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阳光

梦回陆良城【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的陆良方言】
  
  
  
  
  物俗——肮脏
  
  炸裂——表示太猛了
  眼罩子---眼镜
  快 sa(四声)--快跑
  手敷子---毛巾
  揩脚帕---擦脚的毛巾
  不要猫命---形容一个人连命都顾不上了
  毛辣果--毛毛虫
  壳膝头---膝盖
  老豺狗---狼
  饿老鹰---鹰
  贼杀的---很滑稽的一句骂人的话
  么么果三=么么撒撒——跟普通话中的“CAO”差不多,表示感叹。
  你喊个乃样?——你叫什么名字?
  你在整哪样噶——你在干什么
  猫lei子(三个字都是平声)——驴
  给你一窝脚——狠狠的踢你一脚
  牙巴骨——牙床,特指下排牙齿
  包砍头的=憨包——傻逼的意思
  么(四声)想扎——你不要妄想啦
  腿竿子——腿,大腿就是大腿杆子,小腿就是小腿杆子
  懒弯子-- 腿弯的地方
  么(四声)财的=贪财宝——就是形容一个人比较贪财的意思
  豆果子——豆子,特指带荚的蚕豆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脖金子-脖子
  脑壳子-脑袋
  拐肘子-胳膊肘子
  螺丝拐-脚踝
  洋发烛-火柴
  牛屎特特-屎壳郎
  猪嘴孩--一种小孩子穿的运动鞋,鞋子的头部微微翘起 (这个让我想到了很多,小时候模糊的记忆清晰的浮现了)
  赖肚子-骂小毛孩子的俏皮话
  么么羊-咩咩羊,泛指羊类。因为羊总是在“咩咩”的叫唤。
  小 mei mei:对婴儿的昵称。mei mei不是妹妹。
  粪塘--借代厕所,很形象。
  血lei lei的-血淋淋,形容词
  红么么-红通通,形容词
  黄窝窝-形容黄颜色(一般用来形容大便的)
  灰扑扑-灰色
  油晶晶-形容什么东西上面油很多
  撮(cuo)具-灰铲,清洁用具
  条把-扫帚
  直嚯嚯-形容很笔直的样子
  瞎基基-一般形容植物的果实由于发育不良,长得又瘪又小。意思也可延伸到别的事物。
  柴夸跨-一般形容难于咀嚼和下咽的食物,引申之后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粗糙、大大咧咧
  he老哇 --老鹰
  波波chi --啄木鸟
  梨波波——很小的梨(记得小时候经常去打这种东西吃,主人一来就不要猫命的撒)
  柴老怪 --鹰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ting耙 --猪八戒用的那种耙子
  我一捶把子挨你勒把骨干断!
  挨拉丝拉起来!
  整个四化(柿子)来甩甩(吃吃)!(这是比较幽默的人经常说的话)
  你给咋水烟锅!
  玉么格哒!
  你有几个顶明心!
  你的曾嘴窝太深啦!
  格之窝太臭啦!
  乃哈开着的的(dede一声表示车)来喊我!
  生b爪爪的还要5角一斤!
  咋个你脸上赖拱拱地!我的倒是滑鲁鲁地!
  外头黑地摸处地,望不见哪!
  你放了个出鲁子屁,呵呵!!!!
  走!灌响炮ki——小时候经常玩的啊,同志们还记得么,用金刚泥玩
  给要我挨你剪计甲!
  你家给有娄豆腐?
  ki你家铺窝里睡一哈!
  尼个不脱直! --这么客气
  死娃子 --死婴儿
  羞羞货 --不好意思的人
  乱世口袋 --专骂女人用的
  砍头的
  吃饭-肿脖子 草凳-窝子
  抽烟-杂烟
  阿姨-娘娘
  叔叔-也也
  鞋子-孩子
  瓜子-长花
  锅巴-姑吧
  花生-落花松
  玉(yu)米-易(yi)么
  土豆-易(yi)透
  杏子-三行(heng)子
  蘑菇-见子
  松子-扩松
  柿子-四花
  菜花-疙瘩花
  莲花白-今白菜
  藕-藕干
  肉-嘎嘎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饭——茫茫
  塑料-亮纸
  烟筒-烟锅
  汽车-的(de)的
  瓦-瓦车子
  石头-卧狼室
  骗人-哄人
  打耳光-的嘴把子
  哭鼻子-嚎狗尿 (狗sei)
  敲-靠 (kao)
  冰冷(指水)-扎几几
  打他一下-摔他一驮
  脚跟-脚(jio)祸根
  绿色-陆因钢霞
  白色-白生生
  黄色-黄泥他洒
  灰色-灰不拉鸡
  傻-憨米日眼
  别-毛
  别打我-毛打我
  裹叠子\麻衣馓子\小粑粑-一些陆良特产
  猴子-----山花子
  小姨子---姨老太
  把水泼了----把水火了
  傻瓜----pie货/日龙包/憨包
  顺便加上一些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砸八国板
  丢钱
  灌响炮
  跑电
  解(gai)股
  侵牛屎特特
  伙鱼
  挤油炸子
  压摞摞
  打梨波波
  煮茫咕嘟
  挑冰棒棍
  玩子(玩石子)
  逮金黄牛
  抓贼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头山】
  
