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召唤,旱区成为主战场 灾情是警报,灾情是命令。面对严重灾害,全县启动了抗旱救灾二级应急响应,数次召开抗旱专题会,部署抗旱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抗大旱保民生抓安全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主导、农口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抗旱救灾工作机制。
干旱使陆良县龙海乡雨古村一片焦渴,村中的蓄水池早已干涸见底,无法取水。 为确保每一名群众有水喝,陆良全县明确对口帮扶责任,严格落实“四包”抗旱救灾责任制,所有县级领导深入抗旱第一线,带头指导、督促和帮扶对口挂钩乡镇的抗旱救灾工作,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抗旱救灾一线,送饮用水、送技术、送温暖,帮助寻找水源、组织春耕生产、规划设计和申报水利项目。全县以村级党组织为单位组建了139支“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组织开展“共产党员抗旱救灾特别捐献活动”、共产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行动、“亲情党员”志愿服务行动等。在陆良,每一个党组织就是一支送水突击队,每一名党员就是群众信得过的送水员。
陆良龙海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严重缺乏且难于蓄积利用,村民一直靠修建水窖蓄积雨水。连年干旱,往年蓄积的雨水早已干涸,村民需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取水。山高路远,运水费用高达30元每立方米,一些孤寡老人、病残户、特困户无法承担高额的运费。为解村民的燃眉之急,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多方筹集资金每天都拉水进村,定期给孤寡老人、病残户送水。龙海乡雨古村郑家生夫妇天生智障,家里没有水窖,在党员抗旱先锋队的帮助下,家里两只大水桶的水总是装得满满的,大旱之年不愁没水喝。
党员冲在前,抗灾一线作表率
在抗旱一线,党组织成了坚强的抗旱堡垒;在抗旱一线,党员冲锋在前,排忧解困,凝聚人心。
结合“四群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把工作重心前移到抗旱救灾的最前沿,把办公桌下移到田间地头,做到同心同力抗大旱,真心真情解急难。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一把手”每月到挂钩帮扶点了解指导工作不少于1次、领导班子成员每月不少于3次、指导组每月到挂钩村(居)委会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工作不少于6次的工作要求深入到抗旱救灾挂钩帮扶点;同时,抽调1至2名工作人员驻村,帮助指导群众抗旱救灾,做到旱情不解除、人员不撤回。在抗旱救灾中措施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一律就地免职。
2000多名党员干部带着政策、技术、物资走东家,奔西家,深入受灾最严重的81个村委会、268个自然村,与灾民共抗大旱。今年,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村委会小吉冲村地表水井全部干涸,无水可取,村民只能到十里外的地方拉水。村里很多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数是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十里外取水十分艰难。芳华镇党委了解到情况后,立马成立了由10多名党员组成的抗旱志愿队,组织运水车从10公里外的取水点,将清水运到村里。
3月7日,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村民在村口排队接水 3月7日,听说镇党委要送水进村,村民拎着大大小的水桶、茶壶,站在村口路边,焦虑、兴奋地等待送水车的到来。9点多,满满两车水10吨有余,一路颠簸到村。抗旱志愿者戴着小红帽,热情地给每位村民盛满清水。76岁的朱佩珍老人提着两只水桶,步履蹒跚来接水。志愿者见状,忙着帮老人接满水,亲自把水送到老人家里。老人高兴地说:“有党员送水,饮水不愁,真是太好啦!”
3月7日,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村民拎着大大小的水桶,等待送水车的到来。 干部频夜访,抗旱有了定心丸
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成为陆良县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党员先进性、争先创优的演练场。 白天,党员干部抗旱在现场,领群众修沟渠、打井运水,活跃在田间地头;晚上入户夜访,开展以“服务组团、划片包干”为主题的夜访恳谈。
根据灾区受灾程度、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全县初步划分了1421个“抗旱夜访责任区”,并将责任区内的党员按属地、服务类型等编为党支部,形成“灾区群众+党支部+责任区”的组织架构,每一责任区内配备由乡镇干部、技术专家、能人大户、基层民警等组成的服务团。服务团不仅要倾听群众心声,传达党委政府抗旱救灾政策信息,更要同群众一起想办法解困难,切实满足灾区群众的饮水安全、春耕备耕、外出务工等多元化需求。
夜访中,服务团将抗旱救灾与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及医疗救助等工作有机结合,把特困户、低保户等列为必访户和救助重点,积极做好救济粮和救济物资的发放工作,规范发放程序,确保各项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位,确保困难群众在旱灾期间不断水、不断粮。一些受灾农户购买化肥缺少资金的情况反映了上来,陆良县立即安排供销社为农民“打白条”,将化肥赊销给农户,帮助农民渡过难关。截至3月8日,全县党员干部夜访灾区群众56486人次,听取各类意见建议14350条,解决民生问题4526件,投入抗旱救灾资金4066.42万元。
“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我们就知道党和政府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像给我们吃下定心丸。”陆良县马街镇郭家村郭国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说出了灾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