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十余载回望 ——云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
兼云南警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朱建义自述 回忆往事,思绪难定。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家庭和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祖国的迅速繁荣,我体验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煎熬,经历了“文革”的社会动荡,亲身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各项建设,感受到了国家发展进步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经风雨,饱经世事,从农村逐步走向城市,从普通农民成长为领导干部,从宁静的爨乡故土走进喧嚣的省会都市。时空在变,职位在变,但对在人生历程中给我帮助、关心、培养的领导、同事、朋友的感恩之心未变。对家乡的热爱依然如故,“穿百姓衣,吃百姓饭,来自百姓,服务百姓”的百姓情结永未消减。 出身贫寒 我于1950年12月出生在陆良县一户普通农民家中。我的祖辈世代以农为生,家境并不富裕,在当地只能算是中下水平。爷爷、奶奶在父亲年少时就已去世,父亲独自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妹妹,艰难度日。父亲虽无文化,但胸怀宽广,生性善良,为人厚道,忍辱负重,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品格是父亲一生的生动写照。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勤劳节俭,从不会被困难压垮的男人,遇事不急不躁,家里家外、大事小事都能一一处理妥当,周围的人们遇事也总喜欢找父亲商量。父亲就像一座山,有了他,我们就有了安定的依靠。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精明能干,默默操持家务,抚养我们,裁缝剪炊,远近颇有名气。虽然家庭并不宽裕,但母亲精打细算,有条不紊,日子还过得去。家里始终是穷而不乱,破而不脏,清清爽爽。父母从不强迫我们做什么,但我们几个孩子非常懂事,总是围着父母身旁,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亲虽然没有对我进行更多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但其言行举止,却给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父母的身教,潜移默化,对我的人格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从小养成了同情贫弱、乐善好施、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行,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了诚诚恳恳待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和淡泊名利、从容淡定、坦荡豁达、嫉恶如仇、同情弱势群体的为人标准和做人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