  
  
  牛头山位于陆良县城西北小百户镇,距县城30公里,古名契茂山、天柱山。《紫溪传》所列“三山、四水、八大景致”中的三山之一牛头山即此山。明万历进士,曾任过兵部尚书的昆明人傅宗龙说,“鸡足山与峨眉、牛头、天目、天台胪列”(《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已把牛首山列为华夏五大名山之一,蜚声省内外。    牛头山是地理学上一块古陆,最高海拔2493米。旧志有“牛山八景”:绝顶摩天、万山拥浪、山椒旭日、皓魄初升、帆峰秋潭、古院烟霞、林间松韵、鸡唱晨钟。
  牛头山腰昔有古刹真庆宫,又称天竺寺,俗称牛首(头)山寺,为云南道教圣地,与武当山真庆宫为伯仲。此寺建于明永乐年间,宽宏古朴,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初期,道教徒郑芝荣主持重修,全寺规模体制一遵道教规定,和县城南门外真武观同为道教名寺。陆良八景之一的“牛山清暑”即此地。
  牛头山腰又有“古迹”“牛山古寨”,“周广数百亩,垒址甚圆,莫考所筑”。就实地考察,当地人称古城寨,座东向西,中心呈圆形,四周垒址尚存,占地二十余亩,·中央有数吨重的大石一块,名“点将台”。寨址背依山脉,前面是悬崖,其后和左右侧为较开阔的平缓坡地,方圆有数百亩。此寨究竟建于何时还是个谜,尚待考证。
  今天,牛山古寨既是历史学家考古的对象,也是游人揽胜探奇的好去处。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雍家古村】
  
  
  
