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文成集多佳话 ——读方聪文君的《苍茫平坝》 曾国鑫 陆良又一文友方聪文君的散文集《苍茫平坝》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写作、汇聚过程,终于在二十一世纪的初十年代末、二十年代初成书付梓了。翻开其的内容,一股全新的味道带着历史、风俗和新潮的余韵扑鼻而来,将人熏香得一度的沉浸在往日的记忆里不住的翻腾、滚挪,要想回到那片泥土的根部去,不住的溜涟着生命的摇篮,梦幻出生活的海洋原也不是哪样的焦枯和无聊……而是久久的回味在新日子的联接之缝里,变熔成一钓钓的蜜糖不住地往人生的苦嘴里灌溉,并由生活的田野里成长出来! 做为写作,最要紧的,无非是将一个人的人生感受,以“大家同在”的全新理念写出来,让众人在同感而又不同景的生活里飧享、共鸣。是为效果!而做为读者,得心之处,当然的无非是由其文所表现出来的结构、风格联络内容,进一步的读懂作者的心,明白其为何要煞费苦心的熬夜费时表达这些内容,以赢取读者们以为什么? 对于前一点,我觉得方君做的够努力、细心的了:站在一个历史小人物的基点上,将陆良本地的风物、地理和人文,用最朴素的语言和心情描写成了一条大河,不住地往海洋的深处流淌……让人直觉的感到:他没有象一些世俗的“笔杆”们一样,跟在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需要之下编织故事和文章,以修改事实之能事迎合现实并沽名得誉!而是实实在在地生活了,经历了,描写了……而做为后一点,可能做为读者,我就做的很不够:在理解了作者之心外,似乎总想找点什么,以在这块玉雕的文字上,找到一点不足,以弥补自己之差劲,使之变成汽油,以填充“自我”这个发动机的空虚,让它也发动起来用以奔跑、追逐。 为做到这一点,我试着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结构和风格来疏理了方君的作品集,结果发现:以其说这是一本“散文集”,其更象是一本“漫文册”更为合适!因为从它对历史、风俗描写的认真、详细和适用,它都很象文革之前邓拓、吴含及李梦白几大名家在北京、云南等生活报刊《燕山夜话》《滇云漫谈》栏目里的文章……除了给人以启迪、提示之外,更多的意义,实际上是在“漫谈生活”的多姿多彩,以飘鼓人生的风帆在大风大浪中永远前进不止;而在文体上,也类似于《菜根谭》的道德内涵,朴敏着每一个高尚的人,千万不要忘记了任意之事,在生活的汪洋里,都是一个平凡而有功的劳动者,需要被社会的炊烟所烹饪,才会变成一盏可食可饮的酒菜,否则,无它! 而正是这种独具“散文”别支的“漫文”形式出现,不只使它成就了方君,同时也将方君定格在了其《乡村情感》的一段流露上:“我鄙视一切诗化了的田园,这些病态的呻吟之作,是不理解劳动给予身体的痛苦和重压的。在整个滇东高原,在整个中国土地上,我不知道有多少像我母亲和父亲那样的农民,他们把生活叫做受苦,把农民叫做受苦人。你仔细看看那些受苦人吧,他们的腰一律向下弯,他们的腿儿几乎变成了罗圈腿。他们告诉你,劳动能使人变成残疾;他们告诉你,劳动是一种受难;他们告诉你,工作着不是美丽的。劳动,是怎样使我的父母祖辈变得丑陋!”而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漫”出现,它使方君对大地有了一种深深地眷恋“故乡是很美的,特别是夏日的月夜,山野间所呈现的那种朦眬而诗意的美,是我一生中最为欣赏和陶醉的。那种月朦眬、鸟朦眬、人朦眬的美境,那彻夜的奇妙蛙鸣,那忽闪的萤火,一切一切,都是一幢画、一幢不能用画笔去惊扰的画。每每回故乡,我特别喜欢月夜独自到田埂上去漫步,让自己一步一步走进那独有的美境。放飞心灵,放飞思想,让头脑和身心沐浴在蒙蒙的月色下,把灵魂彻底地清洗干净……”而这种“漫”,就这样把方君幻梦成了一棵“烟树”,在缭缭的上升中,浪漫的舒散成了一种行文的风格,不住地在生活里散漫不止……并最终在这散漫的步履中,看到一个人在人生的月色下不住地蹒跚: 载着历史诗意的呢喃,将生活的痛苦抬升成了文学的浪漫,不住地在人生的纠葛中捂熟、发酵成为美酿在窃窃私语中享受,然后变成了文字顺着自我的人生泉源里汩汩流淌着奔腾不止,叫每一个有着共同感受和经历的同仁唏嘘不止,从此将花前月下真正地理解成了风景而不在品赏它的落魄或荒凉。 地址:云南省陆良县邮电小区2-24宅 邮编:655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