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82|回复: 32

【溢意教育理想之学校 社会教育】让爱无限传递(原创兼收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4 10: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2-1-4 16:39 编辑

【序言】学校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大环境,是成长的一个舞台……(2011年12月14日梓洪记写)
              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成长离不开学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传播文明,社会既展示文明与美好,又藏污纳垢,社会的不良习气延伸到校园……
             社会文明,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做到文明,社会就文明了,我们每个人素质都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高了。只要我们随时注意学习提高自己,只要我们在说脏话、骂人、做傻事之前想一想文明与素质,只要我们用宽容的心帮助别人成长,只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文明……文明与和谐就有不远了!(梓洪 2012年1月4日记写)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蓝丝带的故事

        一所中学,一个很差的班级,来了一名新老师。
  老师决定要鼓励每一名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于是,她想出一个好办法: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她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在他们细小的胳膊上系一条蓝丝带。并且告诉他们:这是老师的爱,老师要把爱送给生命中重要的人,而你就是老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后来,得到蓝丝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再后来,这个班成了学校里最最优秀的班级,在这个温暖的家里,每个人都系上了漂亮的蓝丝带,很多孩子胳膊上都系满了蓝色的爱。
  一天,老师对大家说,把你的蓝丝带送给你身边最重要的人,并且对他说:“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谢谢你”
  有一个男生是孤儿,他苦苦思索该把丝带送给谁呢?谁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呢?后来他想起来在那个下雨天,是一个哥哥为他撑起一把伞,同时也给他撑起了一片天。于是他找到了这个哥哥,把蓝丝带给他系上,并说:“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谢谢你,请把这个蓝丝带送给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吧”
  哥哥很感动。他决定把丝带送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后来他想到部门主管,但主管曾在会议上大肆批评他,害他差点丢了饭碗。可转念想想,是主管带他走进公司,带他了解社会的。于是他把蓝丝带佩戴在这位主管的胸前,对他说:“你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谢谢你,请把这个蓝丝带送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吧”
  主管望着丝带,沉默不语。
  那天晚上,主管回家后,就去找他十四岁的儿子,对他说:“今天很特别。我的职员送我一条蓝色丝带,并对我说‘你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谢谢你,请把这个蓝丝带送给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吧。’我想了很久,马上开车回来了,孩子,我要把这个蓝丝带送给你。爸爸平时太忙了,晚上回家也没什么时间陪你,有时候我还会因为你在学校的成绩不好,或是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而对你吼叫,但是不知怎么的,今天我只想和你静静坐在这里,知道么?你确实为我的生命创造了不同,这世上除了你的母亲,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爱你!”
  满怀惊讶的孩子突然哭了,他抽泣着,全身颤抖不止。泪水中孩子扑向爸爸,哽嗯着:“自从妈去世后,我就没有看到过爸爸笑了。您一天到晚的忙,我以为你一点都不爱我了,再也不要我了呢。爸爸,我都准备好安眠药了。爸爸,爸爸,我爱你……”
  前不久,有人给我讲蓝丝带的故事,对我说:“你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谢谢你”。看着蓝色的蝴蝶结,我哭了,是因为故事而流泪么?还是那句真实而简单的感动呢?蓝丝带系在我手腕,那么温暖。如今我就要大四了,也许以后很难相见。我突然害怕丢失大学生涯的简单美丽。谢谢您为了我们操劳辛苦。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真诚而温暖的脸。
  蓝丝带,幽蓝、深邃、轻盈却如此厚重。
  请把学生对你的爱系在腕间,或佩带身边,抑或送给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请记得,我很在乎你,您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转载感言:把爱传递出去,启动孩子感恩的心,启动孩子思考的心,想一想——谁是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并郑重地告诉这个人,爱和感恩就在一个微小的行动里传递!这是最富有智慧的教育举动!行动起来吧!以一个微小的行动去启动自己的爱,启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爱在你我之间流动,让世界充满爱!——溢意 2011年12月14日清晨】
发表于 2011-12-14 10: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好人,有利于提升陆良人的素质!