  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委会现存一个以家族为代表的群体性汉族建筑村寨,该古村有三道大门,全村37户都为串联式的,可以从楼上或巷道进入每一户,整个古村有易守难攻的防御特点。全村人都姓雍,据《百姓祖宗图典》记载:上古周代,有个雍国,雍国的公族以国名为姓,形成雍姓。在周朝刚刚建立时,周文王(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的第十三个儿子,被封于雍地(今河南沁阳县一带)。这位王子又受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雍姓先人还有如:雍齿,汉高祖刘邦的武将,很能打仗,因战功而被封为侯爵。雍献宋朝的画家,山水画名盛一时,而又善于画竹和画梅花,并且不爱上色,用墨笔分浓淡,就使梅、竹生动多姿,这种画法称为墨竹、墨梅。雍泰,明朝成华年间中为进士,当上南京吏部尚书的高官,他为人廉洁清明,受到朝中官员和地方百姓的称赞。陆良县在东汉时期就有雍姓居住。 又据《云南省陆良县地名志》关于对芳华的记载:元初于此置千户所,至元中改为芳华县,属陆凉州。
  一、碑记
  雍家祖碑立于雍家村入口处,碑文记载如下:(中间竖写大字楷书)明雍一世太祖雍熙瞬之墓。(右边竖写小字楷书)旨随滇南太平之日安家立户陆良雍家,公元明洪武十四年秋七日时江南天府人奉。(左边竖写楷书小字)记载了雍家十一至十六代人员名单。碑面上有对联一副:一拳怎奈泰山高 忠良可怜忠国死对一世太祖雍熙瞬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据现年30岁的雍金文讲:他爷爷和父亲经常讲,当时雍熙瞬是弟兄两人来陆良的,弟弟后去了云南省广南县。雍熙瞬留在芳华任官,朝廷为让他安心在边疆长久住下来,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落户。
  二、古村
  古村座东朝西,四周古树掩隐。在南、北、西各设一道大门,大门设计相同。古村估计是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盖的(待进一步考证),以土基墙本色为主,木屋结构的建筑风格。雍家也是陆良县第一个家族式汉族聚居的古民居建筑群。过去从楼上也可以转通整个村子,走进去宛如走进一个迷宫,也说明当时雍家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大家族。这样的建筑在安全方面也取到了一定保障作用,大门宽2米,以瓦屋木式建构,门头精雕细刻,门橼下左、右两边刻有木龙头,门下面为正方形石磴砌成,石磴上刻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如:梅、兰、竹、菊)。进入大门便是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走进巷道,巷道就形成网状式,巷道里居住的人家,从建筑规模上看,又有名望和地位之分,如进第一道大门右边一家过去是雍绍兴家住的,据说当年雍绍兴博学多才,在村中有名望,曾经挂有四世同堂的匾和许多的字画,可惜的是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了。巷道宽的2米,窄的仅有0.8米,巷道路面以土路和沙石为主,还可见到沙石建盖的房屋基础(当地人叫石脚),各家都是建筑面积大小不一的四合院,有的院中是用正方形石板铺成的。从第一道大门走进80米后分两村,形成村内有村的格局,沿左走是第二道大门,沿右转是第三道大门。第二道大门位于西方,大门头过去挂有三块匾,一块现已不存,两块现存于雍金文和他叔叔家(匾内容后述)。第二道大门前是一块空地,在出门的右边有池塘,池塘分上池和下池。上池饮用,(上池现已不存)下池漂洗,这里是村民集中的地方,应该是主门。第三道大门在正北方,大门石柱上有对联一副:上联(已不存),下联:延绵千秋永茂。据村民说:前几年各家都不用锁门,邻居的东西不会丢失,三道大门锁上后没有外人敢来偷盗,三道大门由村民自觉管理。
  三、祖坟
  雍家祖坟占地3000平方,雍世第七代出了一个三品官,碑立在祖坟上,现在用砖打起围墙进行保护。碑中用大字书写着:皇清恩赐花翎三品军功者寿祖孝雍公讳致和位天府君之荣墓。右边竖写小字:大清光绪二十六年仲冬月中浣日吉旦。上面有对联一副:绍圣规模威仰丰彩 北方英杰陆邑贤良横书:中流砥柱左边记载雍致和的生平。
  四、宗庙
