苏、河南、山东一代地方。因出征云南前军队驻地在南京,所以陆良老百姓至今都一直认为祖先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陆凉卫的机构编制与职能
    据《乾隆陆凉州志》记载,陆凉卫任事官员的职能、编制是:驻镇府通判一员、掌印指挥一员、管操指挥一员、管屯指挥一员、儒学教授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镇抚司镇抚一员;每所掌印千户一员、左右中前后五千户,管操千户一员、所镇抚一员;管军屯印每所百户六员、广积仓大使一员。其职能大致为:
    驻镇府通判:是指陆凉卫驻防地所在的府(即曲靖府),要指派一位分管军事的府通判(府通判是知府的辅佐官,官阶比知府的副手府同知低一级,协助知府分管缉捕、粮饷、水利、江防、海防、抚边等事务),长驻卫城,负责协调卫所军队与地方的相关事项,称为“监司驻镇”。为了方便协调,一度时期也由当地知州(即陆凉州知州)代理其事。
    儒学教授:各卫都办有学校,也称为“卫学”,教授是负责管理卫学的教官。当时,府的教官为教授,州的教官为学正,县的教官为教谕,他们的副职都叫作训导。管理卫学的教官称为教授,可见“卫”至少与“府”级别相当。
    经历司经历、知事:卫内办理文牍、出纳等的机构为经历司,其主管官员为经历,负责人员为知事。
    镇抚司镇抚:卫内掌管司法、刑狱、监察的机构为镇抚司,其长官为镇抚。同样,所镇抚就是千户所负责管理镇抚事项的人员。
    仓大使:管理卫所仓库的负责人。
    陆凉卫所驻部队人数
    据民国《陆良县志稿》载,陆凉卫初设时共有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整个卫共5600名军人。卫所军官、士兵都随带家属,则一人即为一户,这5600户以户均4口人计算,连同家属则全卫应有人数为22400人左右。明朝“嘉靖间将后所调去,只有四所”,则陆凉卫嘉靖年间(公元1522-1530年)以后就只剩下四个千户所驻扎了。这些官兵经过十多代的繁衍,特别是经过军屯逐渐演变为民屯以后,不仅人口数有了增加,军户也渐渐变为民户,成为了陆良汉族先民。据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统计,当时陆凉州有人口11594户、47204人。其中土著人民(后来的少数民族)1631户、8174人;土著屯民(后来的汉族)9963户、39030人。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则不再分土著人民或土著屯民,全县人口共有30626户、146519人,人口数有了极大增长。
    陆凉卫军事官员的分工、职衔与升降、世袭情况
    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均通称“指挥”。其中统领卫事的,称为“掌印”;管理练兵、屯田卫事的,称为“佥书”;分管巡捕、出哨、戍守、军器等事务的,称为“见(现)任管事”;不承担实际管理事务的指挥,称为“带俸差操”。在确定“掌印”、“佥书”人选时,不论是指挥使、指挥同知还是指挥佥事,都有资格担任。因为这些“指挥”都是世袭的,各人能力不一。所以,要通过上级考察,选择其中有才能者分任各事。其余掌印千户、管操千户、管军屯印百户等的分工,也与指挥的分工相类似。
    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卫镇抚、所镇抚等,是卫所军事官员的职务,品级从正三品到正六品不等(见前面介绍)。除了职务以外,明代武官还有各自的军衔(史书上称为武勋散阶),其晋升品级大致是(仅以《乾隆陆凉州志》涉及到的陆凉卫官员品级为例):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比如,都指挥使方瑾的官(军)衔是骠骑将军,都指挥佥事邵鉴的官(军)衔是镇国将军,指挥同知邵元龄的官(军)衔是怀远将军等等。
    卫所官员都是世袭的,叫做“世官”。上一代在职身故的,则由长子袭职;上一代年老(年满六十)或有病不再任职的,由其长子替职。袭职或替职,都是经考查合格后承担上一辈原任职务。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袭、替原任职务最多三代,三代中都没有再立大功升职的,三代以后就只能降级袭、替(称为减袭或简袭),直至无职可以袭、替。在任时立下大功的则升职,升到都指挥佥事以上的,其子孙袭职时也只能袭、替指挥使职务。卫所官员立功的,也有物质奖励。据《陆良邵氏家谱》记载,陆良邵氏家族的四世祖邵鉴先是袭职正千户,后经过两次大的战事,“论功三级(次)”,才“照例升授本卫指挥佥事、明威将军,蒙赏绩绢拾匹、宝钞八十贯”,又经过三次大的战事,方才因“屡功升本卫指挥使”,直到后来“调征缅寇,战没于阵。后赠进阶镇国将军,从祀五华之悯忠祠”。又从乾隆《陆凉州志》的记载,可以看出陆良邵氏家族十一世祖邵元龄开始袭职时,也只是“简袭(指)挥同(知)”,后来才(因功)成为“都指挥(佥事)”的。
    陆凉卫官兵经历过的较大战事
    陆凉卫自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建立至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撤,前后共存在了279年。在这279年里,明王朝在云贵地区及边境一带的重大战事,尤其是明代前期、中期的重大战事,陆凉卫官兵基本都经历过。这些战事主要包括(明军进入云南初期,陆凉卫未建立前的战事除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征交趾(今越南)战事;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三征麓川之战;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50-1521年)平定改土归流初期的土司叛乱;嘉靖(公元1522-1530年)初期对寻甸、武定反对改土归流势力的征服;明末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对阿迷(今开远)土司沙定洲叛军的反抗。
