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荒山三十年 “陆良八老”列传·反响 连日来有关“陆良八老30年清苦造林”的系列报道带来了的暖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热议。 的确,在许多“学雷锋”的心思和行动流于形式、止于皮表的今天,能够实实在在地奉献自己造福他人的人,显得特别的难能可贵。或者换句话说,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但并不是这个物欲时代的宠儿。他们能够在公共媒体上发声的机会很少,能够在镁光灯下接受注目礼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很幸运,我们找到了以“陆良八老”为代表的楷模。他们以自己卑微的双手从事着伟大的事业,在寂寞林间守望和坚持,在喧嚣世间无私奉献。相比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寂寞;相比光怪陆离的各类明星,他们无名。但正是这种寂寞和无名,铸就了社会的基石,涤荡着世人的灵魂。 他们已经寂寞,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孤独,希望千千万万双手和他们一起,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他们不惧无名,但我们不能让他们寒心,希望万万千千颗心和他们一起,传承美德造福社会。 “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活雷锋’,他们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媒体广泛宣传。”昨日,曲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恩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本报如此大篇幅、持续性报道有关“陆良八老”的事迹,是做了一件社会影响力非常大的事。 在全恩德看来,“陆良八老”其实就是云南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的道德模范,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去学习、去弘扬。 “用当今时代的话说,他们就是一种‘雷锋精神’,可谓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全恩德说,曾经在很多场合,各级政府部门也曾邀请“陆良八老”,让他们自己言说曾经的造林事迹,“老人们的说法极其朴素,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执著的精神。而改造家乡面貌的事情,就是他们一直打定主意要干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意志很坚定,而这也是他们最终成功的原因。” 用全恩德的话来说,其实对于“陆良八老”的事迹,只要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陆良八老”的故事,了解“陆良八老”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就足够了。 “当更多的人读到报纸上的故事后,相信人们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看法。”全恩德说道。
市民: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敬佩 家住机电裕海小区58岁的陈美霞女士是名退休工人,昨天,在连续第二天读到本报关于“陆良八老”的连续报道后,她向记者表示,“从报纸上看到了8位老人的种树故事,也知道了他们现在过得都很不好,我就希望当地政府能适当考虑老人们的实际情况,在各方面帮扶一下。” “每天7毛钱的工资又算得了什么,相比老人们的辛苦,相比他们所做出的大贡献,这点钱实在不值得一提。”陈美霞说她很佩服这些老人不图任何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相比8位老人,现在的她已经足够幸福了。 已经退休了的陈美霞,现在每月的退休金有上千元,在日常生活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想到这些,我就替他们(八老)不值,辛苦了一辈子,结局却挺可怜的。”陈美霞这样说道。 在云大住宅区,32岁的李强目前从事着家电经营行业。虽然也是农村出身,但在商场辛苦打拼数年后,如今的他也早已有车、有房、有存款。 因为一直都忙于自己的生意,李强说他鲜有读书看报的时间。昨天上午,在听完记者的来意后,这位32岁的男人,花了大半个小时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完了本报有关“陆良八老”的连续两篇报道。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都知道不少村里人直到现在都过得不怎么好,但我一直以为,那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不知道去靠努力拼搏才能达到成功。”李强说,曾经的他一度瞧不起一些农村人,觉得他们毫无追求。“我没法说清我现在的心理感受,我只想说,在读完老人们的故事后,我觉得我才是目光短浅,一直以来就只知道让自己生活的好一点,根本就没想过给自己的家乡做任何一点事情。” 说完这些话后,李强不好意思地笑了:“平时像这么酸的话我肯定说不出口,但今天不知怎么了,一下子就蹦出来了。”李强说,他从心底里敬佩8位老人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