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发明《悠悠岁月》有感 久久以来,对于陆良本地的近代历史原貌及过程,现实中由于近代意识形态宣传的左右,见于文字的东西,多数都有“正面效应”并由历史文人流传的“读书成才,货卖权利,以博进身”堕性俗成,多是些“赞美溢好,坏加恨言,避其负面,迎合求利”的市井风气,看起来很有些“形而上学”并非全豹、也非真实的官象,很难弄清事物的原貌真质……使一个文化研讨者很是大伤脑筋而无法升华,每每在对某一特定历史或持续历史文化进行定位时陷入遗憾,给后来者的传承带来极大负面或影响!而近些年兴起的“家谱续写”及“个人纪实”写作,恰恰会给那些因前所掩的事实带来填充和斧正,从而为历史的部分真实得以还原、映证,从而为历史的真实及文化的定位带来极大的纠偏、校改作用,是为一大妙事! 周发明君所写的《悠悠岁月》一书,就是这样的一件作品。 在这本作品里,作者没有刻意的去为文学创作而创作,基本是按自己个人的经历过程,以写实的态度和志书的“横排直列”结构方式来叙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在这大半生里,作者以开篇的苦难幼儿命运,映证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导至的对一个抗日后方新生儿童、家庭的残酷迫害。作者亲生母亲在其二岁半的时候,莫明其妙的得痢疾(实为虐疾,又名霍乱,为当年日本太平洋战争进攻我滇西腾冲、龙陵时使用细菌武器导致的瘟疫流行,陆良由当时的马帮运输带回、凭四处横溢的水污染而传播致病!)死亡,造成了其一家的所有命运陷入灾难。并由这灾难伴着家庭的地位个性、社会意识及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思想的表现发展,展开了对作者个人、家庭的循环变化,产生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过程……同时由此述明了我们现实的时代,是由一个追求理想、但又基于百废的盲目年代。在这个年代里,不仅当事者不明,理事者不清,各人又都按自己对理想在现实的定位进行膜拜认定,想对非自己认定的理想及对自己个人利益冲突的东西进行淘汰……结果,使得一场极高的理想追求,就这样陷入了各种各样利益个体的倾轧当中,使作者的人生起起浮浮、酸甜苦辣而百味具生,唯独没有了正常人性的彰显。直到最后退休了,仍处于鲁迅先生的“阿Q故事”里百思不得其解,对迫害、诽谤自己及家庭的人或事耿耿于怀,在休息的日子里陷于不甘而苦苦追索…… 而正是这追索的写作,客观的映证了我县“正史”上始终回避、一语带过,以显作者“高水平”而非司马迁子弟的文人风范,以及在这种风范下解放五十年来歌舞升平下的现实真情实况,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及社会文化定位有了一个在盲目中的立点,并由此立点而进入当时的社会文化大海,找到了我们现在的发展或继承要接受些什么?又发展些什么! 当然,做为作者的时代烙印,他不可能跳出其接受的教育模式或从事工作的写作模式,以至在他要彻底揭开事实真相或过程的时候,又产生了忌韪心理,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又重复了“××”隐蔽符号使之变成“火星文”,让很多事实重又陷入疑窦之中让人费猜……从而使该文除了家庭传阅的作用外,很少可以用为社会借鉴。 自然,作者这样的心理,面对着现实里大量“报喜不报忧”的非主流文化存在,我们要求一个退休的文化反思者来当“司马迁”,显然是太过份了!这里,引用本书《序》作者对人生的精彩论述来作为对本书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人生的路上,其实没有一段机遇可以省略,也没有一种心情可以超越。人生苦短又很漫长,在这漫长又苦短的长河里,要经受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遍赏人间百味。有了这些经历,学会了感激,感激太平哨的朱大爷,感激所有的人。因为感激是一种德行的修养,是一种纯美的追求;不仅感激恩人,还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智慧;感激冷落你的人,因为他唤醒了你的尊严;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如何独立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