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剑中石 于 2012-5-11 17:38 编辑
有人说:孙渡是一个战犯;有人说,孙渡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孙渡是陆良人乃至云南人的骄傲;也有人说:孙渡?是谁?我不知道。也有人说……,一个人走了,走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还能被人提起,这就是他在芸芸众生中的非凡之处,因为有的人,死前都没几个人听说过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当年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家乡有哪些历史人物,从古至今,罗列了几个,包括孙渡在内,老师对我的答案还比较满意,这是我沾了孙渡的光,其实,那个时候我只听小时候朋友提起过这个人。随着母亲手中的线将我这只风筝越放越远,年纪也愈发的长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又一次接触的这个历史人物,却不知怎么地,令我对他肃然起劲。 孙渡,黄埔军校毕业,官至集团军司令,任省主席,到最后列为战犯,在云南史上恐怕也是少数。一部官职升迁史,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史。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也是脱离低级气味的一生,奋斗,永不停息。孙渡,可以作为后辈的一个丰碑,尽管,不以官职论成就大小,但是官职确实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成就与努力,这一点上,陆良后人当中能与其分庭抗礼者,牵强一点来说,有且仅有一位,就是陈世锦,其实,熟知二人历史的人可以比较一下,孙更胜几酬。作为一个边陲落后地区走出来的汉子,要做到这一步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如今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只能透过历史的间隙去揣测一二了。厚古薄今是不该有的,那么,我们后人当奋勇直追,但是,作为一个家乡人而言,六十多万人口中目前有几人可以达到,遑论超过?恐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还是作为我们努力的标杆比较实际。他个人的奋斗历程就是我们记住他的理由。 孙渡的被遗忘,多因为政治偏见。一个人对国民政府做出的功绩更多更大,那么对于党国而言,那么破坏就更大,其罪孽就更深重,这是过去阶级斗争管用的伎俩。作为暮气意识浓重的云南人而言,要清楚这种宣传意识的流毒恐怕还有一段时间,更何况是对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缓的陆良。如今,对于国家上层而言,国共关系不断紧密,但是,作为下层的执行者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还在作祟,甚至是不作为的人大有人在,要改变这种宣传意识还遥遥无期。被历史惯性所席卷的老百姓而言,要改变这种意识很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希望。我们抛开了历史偏见,不是可以看到一个很伟岸的孙渡形象嘛,一个值得所有陆良人学习的榜样嘛!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付出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抛开政治偏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与认识这个历史人物,摘下有色眼镜,才能清晰地看到这个人的轮廓。更何况,带着政治偏见的评价本就经不起历史长河的推敲与考验。历史,以人为本,让我们放下党派之争,好好还原孙渡的历史面貌吧。 孙渡的历史资料记载,寥寥无几,或许,目前为止,最鲜活的还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吧,因为这些个包括老屋在内的历史资料见证了他的出生与成长,或许也从远方来的书信中见证了他为国家立下的一桩桩汗马功劳,以及岁月的无情,也见证了洗尽铅华之后的涅槃。在主人已逝,又没有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凭吊时,或许,这个宅子是我们凭吊先人的最珍贵文物。透过这个建筑,我们隐隐可以看到当时家室的煊赫与繁华,也能隐隐约约地与他对话,令我们倍感力量。俄罗斯有句谚语,一个人死了,就失去了一座图书馆。孙渡去世了,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图书馆,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老宅。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都在读孙渡这本书。正因为,这个人的历史过于精彩纷呈,令我们读到了他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我们学识的有限,我们只能盲人摸象,不能一窥全貌,所以,有人可以读到他是一个战犯,有人读到他是一位好前辈,也有人读到他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