点评

谢谢您的光顾与支持,教育是我的理想,我一定努力下去!!希望更多的人共同努力!  发表于 2011-12-14 10:06
发表于 2011-12-14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我QQ381904926

点评

这就加!我现在就加!  发表于 2011-12-14 10:4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爱学生、爱孩子的每一位同仁分享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部分)之一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请认真考虑一下,你的每一个学生是怎样以及在哪里利用(不是"度过",而是"利用")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而且要利用得合理。

      这里,我又要提到书籍了。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你也不要担心,由于学生迷住了看书而使他们学不到知识。

   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利用他生平第一次遇到的这个小图书馆吧。我倒不主张让一至三年级(起码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到学校的总图书馆去借书: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可能,在某一个时候,某一个学生最需要读的只有惟一的、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那本书。这一点,谁都没有教师了解得那么清楚。

    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先建立本班的小图书角,然后再逐步教给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对这件事绝不可听其自流。你可以带领自己的小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向他们介绍那里有些什么书,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你也可以把推荐让学生阅读的书单交给图书管理员(当然,这些书应当是图书馆里现有的图书)。

     第二个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学校的全体教师应当加以深刻思考,怎样才能使学校里在下半天"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吸引学生去深入钻研各个科学领域。这不仅是指前面说过的成立各种科学-一学科小组。这里还包括让学生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学生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在我们学校里,设有两个"难题室,一个是物理和技术方面的,另一个是生物和农学技术方面的,它们就成了学生智力爱好的发源地。在这里,学生的工作都是独立进行的。两个室的管理人是高年级学生,但是它们对全体(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学生敞开大门。学生在这里解决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和生物学方面的任务。例如,我们建议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活动的机械模型,要求在这个机械里用另一个工作部件来代替一个工作部件,并要求这个机械能用来完成好几种劳动操作。在生物学方面提出的课题是:在两年时间内把一块不毛之地变成肥沃的土壤,在上面栽培庄稼并取得收成,为有益的微生物的存活创造条件。

  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

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就其实质来说,这就是把教小孩子时特用的那些方法和方式,搬用到少年和青年的身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青少年的智慧尚处于幼稚阶段,却又企图让他们掌握严肃的科学知识。这样就使知识脱离生活实践,使智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领域受到局限。

       产生这一重大祸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少年和男女青年使用着跟小孩子同样的方法来获取知识: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把这种书呆子气从学校驱逐出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可是,现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大部分教材,偏偏是要求你只能使用随意识记的:"好好坐下来给我背吧,不然你什么也不会知道,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可以采取的只有一条唯一的途径: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假如我们把八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数量用x来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在有意识地背诵和识记的材料与只需要加以思考而不必专门识记的材料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联系,但是最好是与问题相关的联系。例如,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学习人的神经系统。这一部分里有许多完全新的东西,几乎全部都是应当记住的。为了不致把学习变成死记硬背,请你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人的(关于人体的各系统、关于神经系统、关于著名学者的研究的)有趣的书籍。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这种识记建立在浓厚的兴趣、思考和读得入迷的基础上,--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里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不会是死记硬背了。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有意的、随意的识记是建立在不随意识记、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的,那么少年们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疑问。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就越容易。

      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作为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你还应当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通过你的讲述和对新教材的说明,就应当用火花去点燃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少年听完你的讲课时,应当怀着强烈的愿望,想去读一读你顺便提到的某一本书。他应当念念不忘这本书,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它。

      由此可见,少年和青年的记忆力的发展,取决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一般智力文明的水平。

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

      请你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儿童浸沉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是的,完全忘记)了他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而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请你不必惊奇,我亲爱的同事,当你问到儿童的作业时,他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你:"我把做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到这一点时,好像自己并没有过错,而忘了做作业倒好像是件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使他惊奇的事。你还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入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听进去。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也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请你相信,如果你学会了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那些冲突: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的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们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怎样教法呢?硬性要求他进行思考,向他指出对一件事情着迷时不许忘记功课吗?把他跟吸引人的事物隔离开来,不许他接触吗?

     不要这样做。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爱学生、爱孩子的每一位同仁分享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部分)之二

兴趣的秘密何在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例如,在下一节课中,将要讲到植物的根系及其在植物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已经成百上千次地见过植物的根,乍看起来,教材中未必找得出任何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我对孩子们讲述说,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各种事实的这样一个接合点上来: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树木就不能活下去。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想一想,它是怎样依赖于从周围环境中提供的物质的。那样,在你们面前就会展示出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生物怎样变为构成生物的建筑材料,--这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我把这一点讲清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我在课堂上激发了儿童对于土壤中发生的、然而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秘的过程的兴趣,于是在下课后我们就到田里去,以便特地去看一看土壤的剖切面。孩子们怀着惊奇的心情察看了小小的禾本植物的长达两米多的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但是从实质上说,他们只是刚刚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我把草地上和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的根指给孩子们看。我们把一些草根(去掉它们的茎)种下去,其中许多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可是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发了芽。

    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怎样培养记忆力


       培养记忆力--这也是学校实践中的尖锐问题之一。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遇到那种记忆"有漏洞"的儿童都会束手无策的:他今天记得的,明天就忘了。我在这里试图提出的关于培养记忆力的建议,都是以感性材料即实际经验为依据的。

