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愤青”
19日上午,我国10多个城市群众聚集,抗议日本右翼分子非法登上中国钓鱼岛,遗憾的是,因少数人行为冲动,出现了砸毁日系车的蠢行。孰不知,购买他国产品,是帮别人发展经济吗?这是一个典型的误会。车卖到中国来,日商拿走的是货币,这货币不花掉,就是废纸,所以,最终只能以购买中国商品的方式完成流通。换言之,出口多,顺差大,意味着拿自己的钱给别人花,反而伤害自身的投资能力。不否认,不平衡的贸易会带来伤害,但不平衡不是交易造成的,而是由双方生产力、市场的发展水平来决定,所以说,抵制外货没有意义,打砸日系车只会伤害自己。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违法事件,但奇怪的是,“愤青”却成千夫所指。 “愤青”的问题在于概念模糊,微博上,只要发现怨天怨地,指责政府中一些败类的公职人员的粗鲁服务态度行为的人,就会下结论,愤青一个;如果遇到帮助政府说好话的人,也被扣上“五毛”,列宁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要饶恕,况且我们是人类。青年人易冲动,可冲动到什么程度才叫“愤”呢?如果没有客观的标尺,那么,人人都可以被称为“愤青”,这就成了年龄歧视;那么,相应的疑问接踵而来:一个国家如果连青年都不愤怒,它的希望何在?在现实的缺憾中,有多少是愤怒的青年造成的?有多少是世故的中年造成的?有多少是自私的老人造成的呢?没有清晰的定义,就没有讨论的余地,甚至会让我们变成唐·吉诃德,向风车发起挑战。 最近发生一系列事件,微博里一些号发出的声音实在自相矛盾,比如北京睡在救援事情,政府救援消息发布慢了被骂“不作为”,奶奶的换位思考,你在洪水中应该选择是救命还是玩手机?等救援工作差不多政府微博发布消息解除灾情,又被骂“歌功颂德”;救也骂?不救也骂?最后大家讨论结论就是,这些号属于一个新概念“微残”。好坏不分,就知道一个字“骂”。实属神经病患者作为。 任何一件事,不能只接受好的一面,不容忍不好的一面,寄望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摘除缺点,将阉割掉一个民族的未来。 事实是,我们无法改变青年人的热情,它既是犯错误的根苗,也是激励创造的源头,不应走入这样的误区:对年轻人抱有希望时,就高呼“雄起”,对年轻人感到失望时,便大喊“愤青”。如此功利,则今天的年轻人一旦有了话语权,又会对下一代人横加指责,循环往复,未有竟时,我们陷在伪问题中,难以自拔。
一个好的社会,应学会与情绪媾和,这就要通过社会博弈的方式找到平衡点。不论披上怎样的外衣,打砸日系车都是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就是,但由此推论出“愤青”可恶,将激情妖魔化、污名化,那么,这就取缔了和解的空间,只能将矛盾激化,走向极端对立,除了重新演绎一番“东风压倒西风”的老把戏外,再无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