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教育发展分为4个时期,即初办时期(民国时期)、四区和龙海公社时期(1948—1983)、分开乡时期(1983—2006)、合并后龙海乡时期(2006—现在)。 民国20年大竹园开明人士保玉柱先生在自己家茅草房开办私塾,招生8人开始上课,开创了龙海教育的先河。后来因为经费缺乏停止办学,部分学生到马街钟灵书院继续上学。 1942年春,在当时陆良县地下党工委安排下,分别在当时龙海山区的沙戈村和鲁依村创办小学,山区教育之火开始燃烧起来。 1948年8月,在当时陆良县地下党工委安排下,以周箐为代表的一些进步青年进龙海山区的大弯子、树搭棚、小寨、再邑、古都邑、小新村开办农民识字班,发动群众,为迎接武装暴动做准备。1948年11月,“雨古协定”签定,部分农民识字班学员随滇黔纵队第3支队反蒋,也留下部分教师继续办初级小学。云南和平解放以后,初级小学也发展起来。 1950年2月,刘李新在古都邑村创办初级小学。同时,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有初级小学6所,分别是树搭棚、核桃村、雨古、古都邑、上再邑和小寨初级小学。在校学生237人,教职工38人。1951年2月杨朝国在下再邑,栾老师(名不详)在箐弯子先后创办初级小学。8月,陆良县教育改造工作队进驻各校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工作。这个时期主要是创办小学,扩大招生人数,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复试教学。基本是三级复式教育,学生到四年级就去马街读书。校舍都是土改中没收的当地地主家宅或者借村民私人草房办学。 1953年2月,龙海四区成立,上、下再邑和地车房村被划归六区召夸管辖。各初级小学社会主义改造完毕,改名耕读小学。现龙海乡辖区有耕读小学7所,校点13个,班级63个,包含早班(上午到学校上学读书,下午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学生392人。教职工137人。 1954年10月,龙海全体小学教师集中陆良县城,贯彻学习中共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这次会议,强调了学生德、智、体要全面发展。之后,龙海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中借鉴苏联的教育教学模式,即凯洛夫的课堂五大环节教学法。1956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今中心学校辖区内的各地掀起了学文化、学科学的热潮,当时的管理区自筹资金建设瓦屋结构学校。各小学办起了夜校,加强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扩大招生规模,一些超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文化,教育质量有所提高。皈依小学开始创办。现龙海乡辖区有耕读小学9所,校点17个,班级76个,包含早班(就是上午上学读书,下午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和夜班(白天参加劳动生产,晚上学习文化)学生537人。教职工153人。 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极大的伤害了教师的积极性。3月,龙海四区成立4个小乡,核桃村乡和树搭棚乡成立。这个时期是整顿时期,校舍从茅草房开始变为瓦屋结构,当时叫社房。教学方式是二级复式教学,村民读书积极性较低。教师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动员发动、巩固学生读书是重要工作。 1958年10月,龙海人民公社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开始了“教育大革命”。为了贯彻毛泽东主席“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党全民总动员,大办教育。今龙海中心学校辖区内的9所小学,19个校点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这场革命的洗礼,很多学校为了适应这场革命,把夜校识字班的学员聘为教师进入学校任教。 1959年,根据上级文件规定,一些超龄学生被清理回家参加劳动。由于虚报浮夸成风,统计数据不实。加上3月山区盲目办大伙食(按照小乡为单位,集体开食堂,全部人口集体就餐),4月集体食堂解散,可怕的缺乏粮食“大饥荒”现象出现,部分学生流失,教师自动离岗,教育教学工作几乎是半停课状态。 1960年9月,各管理区小学收缩校点设立分校。左英老师和李自华老师分别在下再邑、羊钻箐创办学校。9所小学校点收缩为12个,班级53个,学生人数422人。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小学40条”的精神,对教育进行了调整,并明确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教学、生产劳动和生活。 1962年9月,原羊钻箐大队保家坡村开始办保家坡小学,并当年招生。1963年9月原大竹园大队上雨古小学开办。1964年,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云南省颁布了《云南省农村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条例》指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龙海各小学在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师生精神振奋,学校管理逐渐规范,多数小学制定了适合自身的规章制度,逐步走向健康发展道路。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横扫大江南北,迅速燃烧到全国各地。今中心学校辖区内的各学校也停课闹革命,结合上级指示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部分学生和教师参加了“红卫兵”、“红小兵”和“造反派”组织,大搞“批、斗、改”。不少教师备受摧残,学校校舍被占用,教学设备被破坏,教师被誉为“臭老九”。 1969年4月9日,龙海公社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成立,各大队设立贫管一人。按上级的指示,学校“复课闹革命”,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斗、批、改”为内容的“教育革命”,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和“批林批孔”、“农业学大寨”、“反右翻案”等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今中心学校辖区内的10个生产大队都设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简称贫管),对本大队的小学进行监督、管理。在“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小学附设初中班和龙海公社在当时公社所在地核桃村利用原来小学创办高中班(原陆良县第四中学),8月8日,龙海公社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龙海公社五年小学教育目标。这一时期,由于盲目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结构单一,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9月,龙海中学正式招生初中2个班。 1970年龙海乡掀起了自筹资金加上级扶持的建设学校热潮,有16个教学点的学校翻盖为砖木结构。9月,各生产大队所在地全部开办附设初中班。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不足,赤脚教师(民办教师)产生。 1972年3月,龙海公社文教小组成立,校长责任制开始恢复。现在龙海辖区自然村除树搭棚的大山头、旯处,核桃村的小龙口子外,全部设点办学。由于教师资源不足,大量民办教师出现,有的民办教师还兼职生产队会计。1975年7月31日,耕读小学改成小学,相应的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全乡设小学9所,(古都邑和箐弯子原来属于同一生产大队)校点23所。9月,龙海中学开始招收高中一个班。并更名陆良县第四中学,陈宝德老师任校长。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各地开始着手整顿学校秩序,加强革命纪律,纠正无政府主义倾向,恢复和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取消了“红卫兵”、“红小兵”组织,恢复少先队。龙海教育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时期。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正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使教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当年,曲靖地区在沾益县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群众集资办学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拉开了新时期人民办学的序幕。7月下旬,龙海公社第一次统一测试,根据当时档案记载,现龙海乡辖区有小学教学班一到五年级79个班,附设初中班11个,高中2个班。在校学生853人,教职工196人(含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