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成功在于个性的出现 ——《红土红土》书评寄语 曾 国 鑫 赵鸿翔君披星戴月8年,在工作之余放弃灯红酒绿的公务享受,拒绝着现今流行的麻将、牌桌游戏,挑灯习文终将《红土红土》一书向邑人捧出,甚感欣喜。祝贺之余,拜读大作,并寄语如下: 总走来看,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错觉或特点: 1·理想浪漫主义的写实风格。具体表现在主人翁高宏图由青春的生理萌动而激发了一个出人头地的道德价值观。而为了这个价值的实现,不管面对人生的毕业——失业、上山下乡及社会现实对理想真诚的考验变幻,其始终坚持以饱满的道德情操和信仰去面对,同时又常常地以诙谐的“阿Q精神”以自慰,进而展开了其人生成功与失败的对决,并以此形成了叙事的主线,将一个性格型的“性情中人”形象,在官场的碰撞下最终逐步走到了“公民人格”的为官之道上; 2·交流材料的“主观·心电型”结构。该书的写作之要,作者自始至终将高宏图的生理·心理活动以为描写的线条,并为之起伏心跳,从而形成了一切以主人翁“主观世界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矛盾”单向冲突,使各配角的刻画失掉了丰富或形象。具体的表现在所触及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如:关部长、秦书记、王小娟、刘丽萍……等等人众身上,均只具有故事情节、而没有典型心理·生理的细节描写。而缺少了这些人物的细节刻画,因此也就失去了客体支撑,使结构成了独立的“非直线心电图抖动主观单元”。虽节约和减省了篇幅和冗余,但同时也使作品略显单薄——最明显的如尚老师、李云松这类性格型、阅历型人物典型,因作者是以“第一人称”的重要元素来出场的,未赋於其他客观主角的职能身份细节,因之,读来时总有些不温不火的透俗气氛,失去了深深的矛盾震撼和悬念! 3·前情后理忏悔体裁格局明显。因上项“心电结构”的出现并成立,当文学进入本书体裁分析的时候,除可将其归为“自传体”写作类外。以“文贵创新”的观点看,无论如何却始终可以看到本书大量“忏悔人生”类作品的影子。虽可能不是作者的刻意模仿而属于自然的思维同路现象,但让读者看了,多不能避免“雷同”之憾,从而生发“同样情景似乎在XX作品里出现过”的味道。这样的味道,犹为于本书开篇的高宏图进入青春逆反魔幻与刘丽萍的感情浪花及之后的多次恋情描写上表现突出,并直接以“总结材料”的交流方式录出,给人以“被听”的解味,使作品应该留给读者的参予思维空间相应缩小,降低了读者思辨、争鸣、续貂的可能性; 4·叙事中加入魔幻、意识流和黑色幽默等等的众多艺术手法,使本书成为了一种“功能型”创作文体。除情节以“艺术的真实”去反映作者丰富的生活搜集外,同时弹出了作者“生活真实”上的经历稍逊,而不得不借助于创作上的趣巧,让习惯了中国故事情节为主描述的读者时尚每每要淆然泪下,久久地沉浸在与主人翁的命运主线上脉动!但同时,由于这种话本式的情节太过蒙太奇效果的编排而缺乏现代小说的“细节”逻辑,当读完作品之后,便会产生出种种不实肉感,由“生活的真实”推翻掉“艺术的真实”,让作者的良苦用心转换成“肥皂剧”效用。这种效用,无过于主人翁知青生涯中被点名参加“阶级斗争”中“轻轻地打”田香香的外婆,以及无数次撞上官场幽暗现场时的无奈幽默、暴发和由此产生的意识流动及魔幻描写上,无不把现实中的“阿Q精神”发挥极致……使人生发出一种艺术绑架了现实的莫明惆怅; 5·做为写作“会议交流材料”编纂方式存在,导致了“作者主动说明主题”的败笔出现。这,主要地表现在主人翁对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及“红土·宏图”的定义诠释上。由于作者无法用形象的刻画来让人触摸该文化和红土属性的内涵,因此便直接使用了会议交流材料的注解方式来“硬译说明”……结果,让主人翁高红图以一“性情中人”在从传统文化性格走向“公民人格”的过程中,错落成了官场中“没有思想”的形象而与主题渐行渐远现象,发生对主题越描写越远离的饥饿,并最终在末尾出现不得不由首长一句权威界定“红图既红土”了事的敷浅味道! 但,也就由于上五错觉或特点的存在,它们虽然给文学的刻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可同时,又给许多作品的过于篇幅带来了福音,使作品的可歌可泣成分更趋于感人,由此形成更多的迷惑,替代了读者“参予空间”的不足而变成“热点”。实为一种很有意思的探索和突破,使人催生出一股不读不快的愉悦。 而正是这种愉悦的出现,它垫定了该书的特点,成立了它别具一格的个性。而个性的凸显,也正说明了作者的探索之心常在!有了探索之心,其作品也就有了突破或看点并引起读者争鸣,将这种争鸣引入现实的生活进行比较、理顺,它也就成了文学的真正价值。 当然,有了价值的文学,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地将它变成生活中的文化来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社会人格行为并在人生中努力实践,否则,我们的文学也就将变成笑谈而不成其为文学了!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文化人必须、也是首先要意识并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