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07日
来源:云南网
秦光荣与陆良八老在花木山林场参观。[本报记者 周 灿摄] 昨日中午,在陆良县花木山林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与陆良八老、当地干部群众围坐一处,促膝畅谈。大家认为,陆良八老是一群最普通最平凡的农民,但是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高远目光、开放心灵、包容敦厚,坚定意志、担当铁骨、务实勤劳令人动容。这种源于高原的情怀、源于大山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佩服八老能吃苦
【八老在植树造林时,那种吃苦的劲很了不起,我很佩服】
发言人:村民代表李忠义
李忠义与陆良八老带头人王小苗是邻居。上世纪80年代初,八老在花木山林场起早贪黑植树造林,风里来雨里去,他都看在了眼里。八老在周边村寨承包造林时,李忠义跟随他们去过一段日子。那时候,八老那股苦劲,他很佩服。有一件事李忠义老人记得很清楚,那就是王小苗家的孩子生病发高烧,他守在板桥一个山上栽树没有回来照顾,儿子离开人世10天后,他才知道儿子的死讯,为此在短短一个月内整个人瘦了一圈。
“我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我也不会说。我只知道八老在植树造林时,那种吃苦的劲很了不起,我很佩服!”李忠义说,“最近十几年,八位老同志一直坚守在花木山林场看山,他们到底图个啥!我真是搞不懂。但我真的很佩服他们。”
兢兢业业值得敬重
【“是不是拿了钱干这个事情就不崇高,不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发言人:人民日报记者胡洪江
3月26日,胡洪江采写的通讯《“陆良八老”种树记》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将陆良县8位年逾古稀的老人31年种树护林的感人事迹推向全国。
采访之初,他就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八老当年上山种树并不是无偿地、义务地作贡献。后来在采访过程中,他也了解到,按照当时的政策,树木成活率达到一定比例,政府会以每亩10元的价格兑付补助(后来涨到15元),除去种子费、育苗费等,每人一个劳动日的工钱是7毛3分,比起他们在村里生产队干活还是要强得多。“是不是拿了钱干这个事情就不崇高,不值得我们学习?”胡洪江说,“我认为,他们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氛围,只要踏踏实实干活,老老实实工作,就应该赢得应有的尊重。”
胡洪江介绍,《“陆良八老”种树记》发表后,人民日报社领导评价道:“在这样一个牢骚成风、抱怨成瘾、焦虑成习的社会环境中,八老的形象和事迹堪称清风朗月,高远而纯洁。”
云南精神的真切写照
【在采访八位老人的日子里,我常常心怀触动,八老的经历就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最真切的写照】
发言人:都市时报记者刘钊
今年2月中旬,获悉陆良八老种树的事迹后,刘钊和两位同事受报社指派,两次深入陆良,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守候在老人身边,与老人同吃同住进行贴身采访,零距离观察了解体会八位老人种树的辛劳及他们下山后晚年的生活现状。
刘钊说,种树护林30年,八老中谁也没有退缩过,八个人没有红过脸、吵过架。他认为,八老的经历就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最真切的写照:“高原赋予八老宽阔的胸襟,大山赋予八老坚定的信念。他们在高原上树起一座绿色的丰碑,他们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云南精神,将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树立了道德标杆
【陆良八老为全县干部群众筑起了一座精神高地,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标杆】
发言人:陆良县委书记**
“陆良八老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筑起了一座精神高地,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标杆。”**说。
**说,陆良县委、县政府将深入开展向陆良八老学习活动,教育和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像他们那样,坚守理想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勇往直前,奋斗不止;恪尽职守、坚定不移、不断进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敢于直面困难,脚踏实地,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勇于实践、善于探索、善于总结,在实干中创新,争一流工作业绩;甘于寂寞、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群众利益发展好维护好。
爱岗敬业见行动
【我们要在向八老学习中,找差距见行动,把学习活动落脚到爱岗敬业上,落脚到推动发展上】
发言人: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
2007年5月,赵立雄就曾到花木山林场看望了陆良八老,感动敬佩之余,整合项目资金490万元帮林场修通水电路,并为八位老人提供了生活补助。近期,曲靖市又授予八老“当代愚公”称号,给予每人6万元奖励,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陆良八老学习。
赵立雄认为,“在八老的身上,生动体现了云南人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赵立雄说,“我们要在向八老学习中,找差距见行动,把学习活动落脚到爱岗敬业上,在岗位上作出最大贡献;落脚到推动曲靖发展上,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争当全省的排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