  古村的南面为雍家族庙,也称:“得胜寺”,建于清光绪时期,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平方,庙由山门、厢房、大殿组成。庙门口有雌雄石狮一对,石狮高2米,雌石狮座上刻有图案,正面为花卉,左面为老农耕做图,右面竖写大清光绪27年孟春月吉旦的字,落艺首雍怀鑫、雍怀恭、张小刘、雍开科、雍小二等名字。雄石狮座上刻有图案,正面为花纹图案、右面为仙鹤图案,左面有丞班首事,雍开国、雍远圣、雍开泰、雍开运、雍学理、雍怀忠、雍怀俭、雍怀禄等名字。据村民雍小三(男,现年71岁)讲,每逢村中人的关节痛,只要来石狮前烧香、跪拜就会自然好起来。走上五级台阶可进入山门,山门顶为翘角式,山门屋檐精雕细刻,墙里有柱。柱底用石狮头做柱座,过去挂有“得胜寺”的匾。山门塑有道教神灵王天津面朝北,背面塑天寺像,走廊中有柱子支撑屋顶,柱子落在石狮的背上。上门左边为生活用房,右边为娘娘殿,院中栽有桂花树,柏树、紫薇花2棵。正面为大雄宝殿,大殿为三间屋,可惜大殿毁坏严重,大殿上有 对联一副:上联不存,下联:为心诚心则灵怀得实普。落款同治2年。大殿塑有三清大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文武才神、十八罗汉等塑像。取名“得胜寺”还有一段传说:据雍保昌老人(男,现年66岁)讲:在清朝时,由于回族造反,何大人来平战役,他来寺中烧香拜佛,以求战役能得于和平解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烧香后,双方都心平气和达成协议,战事平息后,何大人为此深敢不解。于是左思右想。莫非是雍家族庙的神灵帮助我的吗?那么快就平息了,这样我一定要给寺取名,于是他找到村中有名望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族人的同意后,何大人做了“神助军威”的匾来挂在寺的山门上。从此也就称“得胜寺”。《陆良县志》记载: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山前村回民准备起义,知州范文达亲自到山前(今陆良县芳华镇辖区)做安抚工作,后调俞庸诏等招勇守城并请曲寻协(驻军)移镇陆凉(良),使城防卫戍得到暂时巩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冬,旧州回民与寻甸河阳回民联合,意欲起义。首领思来福代表回民起义军先入议和(谈判),因为官方不接受条件,谈判没有成功。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八月十八日,官军俞庸诏父子于东乡白水塘(今属陆良县三岔河镇)率乡勇直抵旧州城,与回民起义军展开激战,官军俞庸诏战败而死。后官军协镇何有保统率大军到陆凉与起义军大战。因其兵力强大,起义军失败。从这大事记载中民间传说的何大人应该就是何有保。由于年代久远,曾经无人管理,楼阁已经破烂不堪,瓦梁屋顶已经坠落,残破的几点结构记载着往日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当地村民忧伤地说:自从族庙被毁后,雍家好几代没有出名人了,后人也不发达了。真是“庙倒顾不着佛”啊。 该寺现在每年都举行朝斗、做会、还愿等祭祀活动。
  五、水阁
  在庙前60米处有一个水阁,水阁建于民国时期,水阁底层为正方形,约36平方米,高18米坐东朝西。水阁分为两层,下层为封闭式,没有窗。在正北方开了一道门,下层是用四根柱子支撑起一个小楼,四柱据说象征着四季平安。水阁顶上翘角,有门窗雕刻精致,里面没有塑像,36平方是代表六六大顺的意思。关于建阁民间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民国时期,雍家村里多次起火,火因不明,后来就请风水先生来看,先生说是普山的小尖山冒犯着,要在此建一阁镇压才可。说来也怪,阁建好后,就没有再发生火灾了。
  六、匾牌
  匾一、匾中间横向书写四个大字“积厚流光”。(自右至左系楷书),右边竖写小字“同治二年秋,印章篆书字(因时间久看不清楚是什么字)。左边竖写“利收傅天门题,上匾方刻方形篆书印章2枚(也因时间久看不清楚是什么字)。匾二、匾中间横书写四个大字“亟婺交辉”(自右至左系楷书)右边竖写小字“陆良县长熊丛周题,印章已毁,左边竖写小字为右给寿民雍口怀鑫口。
  七、村民愿望
  往事如烟,古村虽然面貌尚在,但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毁坏。让人感到惋惜,但无论时光怎样变迁,古村的风采依旧。保护、开发、利用古建筑物,使这里的人们开始有一种保护和开发的心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村会披上秀美的新装。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陆良方言】的前世今生】
  