      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在开始识记以前,应当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让儿童经过一番思维训练。摆在记忆面前的任务越复杂、越困难,对思维、思考和智力才能的训练就应当越细致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我坚定地相信:当儿童还没有达到需要在课堂上和家庭里记忆和背诵的那个时间时,就应当特别关心他的记忆力的培养。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样奇怪的现象面前感到过茫然失措:儿童在小学里学得很好,可是在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学得不好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在小学里,缺乏一种以发展思维、培养智力、打好记忆力基础为目的的专门工作。在小学里,应当打下记忆力的牢固基础;而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探求、获取和掌握的知识,就是记忆力的牢固基础。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我带领27个幼儿到草地上去参观,目的是让他们看到各种植物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他们要看的那些植物长在草地的一个较远的角落里。要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的很细的丝线把男女孩子们都拴到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根无形的"缰绳"。在他们眼前的这些植物中间,还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常有趣的事物,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转到其中的一件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所讲的和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譬如说,一只花蝴蝶翩然起舞,瓦尼亚、柯里亚、尼娜、娜塔罗奇卡这4个孩子的好奇的小眼睛就盯住了那只蝴蝶,于是4根丝线就断了。或者脚底下突然蹦出了一只小青蛙,于是又有几根丝线被扯断了……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也是常见的。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当你开始给少年讲解一些枯燥的、并无趣味的知识,而他的头脑里却正在想着别的什么有趣的、吸引人的、激动人心的东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 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我知道,学生要学一年生物学,其中有许多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蠕虫的机体构造、生机活动等。在教这部分教材时,如果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住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例如学习关于蠕虫的教材,学生应当知道这样一些常识:有益的蠕虫(如蚯蚓)对土壤构造的作用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普遍平衡,一些现象对于另一些现象的隐蔽的依存性等。

     我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关于蠕虫的教材,我就得培养我所需要的学生的情绪状态,我就推荐他们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当我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我的话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我好像在触动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爱学生、爱孩子的每一位同仁分享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部分)之三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阅读这些书籍,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而且在文字题的旁边他还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这一套书,在两年内,除费佳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孩子利用过。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1-12-25 15:45 编辑

教育学生必须养出的9种良好学习习惯

             龙海孤魂
       1、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这些标准各年级都有不同要求,自己读课程标准去。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必须会默写),喜欢就背,不喜欢就不要背。
  2、读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特别是相关自传。
  3、写的习惯。
  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教我写作的吴家明老师坚持记日记30年,我当时也不敢相信他那几大箱子日记本。
  4、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要坚持读和玩有机结合,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玩。我提倡就是当日学习任务当日完成以后就尽情玩。
  5、预习习惯。
  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听课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初高中,“只讲20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8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把那册课本的作业布置给全部学生,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要测试的知识点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6、适应老师的习惯。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7、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学校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前提下家长和学生商量加做云南省出版的课外辅导作业或者课本出版社出版的课外辅导作业,其他的不提倡使用。
  8、错题集的习惯。
  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9、出考试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海兄给年轻教师的忠告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25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教师,给家乡年轻教师几点忠告:
一、不断充电,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事物不断产生,老事物不断消亡,我们教育的学生每代有每一代人的玩耍和思维特色,需要我们去了解,认识、接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充电。
二、爱每一个学生,虽然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是班级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唯一的就是学习成绩,但是,我们不要歧视任何学生,因为他们各有所长,读书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后他的生活水平不一定高,甚至连学习成绩中等的也不如。
三、戴一块手表,哪怕是廉价的电子表,它可以提示你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不至于拖课。虽然手机普及,但是看时间没有手表方便。调查标明,拖课的教师学生最讨厌,按时上、下课,可以培养学生守时间的好习惯。
四、写一手好的汉字,最低就是钢笔字和粉笔字,说普通话,画简笔画,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讲课不要霸占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你就当一个向导。
五、不要抄优秀教案,但应该认真读教参和教材,对这些书籍中错误的地方告诉学生,如果习惯照抄照搬,最后就是自己怎么备课也不知道。备课不要设计学生怎么问、怎么答,大脑是学生的,不是你可以事先控制的,让学生大胆提问,是最佳的阅读教学方法。也不要评改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代劳。这样你教学效果无法反馈。作业贵精不在多,如果学生对每一个生字书写、词语理解不理解,就是抄100次照样错误。
六、教师是成人、学生是孩子。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呵斥。对学生说话不要鹦鹉学舌,装模作样,既要礼貌也要提醒他们,你是孩子。既要鼓励,也要适当批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是教学的根本。
七、不要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以代替黑板,也不可以代替教师讲课。我在外省参观,就发现这个问题,我们陆良所有多媒体和计算机教室最大的布置错误,就是投影白板在中间高高挂起,而黑板则退居二线。而一个教学课件制作不要随便插入影音,这样的课件表面看学生认真看,实际学生欣赏的是里面的图片和声音,不是学习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字教学常见的几种教学方式

