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luwen 于 2012-10-31 19:00 编辑
【梦回陆良城】
人们对于古城苍凉的过去已经日渐淡忘, 即便是在梦中,记忆也会变得残缺不全, 我真的很伤感。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和我们的前辈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人还会知道古城旧时怎么样?于是,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个祖母童年时候的州城。
行走在老城,依稀心境受到强烈刺激,文人心中的绾结,历史学家的悲愤,人文学者的忧郁,执政者的勤政为民,在这里通通简化为:日子。
一概抹去现代社会的浮躁,宁静如一缕清风,一弯素月,很耐人寻味。和老街人交谈,最频繁出现的两个词是“从前”和“如今”。“从前”是在荒草、夕阳、遗址、痕印、传说中解述,它有对历史产生不可理喻的杀伤力,行走在商化气息中的现代人,作一些文化生态整合与社会发展的思考,在逆向思维中去解开一个个的谜。
而“如今”就是现在了,现在有真实的载体,甚至是活着的见证人,而这种见证人,毕竟经历或见识过这古城在逐渐消亡的过去,在他们,岁月已如一堵厚云,话语已如暗河,突然陷身又突然喷薄,需要寻梦者揣摸一些依稀心境,并作一些不悖常理的复位。
在龙海山远观陆良县城,横目一派渺茫的平坝,坝子里的地势就象水波一浪浪铺排而去,浪线就是那穿坝子而过的南盘江和杜公河,而县城就在浪的前沿,跳着跳着去迎接牛首山的主神。主神尚不知在哪个云端,倒是将斑驳的须发一甩千里,长成河流和树,美丽着那一个个的村落,轻吻着一缕缕人间烟火。村子,便在那些须发间走出梦境般的人、畜、田、土、溪水和缩头缩脑的小路,缀成一个逗号或顿号。常有茶花、杜鹃花或者叫不出名字的小花调皮地点缀其间,使形散神不散的陆良大地洒脱而鲜活,让人惊诧这块土地的生养力和蕴藉力,同时赞叹这块土地的热烈和这块土地的缠绵。花花草草原是寂寞的,长在此地,注定了它们不是为人们的审美而开放,而是为繁衍而生长。即便是一朵侵霜既凋的小精灵,也携带着繁殖和生存的欲望,强劲地铺陈着一个生长梦的沃土。古镇陆良,就在这些逶迤的色彩中,雄踞滇东2000余年,文物一样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这小城早年不叫陆良,叫六凉卫,也叫陆凉州。卫,明朝的军事据点;州,政权治所之地。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州”在历史上是不能随便叫的。中国方圆称九州,那是“州”的最高地位,直到今天还可以算是大中华的另一称谓。州是不能随便叫的,那是作为地方权势的“九五”,只能是那些通都大邑或军事重镇方能配称。这不毛之地也称“州”,可见在古时这地方在军事上的尊贵处:战国末期,楚将庄蹻奉楚顷襄王之命率军入滇开辟楚国的后方,后因秦国夺取川、黔,归途受阻而称王滇中。庄蹻到滇前伐夜郎国置牂牁郡,其苗裔以且兰(今贵州中部)为牂牁国,“分侯支党”,今陆良县城南之旧城即庄蹻部落鲁昌。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夷,遣将军郭昌征服西夷,统一了滇国,开始在云南建立政权,陆良便是志书上中央王朝在云南设置的最早的24个县之一的“同劳”县。东汉末年,由内地不断迁入南中(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的汉民,随其势力的发展而形成“大姓”,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爨”时期。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以后,武帝(司马炎)改同劳县为同乐县。大理国灭爨后,改为落温部。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改为陆梁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派傅友德、蓝玉和沐英三将率大军南征,12月在曲靖百石江战役歼元梁王主力,旋即分兵定滇,沐英至陆梁,攻克小堡城(今陆良古城),擒帖木儿王子兄弟。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陆梁州境土酋刘姓五兄弟结寨反叛,沐英率军平定。时值六月,天气阴霾清冷,沐英以古有“变作人间六月冷”诗句改为“信是深山六月凉”,命改陆梁州为六凉,也作陆凉。因陆凉为滇东重镇,同年增设陆凉卫,卫城设在南盘江南岸今鲁昌村,隶云南都指挥司。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因水患而将卫城迁至南盘江北今陆良城。万历中期,改土归流,中央王朝直接委派知州。卫属军事机构,统管军屯戍守,下设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所下设百户、营、堡、屯,并于主要交通线按一定距离设哨戍守,各戍军俱连家小驻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军消灭了南明永历政权,改云南布政使司为云南巡抚,其政区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卫归州,并将陆凉州署迁卫署,实行州卫合一,从那时,这里作为州府的地位就一直被定了下来。
而当时的县城,东临南盘江,西北环丘岗,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于东南。整个县城,谓之于“凤落于平阳之上”。城为方城。乾隆《陆凉州志》称:“城周回9里1550丈4尺,高2丈6尺2分,厚2丈5尺3寸,袤2里5分,广2里2分”。城池占地92.3公倾,城垣高大方正,街道笔直,有“甲于滇省”之称,至1949年还完整地保留雄伟的古城风貌。县城正中央建有鼓楼,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因四门直对以为鼎镇。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上立“万岁”牌位,名曰“万寿宫”;嘉庆二十六年(公元1811年)塑文昌帝君像于其上,名曰“文昌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于阁下设四门,习称 “钟鼓楼”,结构造型雄伟壮观,是一座三层木结构过街楼阁。上层为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悬铃叮当,顶层塑有神像,设有金钟大鼓,可登高远眺,鸟瞰全景。旧时二楼四方均悬挂匾额,南曰“天光云影”,北曰“峻极于天”,西曰“西极垂慈”,东曰“南北合一”。相传“天光云影”那斗大的白底蓝字为岭南书家宋湘手笔,又说云南钦点状元袁嘉谷所书,书法豪放旷达。
县城东南西北四方正中设有四座砖拱城门洞,洞中有门,四门对直相望。门各有名。东曰“观海”,西曰“眺峰”,南曰“中和”,北曰“拱极”。四门之上设城楼,城楼均为三层重楼飞檐,铁铃悬挂,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四门楼均塑有佛像,供有牌位,东为太阳宫,南为陈真人祠,西为王母殿,北为都天阁,南楼有旧陆良一景“南楼花鼓”。南门外街道布局奇特,经济发达,文人荟萃。因城内大街成十字,南门外成丁字形,旧时南门街牌坊对联云:“城内十字街四通八达,楼外丁字形九转十弯”。现在被命名为南门外,其实是古鲁昌城与今县城之间的一个片区。因其主要街道真理街、华春街、盘江街、小牌楼等,将片区分割成了一个“井”字形的东西南北四方皆齐的城外之城,故现在有人叫它四方街。
县城四周有城濠,河深1~2米,宽25米。南门城河引新坝之盘江水与洗马河在西华寺汇合,经串桥、师古弯入江。志称:“这段河有来水调济,水质清洁,沿岸柳树成荫,荷花满池。”东门、南门桥曾是水陆码头,可通往三岔河及板桥两镇并直达曲靖,船只来往如梭。其东门楼联曰:
绿水绕城东挂杖客来苍茫外;
青山环廓北倚栏人在画图中。
此皆描画出古陆良县城四面的景色。
|