  
  
  陆良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平坝,地处高原、群山环抱。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部分人臆想为一片“不毛之地,蛮夷居所”,尽管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是那么浓厚,然而,历史的机缘总会造成一些奇迹,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移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脚步,一批又一批地来到陆良。他们来到这里才发现,这是一块怎样的热土啊!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移民们再也不走了,他们在这里居住繁衍,一代又一代,到最后,他们的籍贯上都写着两个字——“陆良”!
  战国后期,楚国大将庄蹻率领军队最先来到云南,在他修筑的苴兰城里,荆楚一带的兵士们住了下来,娶妻生子,陆良为当时的领地,自然余下部分楚人在此。
  汉朝将军郭昌来了,他身后是一批随员,他们来自秦、晋、豫、陇。他们住下来之后,汉武帝又从这些地方给他们派来了更多的老乡。
  诸葛亮丞相来了,他把蜀军里的许多益州、荆州、西凉人留下,在这里巩固蜀国的大后方。
  爨氏雄踞滇东,把这里变成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向这个中心迁徙。
  元世祖忽必烈来了,他把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民们带到了云南,带到了陆良。
  到了明代,云南府成了中华帝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边陲,从全国各地征集的数十万计的大军,源源不断进入云南。朝廷下令:江西、浙江、湖广、河南的兵士留守云南,同时,还调江南一带人民充实云南,屯田开荒,陆良是主要的屯田区之一。
  明朝覆灭时,朱由榔、李定国给云南带来了明朝最后一批官员和世家。接踵而至的吴三桂的大军里,北八省、南七省的子弟们策马扬鞭,踏上了云南的土地,留下一部分在陆良。
  清代,湖广三江一部分有眼光的商人,发现了边疆贸易的厚利,他们带着金钱和精明的头脑来到云南,陆良马街是当时云南最大的出省口岸,故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陆良开始了一本万利的行商生涯。
  抗战日紧,西南联大、中国军队、南洋机工、东南亚侨民等涌进了云南,一部分人相机也涌进了陆良。 而抗日战争,使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友人特别是美国人来到云南,修建机场、开辟战场、保卫大后方,而驻扎下来。
  新中国成立,南下的解放大军来了;五六十年代,东南亚排华,国家为了安置华人,建起了国营华侨农场,海外华侨来了;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都来了!
  陆良,在历史上从来就是一个移民的城市,没有停息。淳朴善良的陆良人,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各地来的客人,最终合为一家。
  正因为陆良自古以来是北方汉族移民云南的主要地之一,其汉语方言多来自中原,属北方方言系统西南次方言的一支。这就是陆良人的历史,各种文化、各色人等,在这块热土上交织碰撞,孕育着一种最有活力、最为先进的文明。陆良这方水土:春融万物,包容天下!
  元代时,陆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发出的各种口音,以及陆良本地各民族语言各说各话,客观上形成了交流上的障碍,这可是件麻烦事。最后,大家统一采用汉语,用一种大家都能掌握的音调来讲话,这就是现代陆良方言的滥觞。
  但是,陆良毕竟不是元代才有的城市,因此,历史语言的遗迹还依稀可见:天下小雨,直到今天陆良人还叫“下濛凇雨”,中国第一本字典,汉朝的《说文解字》上清楚记载:濛:微雨貌;凇:小雨也。形容吵闹,陆良话里有个词:“伊里乌芦”,翻开元代杂剧《冻苏秦》,里面有一句:伊里乌芦,这般吵闹。这些词,在今天的中国其他地方已经消失,但在陆良人嘴边随时脱口而出,语言学家听了,不由得大赞陆良话古雅。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古雅的原因和云南过去的封闭有关,但是,随着移民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方言,包括云南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被糅进了陆良话。例如:江淮一带,特别是南京话里的一些词,如“不耐烦”、“带欠”(意为连累)、“青天大白日”、“夺(音)雨”(意为淋雨),四川话里的“院坝”、“造孽”,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各地方言对陆良话的影响。就是陆良人常用的“给(音)什么什么了”的句型,也有江苏、安徽等地方言的影子。 “给”一般表示反问,作疑问词,如:你给好(你好吗?)你给是从上海来(你是不是从上海来的?)“给是……?给去(ke)哪点?”,句子中的“给”(有时也用“格”代替,音读作gē),是陆良人问话中常见句式。来源于安徽省合肥方言“克是……?”用法、词性完全一样。