龙海孤魂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检查掌握情况,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2)识字、学词、学句相结合。如,〈小雨点〉一课教学,“数”“清”到“数不清”到“数不清的小雨点,从天空从落下来。”
(3)以课文中要认写的重点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词到句、到段,理解课文内容;如,《窗前的气球》
片段一:
找到文中含有“病”字的词语。学生画圈,理解词语(病床、病房、传染病,病了)
自由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细细体会。畅所欲言,想象科利亚的“不能”和“只能”,体会科利亚的孤独和寂寞。
引读重点句段,体会科利亚躺在床上的感受。
(3)结合讲读课文,提出字词,如,《笋芽儿》一课,对“笋芽”“呼唤”“世界”等要认写的字的处理;
(4)在理解课文后再提出字词。
3.根据汉字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识字策略。
(1)体态动作演示法: “蜻蜓半空展翅飞”
(2)实物展示,如,笔,尖、灭、笋芽、玫瑰、葫芦
(3)利用插图。如,《我要的是葫芦》,观察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中的人物,出示“盯“。〈乌鸦喝水〉,观察图画,认识“井沿”
(4)表演法:如《找春天》,对“遮、掩、躲、探”的处理。
(5)创设情境。如,《从现在开始》,对“议论纷纷”的处理。
(6)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目-冒 官-馆;屋-握
(7)比较法:北-比、鸟-乌、目-日
(8)自编谜语法。牵:牛儿躲在屋顶下,抬头看天少一画
(9)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识字。如,〈识字3〉,各地学生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名,认识“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银川)”、“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峡(三峡、刘家峡)”。在如,通过“江泽民、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小学”等人名、路名、公园名、学校名,认识“民”字。
(10)演示法。比如,《乌鸦喝水》中,“渐渐”一词,单独讲解,学生理会不透。讲读课文时,老师结合演示,儿童亲眼见到一颗颗小石子投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儿童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渐渐”这个词,理解了这个词,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也就更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自编儿歌法
2、及时复现,加强巩固。儿童遗忘规律,先快后慢,所以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复习,避免遗忘。
(1)重视生字的复现。不仅是单个生字的复现,而更多的是不同场合、不同使用方法、不同语境的多次复现。字词语境、句子语境、课文语境,对促进汉字的识别有重要意义。
首先,一节课里,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多次认读或复习巩固的环节。如,《我们成功了》,生字读音难点较多,如,第一段中“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着……”,第三段中的“人们相互……”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在学生初步认读生字后,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
其次,前后课时里,第二课时一般要安排对生字的复习、检查的环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编成小短文或韵语。如,《识字3》根据课文内容编成小韵文,巩固识字。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读句子识字或造句识字。如,《难忘的一天》中“展览馆”一词,
我冒着严寒,快步走向工业展览馆。
我和爸爸去展览馆看蝴蝶展。
组词竞赛识字。如,《难忘的一课》生字的复习,紧──紧张、紧急、紧要,赶紧……普──普及、普通、普通话、普遍……
第三,前后课文中生字的复习和巩固。
《纸船和风筝》:“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这一自然段有两个重点词“漂流”和“飘荡”需让学生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河流”和“高山”,随手将词卡“漂流”贴在河流上,将“飘荡”贴在高山上。启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有水就漂,漂流的漂是三点水旁”。
“有风就飘,飘荡的飘是风字旁。”
学生略加思考,即抢着回答。而且再读时把松鼠和小熊吵架后互相不愉快的语气也读了出来。
一对易混的生字,一对不易理解的词语,由于老师导向性的提问,竟然由小学生自主发现,并将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而且读中感悟,体验了情感、理解得多么深透啊!
(2)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巩固认字。
3、课内外并行,两条腿走路。
4、关于部首查字法。二上在识字方面,还安排了学习部首查字法,这在实际使用中用得更多,音序查字法学生使用的机会不是很多。第39页,老师要用比较通俗的话讲解给学生,然后具体操练。
“在字典哪一页”,这一栏的设置目的是希望我们查字典的练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真正用字典来查。希望学生不仅养成查字典的能力,而且具有查字典的习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字典是他们的好朋友,通过不断练习越查越快。建议同座位的同学互相检查,看对方是否真正通过字典查到了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2-23 09:15 , Processed in 0.05968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