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奇文:单反——悄悄开启毁灭中国的魔盒
2010年春节前,当千家万户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幸福气氛中,一位老人孤独地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在弥留之际反复重复着一句话:“单反,一定不要买……单,一定不要……”两天后,他留下了最后一句:“如果非要买,至少只买卡片机…………”便与世长辞。
这位老人,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在中国的摄影热潮面前,韩凤新是为数不多保持着谨慎、理性的学者。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他得出 “中国人的身体结构不适合用单反”的结论。认为由于中国人特殊的大脑结构,用单反将导致中国人的大脑不规则运动加剧,而一旦成功依靠单反跨入摄影界,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一直致力于劝导摄影界从业人员,曾多次向教育部和国务院写信表明自己的担忧,却屡屡遭到无视。而现在,随着一名名大学生端起单反考试,韩凤新教授的警告正在渐渐地不幸变为现实。
单反相机不为人知的隐患
麦克雷托症候群,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著名诺贝尔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的麦克雷托教授发现的。麦克雷托年轻时师从于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对导师精神分析理论近三十年的冥思苦想,麦克雷托发现了著名了麦克雷托症候群,并于195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精神分析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麦克雷托通过对美国及前苏联精神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发现,当人集中全部注意力去盯着相机取景器时,大脑实际上已相当于一个独立于身体机能而存在的器官,不受内分泌与神经调节的影响。麦克雷托认为,大脑,性器官,身体整体之间形成一种关系,以大脑为核心,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大脑和生殖系统在进行高速的共振运动;人工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此时生殖系统处于自组织加强时期,所以大脑的重量相对减轻,而性器官的质量在增加,此时的麦克雷托症候群就产生了。通过计算得出,麦克雷托症候群对人体没有实质的影响,几乎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麦克雷托症候群的提出,引起了韩凤新教授的注意。韩凤新一直在质疑一个问题,为什么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的自-杀事件发生次数以惊人的幅度在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次数、强度、危害性在不断增加。韩凤新教授查阅了大量精神分析的论文,得出了一个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结论——这些悲惨事件的产生,正是由于高校学子们纷纷端起单反加入摄影狂潮。
韩凤新教授在他的论文《论单反与大学生》中写到,拍照片,做后期以及阅读摄影教程所产生的麦克雷托症,虽然不对人体总体产生影响,但对于大脑皮层,特别是主管性活动的区域产生严重影响,因为这里是最不稳定的脑区域。张素谡教授计算得出,每拍摄10张照片,将刺激性腺分泌对0.1mg的激素。千万不要小看这0.1ug的激素,人体每年只分泌将近2g性激素,3g肾上腺素,经过累积放大效应,相当于多产生30个成人的精液量。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明显呢?韩凤新教授解释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正态分布曲线告诉我们,中间最大,麦克雷托症候群对于中国人影响最大(摄影最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在世界最高),特别是中华民族,由于精神崇高,受到的危害更大。
麦克雷托症候群危害之大是西方的科研人员不曾遇到过的。多年前,当佳能尼康宾得索尼在中国大举推进单反相机销售时,美国业界同行以近乎傻气的严谨提醒中国部门到:“ 贵公司是否考虑过单反摄影对中国人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善意的提醒,却被新东方当作了耳边风。
有心无力的智者
2005年起,韩凤新多次带着自己的报告和数据上北京,希望能向相关部门的领导陈述单反摄影背后的隐患,却始终无法如愿。最后,韩凤新把希望寄托于他心中的底线,希望在中国只销售一般DC——就是尽量不接触外单反,这对于额外性冲动减少,是非常明显的。而今天单反摄影风潮,则会给麦克雷托症候群带来火上浇油的效果。2007年底,劳苦奔波的韩凤新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
潘多拉之盒已经慢慢开启
在2007年以前,中国的单反摄影规模还不大,参与人数少;然而随着单反相机的平民化,中国大学生参与摄影的人数与考试难度在大幅增加,而学生一旦端起了单反,他们的内分泌系统将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破坏。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学生摄影活动,而买单反也变成一件必须的事情。这些突然越来越多的不雅事件冥冥中仿佛有一种必然,与单反摄影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也许只有逝去的韩凤新教授能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