“膝盖”,北京话叫“胳棱瓣儿”,成都人叫“磕膝头儿”,长沙人叫“漆(不读xi)头骨”。明显陆良方言中“磕膝头”是从成都方言中移转过来的。眊(陆良方言读mìao,不读mǎo)一眼,【意思是看一眼,例:你到他家去眊一眼,看看他给在?】,是从山西、陕西方言转化而来。再如“上复”:是求饶、恳求的意思。【例:我上复你别闹了!】,来源于江淮方言。陆良方言中将瘸子叫跛(陆良方言读bāi,不读bǒ)跛,这种叫法江西一些地方现仍保存;陆良方言中将“少”或“小”叫“小的的”,这种叫法是从四川传入的;而“巴心巴肠”,意思是耗费了心计,同样来自于四川方言的“巴实”(实在是)。陆良话中没有常言的“您”。对长辈或者对尊敬的人常常道:“你啷家”,相当于“你老人家”。问候时,常常将其加入“给(音)什么什么了”的句型前,如:你啷家给好好的?(您好吗?)你啷家给请掉了?(您吃饭了吗?)陆良话中的“悠悠”实际上是普通话中“慢慢地”意思,不过要比“慢慢地”涵盖更广些,包含了小心的意思在里面:你啷家悠悠地走(您慢走),过马路时悠悠地(过马路慢慢走,看着点,注意安全)等等,这些都是从安徽省合肥方言转化过来的。
  陆良方言中还保留了一些秦汉以前的古词语,如:把物品潮湿,含水份量大叫做“活”;把畜、禽的血叫做“衁子”,《说文》解释说:“衁,血也,从血,亡声”;用火烤干锅中的物品称作“焙”;含:贬谪小孩多动不老实,今多用“含健”,东汉《说文解字》中有说明;神: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作“神头神脑”或“神头二五”,东汉《说文解字》有说明;相干: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你和我有那样相干?】,《汉书》中有说明。“锅”叫“鼎锅”,“走”叫“行”,“逃”或“跑”叫“走”或“趿”(音“sà”)等等。宋人话本及元杂剧中的一些词语,现代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在陆良方言中却保留不少,如:“辣燥”(能干,有才华);“潦浆泡”(身上起的水泡)等;包弹:(“弹”读作摊)指责、批评,来源于元代杂剧,见《董西厢》;血胡淋喇:指血迹斑斑,来源于元代杂剧,见《勘头巾》;鏖糟: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于元代杂剧……。因陆良因地处偏僻,与中原交往较少,语言发展较缓慢而保存下不少普通话中消失的词语。
  陆良方言的称谓中,有几个极特殊的称呼,系从少数民族中得来的。如:以父亲叫爹,父亲的哥哥叫大爹,父亲的弟弟叫“耶耶”。据考证,这个“耶”,即从一古老土著部落而来。陆良方言中称母亲为“嫫”,于是,凡沾“妈”处,均可以“嫫”代之:伯母称“大嫫”,姑母称“姑嫫”,姨母称“姨嫫”,舅母称“舅嫫”,等等。据考证,彝族大多数支系也称母亲为“嫫”,在彝语中,“嫫”指雌性。滇西一些地方的白族、拉祜族则称母亲为“阿嫫”,且由来已久,滇西白族是由滇东迁去的。
  抗日战争时期,万里之遥的美国飞虎队的到来,使得陆良话里又一次加入了新的成分。在南门外的四方街,有一家小烧饼店因为在陆良首次用奶油作为配料做烧饼,又因为当时买这种烧饼的都是穿着打扮很时尚的女同胞,这些女同胞在当时被称为“摩登”小姐,“摩登”就是英语的Modern——“现代”一词的音译。这种麦面烧饼也从此有了一个英语和陆良话合璧的名字——“摩登粑粑”!直到现在。陆良人把“走”叫“勾”,比如歉你烦时,不希望你在身边,就说“勾!勾!勾!”,意见让你去别处或走远点。这是从英语单词“go”(意思就是“去”)转化而来;把“传球”,叫“爬丝”,这是从英语“pass”转移过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陆良进一步对外交流开放,在陆良街头,你可听到云南当地民族语言、全国各地方言、东南亚国家语言、欧美国家语言等此起彼伏。甚至一些还没有载入字典的外地语言也会在陆良话里很快出现,比如“今天哥们去撮一顿”这样的陆良腔。
  另外还有一些新近创造的词,如:奸干,干也读作刚,形容厉害。例:他这个人太奸干了!也形容非法的。例:奸杆录像(色情录像)。来源于80年代初期陆良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的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干啊!”后因陆良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呛着:形容说话针锋相对,例:你给是要呛着我?来源于云南运输多为汽车,夜间两车交会时应降低前射灯光,有驾驶员缺乏道德,一直开足大灯,呛着对方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的兴起,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平时的对话中也使用起了网络语言。要是他们看了我这篇文章,冒出一句“这写的都是些啥咪东东”,我一点都不奇怪。哈哈!这还是我家的陆良话呀!
  陆良话里北方话的成分较多,当代中国的语言学家一致认为,陆良方言根本还是属于北方语系,这也是陆良人走南闯北时操一口陆良腔也能通行无阻的原因。就像陆良城不断吸纳外来的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陆良话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词汇。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良为什么叫“陆良”】
  
