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地方文化与公众文化在某 一特定时期交汇的边缘凝结现象 ——看方聪文《陆良方言》后感 曾国鑫 语言,做为一个读书人大家都明白: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文字规范现象,并由此成为基础以理顺人们社会交流、交往的思想或思维定向工具,以此来奠定社会上层建筑体系和日常生活的母体作用标准,以调整我国各地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存在,使之向总体文化方面靠拢、比齐……但是,这种靠拢、比齐的需要,与各地文化的民族、历史和生活圈子的来源不同,总是会有一定差距和区别隔离着二者之间的构成,因此,它就不间断地产生了一个两种、多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变通过程或现象,由此而形成任意一地和它地之间的流行语言或格式、音调、辞义的区别存在,谓之方言! 由于方言的这种特点和现象存在,它在地域的群体上,就形成了这样一些本质于流行之中: 1·方言是总体文化标准对各地文化及现象的一种通释或翻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为使总体文化更好的适应、形象或准确的理解本地由于地域层次不同产生的文化物质或意识思维遗存,并在一定层次或时空上流行传播开来……这种传播,由于它的母语文字是以主文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便又形成了与主体语音、音色、调门上的差异存在。对于这种存在,如果没有熟悉或了解当地方言的基础,在交流中每每就会闹出笑话!这一点,方君的《陆良方言》中特别做了着重的强调,并用一系列的当地歌谣、寓言及故事的艺术方式,给我们做了典型的说明,使我们读起他的作品来,总有一种“技术变幻为艺术”的感觉,完全没有那种看“方法论”著述枯燥无味的体验; 2·方言,主要用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感情形象补充存在描述。这种描述,基于日常生活交流中往往都是针对特定的主题,如用标准的语言“主·谓·宾”语素格式讲话,每每因多次的重复主语和宾语,会使交流变的很累,所以便会出现大量的只有谓语而省略“主·宾”语素的现象,因而使得语言结构的语素不全,使听者在不明事理时感到理解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去解释已经出口的意思往往很难,所以,便由主讲人采取在其特定文化氛围下的语气助词或肢体语言来弥补或诠释现场内容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使得大量的语气、音调或内容走样变现成当时当地的函义和内容。这种函义和内容,在下一个交流或传播中,每每被复制而形成特定语言,由此形成新的“方言”而在特定的地域群体中流行开来!而这种流行,每每随波逐流,有的被无限制的流传成了考古的材料,有的则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这一点,方君在文里字间一再地对方言存在的永恒性和随意性做了有机的界定。可惜,我们的一些文化高手,还是敲定了“方言必然消逝”的论断。因而,使方言这棵人类文化地域存在的奇葩在做为“方法论存在”的必须上要多费一些周折了; 3·方言的随意性使用或应用,会经常地打破既定的规范。方言,由于它大量的使用是由约定或俗成组合,因此,它每每让任意的规矩在适用的需求(注意:不是“需要”!)下变的苍白或无奈!这,就形成了“普通话”与方言的根本区别或差别,使任意语言研究的方法论趋向出无能和多余,不得不退让给现实的成立而退出体系并结构成现场的需求和应用逻辑,成全了“古为今用,外为现用”的“百花争鸣,百花齐放”哲学思维变幻,从而肯定了它的无限生命力存在;是为方君的一大努力追逐目标。 总之,语言,是生活需求与交流的表达创作形式,只要有总体文化表达或诠释不了的事物,它就必然地要由当地最接近的语言来补充、借喻,因此便形成了方言的不断改进、变幻、流行、消失、沉泛的现象和存在,从而成为各地不同方言的大量形成和流行,让每一个到达这个方言文化区的新人,大大地伸出舌头而号之曰: “每每三三,格是真呢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