    据《陆凉州志》、《陆良县志稿》等史料记载,陆凉卫官兵参与过的较大战役有: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陆凉卫官兵调征交趾;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调征麓川、景东,克潞江,破刀招罕两寨,直抵南牙山;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征麓川,攻破刀招罕、杉木黾寨;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复征麓川,直抵迤西孟养等处;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调征贵州威青;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调征贵州草塘等处;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调征贵州东苗等寨;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征平坝;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征贵州荞甸等寨;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征贵州撒甸等寨;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调征竹山,克细山等寨;征贵州普安,克东那等寨;征广西(府,今泸西)师宗豆温乡,征临安、安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征贵州、平夷等处山寨;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调征广西(府)师宗,攻定法沙箐、五罗山、木乖龙诸寨;正德三年,复征克豆温乡;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调征寻甸、武定、杨林各处,克麻喇头甸大寨,破鲁那山等寨; 嘉靖七年调征寻甸、武定,又征撒马厄山,又攻破角摆山、阿亀山等处;嘉靖八年调征寻甸、安凤二叛,出哨攻克石灰窑等寨;嘉靖九年征临安、阿迷,领军直抵王弄山,攻克阿马等寨;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沙定州乱,赵应元攻陆凉,陆凉卫仅有民兵守城,不敌而城陷。
    曾在陆凉卫任职的官员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陆凉卫各级官员的实际数量为:指挥14员、卫镇抚司4员、正千户5员、副千户20员、署副千户1员、所镇抚1员、实授百户30员、遇例实授百户2员、试百户46员、冠带总旗5员。
    《乾隆陆凉州志•勲秩》列举了明末(当为天启、崇祯年间最后一届)实际任职的14位指挥姓名:
    指挥使3员  窦崇正、徐得先、刘  昂;
    指挥同知4员  邵元龄、牛毓麟、朱朝显、朱怀德;
    指挥佥事7员  郭九畴、俞嘉言、王国正、孙一新、彭遐祚、钱绍升、伏国兴;
    纳级指挥(领取俸禄但不任事)2员  方可爱、孟  捷。
    《乾隆陆凉州志•监司》有记载的驻镇府通判(含代理其事的陆凉州知州),自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至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卫归州止,共有王国臣、邵以默、施大德等42人,其中以知州代事的有申廷对、刘文栻等17人,再加裁驻镇后复设卫守备的郭名弼等3人,共45人;《乾隆陆凉州志•教授年表》记载的卫学教授有钟  峦、朱绍龄等35人;《乾隆陆凉州志•经历年表》记载的经历司经历有张  文、张守己等18人。
    陆凉卫卫所驻地及其演变
    陆凉卫卫署驻地(卫城),即今陆良县城,城池为砖石结构(当时砖窑所在地,即今中枢镇窑上社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1公里,周长约4.7公里;城墙高约8.87米,厚(上宽)约8.43米。永乐五年始建,历时二十余年始建成,道署、卫学等官署也设于此。当时的州城,即今板桥镇旧州村,土城,为土知州及改土归流后的流官知州驻地。康熙八年裁卫归州后,州城即迁至卫城。陆凉卫各千户所、百户所以及戍守哨、堡等官兵驻地,后来逐渐演变为村落。这些村落名称,见于民国《陆良县志稿》的有以下一些(其中部分村落现已划归曲靖市的麒麟区以及昆明市的宜良、石林等县):
    二堡、三堡、中所堡、大堡子、旧州、刘官堡、周旗营、马军营、后所堡、小堡子、左李堡、小河堡、代家营、郭地堡、白鹤堡、计官堡、车官堡、右所湾、芦溪堡、河西堡、桃园堡、河东堡、汤家堡、伏家营、韩旗营、孔家营、阿达营、杨官营、蔡家营、西营、寺耳堡、四堡、朱家堡、曹旗堡、黄官营、太官庄、东山堡、高山堡、尹旗堡、汤官箐、左所、仕官村、赵官坝、贞元堡、杜旗堡、吴胜堡、前所村、黑苗堡、棠梨哨、松林哨、兴隆哨、望城哨、太平哨、新哨、阿油堡、石门哨、天生关、周官庄、方官屯、桃花堡、孙官庄、常旗堡、小百户、王官营、和里堡、邑市屯、谢官庄、小屯、宗所村、陆凉营、前所、后所、芳华堡、大易堡、中军堡、小前所、大前所、郭官堡、双官堡、小哨、中安堡、黄泥堡、阳伏营、白旗营、朱旗田、中舟屯。(这些地名都是沿袭了古代的称谓
综上所述,卫所军屯制度作为明代的基本军事制度,实施后稳定了边疆,巩固了边防,逐步摧毁了落后的土官政权,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经济上、政权形式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护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陆凉卫在其所存在的279年中,卫所官兵战时不怕流血牺牲,为国家开疆拓土、平息叛乱作出了贡献;平时努力耕耘,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开垦了陆凉坝子,为陆良地方的繁荣发展付出了辛劳,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充分肯定的。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其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不属本文欲涉及范围,此处不再赘述。

                                   二〇〇六年八月

参考书目:

《二十五史•明史》(合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12月第一版;
《乾隆陆凉州志》(四卷本),民国二年正月陆凉州呈报复印本;
民国《陆良县志稿》(八卷本),文汇石印局1915年代印本;
《云南地方史讲义》,方国瑜主编,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12月内部发行本;
《陆良邵氏家谱》,民国年间手抄本
发表于 2008-11-22 17: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可能在明代的时候是从安徽一带来云南的,呵呵
发表于 2008-11-22 17: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是姓邵的,哈哈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1-28 13: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1-22 18:14 , Processed in 0.05260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