  
  云南第一大坝子一一陆良坝子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为该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从地名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它的曲折发展之路。
  
  
  陆良历史上曾名同劳、同乐。
  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相当一段时期陆良大坝子的景象却是荒凉悲怆。每逢雨水降落,洪水泛滥成灾,陆良坝子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
  
  
  故而元代时,另外有一个名称叫“六凉”。当时在州城北(现在的城南)的大觉寺内修建了一座通高18米,七级六面形密檐式砖石结构的实心塔(大觉寺内千佛塔),用以镇鳌鱼以避水患,且在七级六面的小方形佛龛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佛像1622尊,希望借宝塔的法力,保佑大坝子风调雨顺。同时,还在塔顶安置了两只铜制的“金鸡”用以监视鳌鱼,如其欲动,金鸡即啄其眼,不让鳌鱼翻身动弹以避免洪水成灾。然而,大坝子照样洪灾连年,一马平川的大坝子,满目所见,一片荒凉,元代的人们哀叹而又无奈之下,便取了个地名叫“六凉”。古人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时的大坝子,眼见之处皆荒凉, “六凉”之名即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和清代亦沿用此名。只是因为明代实行卫所制而称为“六凉卫”(1988年7月,笔者在陆良县城西北角发掘出土明代正统十年(1445)间昭勇将军指挥使刘震母亲的墓志铭,其中书刻的地名是“六凉卫”,此墓志铭现存陆良县文物管理所)。
  
  
  
  
  后来,人们觉得“六凉”二字作县(1913年改州为县)名不雅,太悲观消极,反映不出人们修建干佛塔时的美好心愿和进取精神,遂于民国元年(1912)将“六凉”二字改为其音同字和义都不同的“陆良”(据民国年间修的《陆良县志》载)二字作县名至今,其意是取其谐音“陆良”二字的好字义以讨个吉利,图个吉祥如意,让人们为这个陆地上一切都良好的理想而奋斗,以寄托和实现美好的愿望,让这大坝子的土地上眼见之处一切都良好美满。还提出了根除陆良坝子水患的对策:“策陆良之要,莫大于治水,而治水之要,又莫大于修坝开沟”(民国《陆良县志》)。愿望虽好,良策虽有,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未能对南盘江进行过具体而有效的治理,“陆良”依旧是“六凉”。
  
  
  1959年11月30日,陆良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根治南盘江,修筑响水坝水库,围堰蓄水汇集十八泉,疏浚被泥沙淤塞的河道,并开凿新河,让南盘江水畅通无阻地流过陆良坝子。1963年竣工,历时3年,终于制服了为害千年的水患。昔日被称为“滇左巨津”的汪洋泽国和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描述的“陆良陆良,平坝无水最荒凉,忽然一夜盘江水,旱地成河田成江”的情景,变成旱涝保收的万亩良田,成为鱼米之乡。被誉为“滇东明珠,高原粮仓”。元代时人们修建千佛塔的初衷和美好愿望及民国元年时改县名为“陆良”的心愿在新中国得以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良话的语法,最经典的地方就是疑问句 】
  
  
  
  1。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的语法规则是在肯定助词“是”的前面加一个疑问助词“葛”,最后以问号结束。
  例如:你葛吃饭啦?
  译:   你吃饭了吗?
  例如:葛走啦?
  译:   走吗?
  2。特殊疑问句
  陆良话特殊疑问句的语法出奇的公整。都由一个助词表示提问内容
  表时间       when               哪哈(“哪下”的读法)
  例:哪哈回家啊?
  译:什么时候回家啊?
  
  表地点       where             哪碟,哪哒(“哪点”的读法)
  例:你克(“去”的读法)哪碟?
  译:你去哪?
  
  表事物       what                 哪样
   例:看哪样书?
  译:看什么书?
  表方式       how                 杂个
  例:这个东西杂个用阿?
  译:这个东西怎么用阿?
  
  表原因       why                 为哪样
  例: 今天为哪样不上课呢?
  译: 今天为什么不上课呢?
  表人物       who                 哪个
  例:你是哪个?
  译:你是谁?
  3。选择疑问句
  陆良话的选择疑问句是由选择疑问助词“么”来连接两个或多个选择条件组成。
  例:你是吃饭么吃面条?
  译:你吃饭还是吃面条?
  4。反意疑问句
  陆良话的反意疑问句比较有特点,是在陈述句后加加上反意疑问助词“噶”构成。
  例:你有10岁了噶?
  译:你有10岁了,是吗?
  作为生活在陆良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一些陆良的方言,而且各区县都又有各自的特点,大家收集一下,不要以为你是或不是陆良人,也许还真有你不知道的呢。
  简单举例如下,欢迎有兴趣者补充。不准确之处,请大家指正。(有些方言陆良以外的地区也在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1-22 08:32 , Processed in 0.04454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